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频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探讨

2019-09-28苗丽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5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药物治疗

苗丽霞

【摘要】 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8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30 d,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0%(37/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8%(27/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8, P=0.014<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其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低频电刺激;药物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5.036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面部表情肌的瘫痪, 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1]。它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 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 绝大多数为一侧性, 双侧较少见。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会遗留面部肌肉瘫痪的后遗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同时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带来严重负担, 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多以药物治疗为主, 但是单纯采取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2]。因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25例;年龄25~68岁, 平均年龄(47.6±7.6)岁;病程1~12 d, 平均病程(2.3±3.8)d。观察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23例;年龄28~70岁, 平均年龄(48.4±7.2)岁;病程1~10 d, 平均病程(1.8±2.8)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3];单侧发病;发病前均有吹风或着凉史;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大、口角向健侧歪斜、流涎、不能鼓腮等。

1. 2. 2 排除标准 外伤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面瘫。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神经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连续治疗30 d。

1. 3. 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电刺激治疗, 采用低频脉冲电治疗器给予刺激, 表面电极负极放于耳屏前方2 cm处面神经主干, 正极放于同一水平面耳屏后方, 刺激强度为3~15 mA, 以患者最大耐受度为刺激阈值, 30 min/次, 2次/d, 连续治疗30 d。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 将面瘫程度从轻至重分为6级[4]:Ⅰ级:正常, 各区面肌运动正常;Ⅱ级:轻度功能异常, 大体:仔细检查时有轻度的面肌无力, 可有非常轻的联带运动,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 肌张力正常, 运动:皱额正常, 稍用力闭眼完全, 口角轻度不对称;Ⅲ级:中度功能异常, 大体:明显的面肌无力, 但无面部变形, 可有联带运动, 面肌挛缩或面肌痉挛,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 肌张力正常, 运动:皱额减弱, 用力后闭眼完全, 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 Ⅳ级:中重度功能异常, 大体: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 肌张力正常, 运动:皱额不能, 闭眼不完全, 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Ⅴ级:重度功能异常, 大体: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 静止状态:面部不对称, 运动:皱额不能, 闭眼不完全, 口角轻微运动;Ⅵ级:完全麻痹, 无运动。疗效判定标准:HB分级Ⅰ级为治愈;HB分级Ⅱ级为显效, HB分级Ⅲ级为有效, HB分级Ⅳ~Ⅵ级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30 d, 观察組患者总有效率为86.0%(37/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8%(27/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8, P=0.014<0.05)。见表1。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巨细胞病毒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的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 可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 由于面神经管为骨性腔隙, 容积有限, 如果面神经水肿明显, 则使面神经受到压迫, 能够导致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周围损伤。针对此病早期的治疗原则是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防治并发症[5], 在临床上通常采取常规抗感染、营养神经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电刺激能够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 一直以来电刺激主要应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 通过电流刺激神经、肌肉, 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6]。低频电流刺激可以刺激运动神经, 可引起较大的募集活动, 激活较多肌纤维, 肌肉发生收缩, 增强肌力, 同时还可以刺激失神经支配的肌肉, 可保持肌肉性能与质量, 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电刺激后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 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减轻水肿;此外, 低频电刺激不仅能兴奋肌肉, 促进肌肉收缩, 还能改善肌肉血供, 促进炎症的吸收[7-10]。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电刺激治疗。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30 d,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0%(37/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8%(27/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8, P=0.014<0.05)。上述结果显示, 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此结果与参考文献[11]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低频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其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 神经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6-279.

[2] 吴红晓.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7):891-892.

[3] 王拥军. 神经内科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128-129.

[4]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47.

[5] 从志强. 面神经炎诊治新进展.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2, 15(1):62-63.

[6] 王相明, 侯莹, 李文. 低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面瘫 36 例疗效分析.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28(3):476-477.

[7] 邓守沛.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4):97.

[8] 邓月. 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及相关神经营养因子表達的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 2017.

[9] 魏晴曦, 李德秀. 电针配用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100例. 西藏医药, 2000, 21(2):18-19.

[10] 刘瑞华.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 30(1):46.

[11] 廖志英. 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评价.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26):144-146.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药物治疗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臭氧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影响研究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