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警方破获假古董诈骗案
2019-09-28
老汉路边买玉被骗
7月2日10时许,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接到市民王老汉的报警,称自己买到了一块假玉,被骗走了3000块。
接警后,民警迅速赶至现场,在王老汉的协助下,还原了事情经过。当天7时左右,王老汉看到有人在路边抱着个蛇皮袋子,当时边上还围了五六个人。爱凑热闹的王老汉就围了上去,听一位打扮像是工地工人的男子介绍,袋子里沾满黄泥的东西是块古玉,是他在工地干活的时候挖到的。这时,围观的人也都口口声声说想买。王老汉对玉器不太了解,只觉得上面的雕刻还算精致,就随口问了一下价钱。男子称,因为是个旧物件,自己也不太懂,还要赶着回工地干活,给个800块就卖了。
王老汉有些心动,此时路人甲上前鉴定一番,称这是个古董,很值钱。紧接着,路人乙也上前询问价格,王老汉怕宝贝被买走,要求男子将“古玉”卖给自己。
就这样,这三人轮流演戏:路人乙不肯放手坚持要买,并称自己手机里钱不够,要求“工人”与他一起去家里拿钱;“工人”不肯,称要买赶紧现场买;路人甲在旁边劝王老汉赶紧下手……王老汉在三个人的“精彩表演”围攻下,晕晕乎乎地给男子转账3000元买走了这件“宝贝”。
王老汉喜滋滋地拿着“古玉”回了家,但很快就发现这块“古玉”可能是个廉价的假货。因为“古玉”身上有很多泥土,王老汉在清洗过程中发现“古玉”竟然开始掉颜色。这时王老汉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随即向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报警。
立案后警方迅速展开侦查,通过查看监控视频、跟踪分析、综合研判,迅速锁定了3名嫌疑人,最终确定了嫌疑人落脚点。7月6日到8日,办案民警经过蹲守、深挖、围追堵截,陆续抓获3名嫌疑人。
中老年人易中招
被抓后,3名嫌疑人很快交代了犯罪事实:他们都是一起出来打工的老乡,来南京就是做假古董贩卖的“生意”。因为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在这里挖出个“宝贝”听起来可信度更高。
他们装扮成工地工人,集中在菜场、小广场附近行骗,成功1次至2次就进行一次较远距离的“战略转移”。上当的人当中,很多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一般在时间和金钱方面都相对宽裕,格外钟情老物件儿,喜欢收藏这些东西放在家里或留给儿女,很多时候甚至会不停跟托儿“竞价”。
此类犯罪团伙的作案方式一般为:少则两三人,多则五六人共同作案,一般由一人装扮成“民工”假意赶时间低价卖“宝贝”,让被害人觉得有利可图;其余人旁敲侧击,分饰不同角色,甚至上演争着购买的戏码,让被害人觉得不快点买就吃亏了,其目的就是让被害人没有时间思考,迅速成交。
警方提示:虽然那些可以批发到的“宝贝”做工十分粗糙,正常情况下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不值钱,但被害人还是会在“贪小”心理和骗子“合围”行骗等因素的作用下脑袋发蒙,进而落入骗子的陷阱。
而犯罪嫌疑人用来兜售的所谓的宝贝如:乾隆的摆件、秦朝的玉碗、年代久远的瓷器、颇有“时光痕迹”的古币……这些“宝贝”刚刚从土里挖出来,还带着新鲜的泥土,似乎非常值钱,基本都是仿古工艺品,有的就是树脂造的,只是被骗子涂了一层泥巴便谎称刚刚出土的古董,其实成本不过二三十元……
警方在寻找被害人的时候还发现,此类骗局的被害人通常还有另外一种“怪心理”:往往在买错之后大呼后悔,如果損失不多就自我安慰是交了“学费”,不会过多追究,更不会向公安机关报案求助,也正是这种心理给骗子转移阵地继续行骗创造了空间。
警方提示:古玩市场是一个特殊行业,古董的收藏和买卖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只有牢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才能减少“看走眼”的几率,而古董的收藏和买卖往往都有固定的场所,如本案一样在路边进行的“古董交易”都是骗人的。市民如果发现这种卖“宝贝”的“好戏”,应谨慎对待,切忌脑袋一热就掉进了圈套,除了不轻信之外,更应在被骗后及时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