APP下载

浅说中国外销画始末

2019-09-28朱葛星

艺术大观 2019年12期

朱葛星

摘要:明清时期,广州曾以“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而一枝独秀,成为东西方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18、19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广州手工艺人应欧美市场所需,创作和生产出各种具有浓厚中国色彩而略带欧洲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外销画(包括纸本、通草等水彩画、油画、玻璃刻画等)是历代岭南手工艺人的心血结晶,均经千百年锤炼自成一系。本文通过对外销画的产生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梳理,再现了18-20世纪初广州口岸民间艺术品的外销历史,深切感受到数个世纪前东西方汇流的文化气息。

关键词:外销画;广州十三行;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清)销往欧洲的外销画

一、外销画概况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广州街头出现了一批绘制西画的中国人,他们的画被销售给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这种画是由中国画家绘制生产,使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以描绘中国风土人情为主,并主要销往欧美国家的艺术商品。后来被美术史学家称为“外销画”,又叫“中国贸易画”、“中国西洋画”。[1]

从现存欧洲和美洲的实物来看,18世纪广东口岸,包括广州、香港、澳门生产的出口商品画从媒介上分主要有两种:纸本的绘画或悬挂纸画、彩色木版画和玻璃画或背画,19世纪后逐渐被油画所取代。表现题材和和描绘对像,多为商馆活动中心的沿江或沿海风景、重要出口贸易商品,如茶叶、瓷器和纺织品等的生产过程、风土人情和官吏生活。[1]题材以写实为主,包括典仪、事件、人物、屋景、海事、生产、花卉、鸟兽以及市井行当等等,反映了当时外国人对中国方方面面的浓厚兴趣,这些外销画大量保存在西方各个艺术馆、博物馆,为研究十八一十九世纪广东历史风貌及文化现象提供了珍贵的原材料。广州早期的外销画家中最出色的是史贝霖。[2]

二、外销画产生的原因

创立于康熙盛世的广州十三行,是清廷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3]1757年清廷封闭江苏浙江,福建三个海关。限广州为唯一通商口岸。广州因此迅速成为经济商业中心极度繁荣,外销画就在此生根发芽。外销画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当时欧美国家流行的“中国热”所导致的。外销画和扇子、漆器家具、陶瓷等精美的工艺品,迎合了西方审美口味,掀起一股“中国热”。[2]

二是中国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大量生产艺术绘画商品。中国工匠为了投其所好,便制造了大量中西混合风格的艺术品,而西方市场需要这种他们所认为比西方画家的画更为值钱、更有意思并且带有异域风情的装饰品,因此西方商人大量购买外销画回国出售。总的来说外销画行业的兴盛是供求关系的问题。

三、外销画的衰落

清末的时候,外销画逐渐走向衰落,外销画的衰落大致上也有两个原因:

(一)商业中心的转移

上海的开埠,商业中心从广州转向了上海,上海成为中國对外贸易的中心,致使外销画家的外流,原先在广州的外销画贸易也被相应地分流到各个港口。同时作为重要文化传播者的外国传教士也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这无疑是对广州外销画的沉重打击。

(二)摄影技术的传入

19世纪40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部分外销画家逐渐兼营摄影业务,满足人们对肖像和风光图片的需求。[3]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无可避免地意味着广州外销画时代的结束,另一方面,也可将其看作是外销画的延续。此后,广州外销画的质量和产量都明显下降,后期发展成为使用浓重的蓝、红、绿等颜色绘制的程式化装饰图案,仅仅可以作为纯粹的旅游纪念品。

四、结语

作为“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4],外销画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在艺术商品、艺术市场从古至今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外销画的产生、繁荣、衰落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体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轨迹,让人们从独特的独特角度了解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概貌和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世庄.中国外销画:1750s-1880s[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33-35,60-65,88-92.

[2]李向民.中国艺术经济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5-18,35-45,58-65.

[3]书画家园.广州十三行(外销画) 风云录(2)[EB/OL].http://www.shuhua66.com/space-518-do-blog-id-7811.html.

[3]李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得与失——以清代外销画为例[J].艺术教育,2017(21):128-129.

[4]倪月菊.外销画秘史[J].中国海关,2010(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