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在小品文学习中找到生长点

2019-09-28徐凤

关键词:生长点寓言记叙文

徐凤

摘 要:怎样实现科学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使科学小品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一是要在解读文本时,抓住精准的词句、精妙方法、精心的布局和真实的情感等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语文味;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梳理概括、品词析句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文本的语言,体现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本文解读了科学小品文的界定,并提供鲜活的案例,解析了如何进行小品文的教学。

关键词:文体特点;记叙文;寓言;科学小品文;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5-069-1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

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笔者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的《大自然的文字》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小品文教学。

师:小小的石灰石告诉我们地质的变迁。走进森林,会发现什么?

生:花岗岩披着毛皮。

师:(出示: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发一般。)谁来读?

(指名读)

师: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青苔怎么会长在花岗石上?

生: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生: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师:连继不断的追问激起了人们的求知欲,这些问题是联结现象与答案的桥梁。答案就是——(出示:认识大自然的人,立即会说,它不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指名读)

师:这叫“冰川漂砾”,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请看大屏幕。(出示:亿万年前,冰川把大量粒径至少数米的岩屑和石块等迁移到千里之外,还将重达几吨的岩块逆坡搬运或抬到高处。搬运远近以规模大小而定。冰川消融后,被搬运的各种物质堆积下来,巨大的叫冰碛砾石,又叫漂砾。漂砾是测量冰川流向、圈定范围、追索、寻找砂矿、原生矿床的标志。)

(指名读)

师:比较这两段话,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课文中的句子很容易读懂,语言形象生动,“冰川漂砾”这段文字更加准确。

师:那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生:因为这是写给我们读的。

师:课文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爬”让我感受到移动的速度很慢,爬了好久好久。

生:“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是“迁移”的意思。

生:“搬”用得很形象。

师:这些词语都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让专业的知识通俗易懂。这就是科学小品文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按“现象——生疑——解答”三部分引导学生朗读)

师:(出示年轮图)瞧!这是树的年轮,这也是大自然的文字,你有哪些問题?

生:年轮是怎么形成的?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为什么长成一圈一圈的?

师:谁来解答?

师: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生:潮汐。

生:玄武岩。

……

师:请模仿第6自然段,按“现象——生疑——解答”的顺序,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生仿写,师巡视指导)。

生:在树林里行走,会看见树墩。树墩上那一圈又一圈深浅相间的环就是年轮。年轮为什么有的宽有的窄呢?年轮的宽窄和什么有关系?年轮的宽窄又说明什么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就会告诉你,年轮的宽窄不仅反映了树木的生长速度,而且也是衡量外界环境因子变化的重要指标:如在雨量充沛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树木生长迅速,年轮间的距离也较宽;相反的,在寒冷与干旱备件下,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显得较窄。

……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了大自然中的现象以及背后的科学知识。这样的课文,极易上成科学课,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而忘却了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张老师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科学小品文这一文体的特点:是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再让学生按“现象——生疑——解答”的顺序仿写,读写结合,聚集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与文章体裁相一致,充分体现了文体特色,练笔有新意,也有实效。根据文体和文风的特点选择学习表达的训练点,学生收获不仅仅是学会一篇文章,也有利于对同类文章的阅读和创作。

吴立岗教授说:“阅读课,应当研究各种文体的教学。”阅读教学中,抓住各种文体的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作者的思路,乃至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特点。树立鲜明的文体意识,理解它的教学意义,正确利用“文体特点”这一宝贵资源,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运用,对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让孩子在‘文体特点中,找到生长点”需要我们一直去践行。

[参考文献]

[1]董萍.文体特质: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源点[J].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2015(04).

猜你喜欢

生长点寓言记叙文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时装寓言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例说直接证明之分析法
直接证明分析法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长点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