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屠宰检疫中旋毛虫病的检验方法
2019-09-28李建云
李建云
(勐腊县畜牧兽医站,云南勐腊 666300)
旋毛虫病是由毛首形科的旋毛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猪、犬、 猫、鼠类、狐狸、狼、貂、野猪等均能感染。人类感染旋毛虫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含有旋毛虫的腌制与烧烤不当的、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而受到感染,此外,切过生肉的菜板、案板由于生熟不分,污染食品也会造成感染。
1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是旋毛虫检验的第一关,样品的采集部位不同,将直接影响检查的效果,因此我们采集肉样必须选择旋毛虫寄生较多的肌肉。主要是从胴体两侧的横膈膜肌脚采集,左右各采一小块,其重量不少于30 g,将它记为一份肉样,与肉尸编成相同号码后,送屠宰检验室检查。如果是检验部分胴体,就从肋间肌、腰肌、咬肌等处采样。
2 样品目检
目检是旋毛虫检验的关键环节,通过目检可及早发现样品中有无寄生虫钙化点,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镜检,提高旋毛虫病的检出率。此方法是将样品表面的肌膜撕去后,对光查看肌纤维表面有无半透明稍隆起的乳白色或灰白色针尖大小的点,凡发现上述小点,说明样品中有机化或钙化的寄生虫,有经验的检疫员在没有检疫设备的情况下检查猪肉中有无旋毛虫,只要取块膈肌在充足的阳光下看肌纤维是否平滑清晰,有无针尖大小小白点,就能做出初步判断。
3 压片制作
3.1 选择载玻片
一般要根据所使用的显微镜类型来选择,如果使用PX—200屏显式肉检仪,载玻片最好选长17 cm,宽5 cm,厚0.3 cm,透明度好的玻璃,如果玻片太薄,压片时容易被压碎,太厚会影响透光性。
3.2 剪样
肉样经过目检后,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握住肉样两端,食指顶住肉样内侧,使肌纤维绷直,在充足光线下,右手持剪刀顺肌纤维方向,随机剪取米粒大小肉样,如果在目检过程中发现有小白点,就必须一一剪下,每份肉样剪24粒。剪样时要注意左右两侧的膈肌都要剪,剪样的点也要尽量分散,肉粒的大小薄厚要相对均匀,不要将脂肪、筋膜、血凝块等剪进压片中,否则会影响压片的清晰度,进而影响检查的效果。
3.3 摆样
将剪下的肉粒均匀的摆放在载玻片的中间位置,排列成两排,每排放12粒,每粒肉样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压片时两块肉粒不粘连在一起为准。
3.4 制作样片
取一块大小相同的玻片,四角对齐盖在肉粒上,向下用力压载玻片,把肉粒压成厚度均匀的薄片即可,注意压片时不能让玻片随意移动,以免造成肉样重叠、排列不齐等,会影响镜检观察的效果。
4 镜检及判定
将制好的压片,放在屏显式肉检仪下,从压片的一端向另一端逐个视野来回进行检视,要确保每个视野都检查到,不得有漏检的情况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现不同发育阶段的旋毛虫,其形状特征有所不同,检验时要注意鉴别,具体特征如下。
4.1 没有形成包囊的幼虫
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肌纤维之间有直杆状或逐渐蜷曲的虫体,但有时因压片压得太紧,也会出现虫体被挤压在肌浆中的情况。
4.2 已形成包囊的旋毛虫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肌纤维之间有发光透明的圆形或椭圆形包囊,包囊位于相邻肌细胞所形成的梭形肌腔内,分内外两层,主要由均质透明的蛋白质和结缔组织组成,囊中央是蜷曲成螺状的虫体,在肉品检验中已形成包囊的旋毛虫较多见。
4.3 已钙化的旋毛虫
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现包囊内可见数量不等、浓淡不均的黑色钙化物,包囊周围有大量结缔组织增生。此外,在镜检中有时也能见到由虫体开始钙化逐渐扩展到包囊的钙化过程,这多数是由于虫体死亡后而引起的钙化。
4.4 发生机化的旋毛虫
虫体未形成包囊以前,包围虫体的肉芽组织逐渐增厚、变大,形成纺锤形、椭圆形或圆形的肉芽肿,在检疫工作中常被检验人员称之为“大包囊”或“云雾包”,被包围的虫体结构完整或破碎,乃至完全消失。
4.5 透明及脱钙处理
钙化或机化的虫体由于透明度较差,需要作透明和脱钙处理,才能看清包囊内部的结构。
1)当虫体发生机化。有结缔组织结节和肉芽肿时,先用甘油作透明处理后再进行观察。此法是将压玻片打开平放在桌面上,滴加数滴50%甘油于肉片上,数分钟后,肉片变得透明时,再覆盖压玻片,镜检观察有无破碎的虫体。
2)当虫体发生钙化。有石灰凝块时,先用盐酸作脱钙处理后再进行观察。此法是打开压玻片并置于桌面上,向肉片反复滴加10%盐酸溶液,待石灰溶解后,再覆盖压玻片,镜检观察有无虫体残骸。
5 病害肉处理
病害肉要认真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进行处理。凡是在24个肉粒标本内,发现一个或数个旋毛虫包囊或钙化的虫体,经复检核实后,整个肉尸及内脏全部作焚烧处理。
此外,旋毛虫病的检验方法还有集样消化法、液相基因芯片检测、ELISA检测、免疫荧光技术等。但压片镜检法一直是我们基层检疫员最常用的检验方法,只要检疫员在日常的检疫工作中认真按检疫程序严格把关,不断总结经验,就能确保肉品的卫生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