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教材“活动”,提升“活动”教学效果

2019-09-27凌小桃

好日子(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乡土案例教材

凌小桃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地理教育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它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科书中的“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湘教版)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知识拓展型的阅读思考活动,又有能力提高型的探究活动,还有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三大类。

这些活动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对实现地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发现目前活动模块的设置与学校的教学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所设置的活动的数量较多,而教学的时间又是十分紧迫的,将所有的活动全部付诸实施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其进行取舍和整合。

再次,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把握和取舍欠妥。对于一些地理老师,特别是对新课程理念有片面认识的老师来讲,他们在“活动”部分的教学比较注重追求新颖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式的使用教材的活动内容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在其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各学科在时间上的平均分配。

此外,由于教材的“活动”部分类型比较多样,在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使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开展活动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一、问题聚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活动设计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施。活动模块没有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是教师不作为?还是学生不重视?或是别的原因?结合新课改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学生体验有限,缺乏区域认知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案例,教材的编者设置这些地理案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规律和理论。案例在我们教师看来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但与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相较甚远,易导致学习失去热情。

教材中不少活动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对于一些视野狭窄的学生来讲比较陌生。这是由于其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缺少主觀体验而导致对活动内容的认知欠缺,由此活动难以展开。

(二)缺乏综合思维,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是综合性学科,因此地理活动不但具有学科特点,也具备文理兼容的综合性特点。教材中一些考察、实验活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政治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不能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缺少综合思维品质的学生,在碰到综合类活动时往往会一筹莫展,不具备大课程意识的教师也很难指导此类活动的开展。

(三)评价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检验活动实施的效果总是通过课堂练习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以分数的高低直接量化学生掌握活动的达成状况。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课堂缺乏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氛围,活动探究往往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几乎教室里最大的声音都是老师的声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享受不到活动过程中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二、提升“活动”教学效果实施策略

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求教师根据学情,挖掘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结合乡土地理对教材活动进行二次开发,探索活动实施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教师能有效教学,学生能高效学习。

活动的设计与优化需要“活动”方案的规范设计与有效运用,要做好“活动”的取舍和“活动”的整合等工作。因此,在教材二次开发中,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活动”内容与形式,灵活处理和运用“活动”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真正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贴合学生实际,合理取舍整合,灵活处理与运用“活动”

1.“活动”的取舍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各类活动的特点或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心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条件以及与教学的同步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取舍,明确哪一类活动在本节可用,哪一类活动可以不用。

2.“活动”的处理

取舍活动类型后,对教材“活动”进行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挖掘,保留有价值的活动,删除一些受条件限制较大、实施难度比较大或者是过于简单的活动,还要将不同类型的活动进行巧妙的整合,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果。表现如下

2.1、对书本“活动”内容的直接利用。

活动是教材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紧扣教材内容,在逻辑安排上也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因此,从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教学,从节省教师准备教学素材的时间考虑,许多时候,可以直接采用书本中安排的“活动”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学生较为熟悉的乡土地理活动可直接利用。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中可以直接使用的乡土地理案例,分别以“你们家乡”“本地”、“你居住地”、“你所在城市”、“你学校附近”等词语表述“乡土活动”开展的区域范围,用“分析”、“调查”、“查找”、“谈谈”、“讨论”等动词表述“乡土活动”开展的内容。

2.2、对书本“活动”内容的改编、替换使用。

由于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以及纸质教材更新速度较慢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鲜活案例是无法编入教材之中的,另一方面,“活动”的普适性考虑较多,而难以兼顾教学的特殊性,包括教师的学生的特殊性、学校的特殊性、地方乡土特色等,教材中一些案例背景为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和事物,学生所见所闻比较遥远,易导致学习失去热情,需对书本“活动”内容的适当改编、替换使用,如: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认识和理解地理理性知识。

(二)活用乡土资源,创设地理情境,设计问题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知识迁移

创设有效的地理情境,要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乡土资源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素材来源。选取贴近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通过替换、参照、拓展等方式寻求乡土资源与地理教材有机结合,对乡土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以乡土案例为载体创设地理情境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必修3第二章“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一节中,以课本50页教材活动为原型,活用乡土资源,创设地理情境,设计问题链,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尝试用地理视角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结合乡土地理,补充图文材料,增强活动体验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有资料积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认识和理解课本抽象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至于在课堂讨论中因不熟悉案例的区域背景,无话可说而导致课堂气氛冷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活动探究的价值。总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乡土地理案例在实施探究活动时具有宝贵的价值,它是学生可以亲眼看到、用手摸到、周围人们经常谈到的,学生最熟悉的、最具有亲切感的教学素材。用于课堂活动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也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打造“活力课堂”。

猜你喜欢

乡土案例教材
教材精读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