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动”不如“行动”

2019-09-27刘燕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动音乐教学

刘燕

【摘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综合艺术,一种审美活动。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赏析、评价音乐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关键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教学、行之有效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呢?在一次“镇江好课堂”小学音乐赛课活动中,我执教了五年级音乐欣赏综合课《花鼓》,这次活动让我对音乐欣赏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一次次的实践与反思后,我明白了一节有效的音乐欣赏课是要以音乐为本体,通过设计形式多样且“行之有效”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让学生有双“懂音乐的耳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接下来我就以《花鼓》一课来谈谈我是如何巧妙且个性化地设计“行之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的。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这一实践性特点,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并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近年来,我们的音乐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改以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探究、交互学习和多种文化艺术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原本传统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合作、讨论、创编、表演等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可是,经常看到的是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应接不暇,老师顾此失彼,所以选择“行之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在《花鼓》一课中,我设计了非常丰富的学生活动形式:唱主题、律动体验、乐器演奏、听辨问答、多感官协同活动、分组合作表演等等,充分反映了我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的关注。下面,我就结合《花鼓》的几个典型教学片断来总结一下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实践活动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师生共同“做音乐”

钢琴独奏《花鼓》这个作品中有一组钢琴模仿的民间锣鼓节奏,在引子、连接部及尾声中都有出现,表现出一种欢腾热烈的气氛,同时也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锣鼓部分除了开头节奏比较鲜明外,中后部节奏有了变化,显得比较密集,所以在教学中就比较难把握了,那么这段锣鼓节奏可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我采用师生合作,接龙演奏的方式,在图谱的辅助下师生共同“做音乐”。蓝色部分是遵从原谱的节奏,主要由老师完成,学生用模仿接龙的方式完成了一句,红色部分并没有直接用原谱中的三连音和连续十六分节奏,而是简化,用四分节奏突出了三连音部分的节拍,用自由的滚奏方式表现了连续十六分节奏的密集特点。这样不仅有效降低了节奏活动的难度,使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序奏部分典型的锣鼓节奏,而且这样的设计也是循序渐进的,没有一蹴而就,流于形式。更为巧妙的是,教师用这样的节奏活动引领了全曲的欣赏。学生听到锣鼓部分就演奏,其他部分就静听。这样动静结合,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3分半钟左右的全曲欣赏不再枯燥。而且,这样的设计也突显了音乐教学实践性、体验性的特点。师生共同“做音乐”,也体现了教师创造性处理教材的能力。

二、问题引领和律动体验相结合

在《花鼓》作品的欣赏中,我觉得不太好处理的还有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主题旋律与民歌《茉莉花》之间的联系。教过这部作品的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怎么找?单纯地聆听,可能有些音樂悟性高的学生能听出来,反之也会有很多学生听不出来,或者模棱两可两可,不能确定;通过唱来感受,这段旋律有其特殊性,音区高、音符较密集,不适合演唱;直接告知,那就太过于空洞、说教,学生会没有兴趣。我反复地听这段主题音乐,发现最后一个乐句茉莉花的感觉最“浓烈”,于是把这一乐句的歌谱和《茉莉花》的旋律做对比,想到了“找骨干音”的活动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过“问题引领”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也为作曲家的巧妙构思所折服。

另外,我在发现乐曲与民歌的联系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理解作者借“花”传递的情感,我又设计了“开花律动”的环节,将体会到的幸福感、自豪感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的体验活动。具体设计为:让学生随着乐句的韵律感做花开的动作,一个乐句开一朵花,这样既不会破坏这段主题音乐的整体性,还帮助了学生更有效地去理解、感悟音乐。

在欣赏教学中用问题引领是一种非常好的活动方式。问题使聆听指向更明确,有助于引领学生的欣赏。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学生回答出问题就是真的体验到,尤其像这种主题旋律探源的活动,课堂中能回答上来的只是少数,个别人的答案并不能代表全体。而且,学生即使答上来也并不一定真正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到底在哪里。所以,“找骨干音”和“开花律动”这两个活动,它的价值就在于用充满音乐性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主题,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渗透了一种音乐学习和分析的方法,这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另外“开花律动”的跟进,形成了一种“初步感受”到“理性认知”再到“体验深化”的推进。我们平时在备课时就是需要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循序渐进的思考与设计,让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对问题的认识,对音乐的感悟也随之层层深入,不断丰满。

三、多感官协同

在小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将流动的音乐视觉化是很多老师经常使用的方式,本课中我就想到了设计“图形谱”的方式,分别用花鼓和茉莉花的图片来表示这两个主题的呈现方式,并结合线条和色块的运用,在生动、直观的视觉形象辅助下引领学生进入音乐。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图形谱的运用也是有讲究的:1.图形谱要音响化。也就是说,它的设计与呈现需要反映音响本身的特点,如节奏、力度、速度、和声等等。反映得越充分,这份谱子的音乐性也就越强,学习的意义也就越大。2.图形谱需要向正规曲谱过渡。尤其是中高年级,要注意引导学生习惯阅读和运用正规的曲谱。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和乐曲结构用色彩和图形表示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这样的视听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旋律、情绪、变化、曲式结构等等。再加上“动觉”体验,也就是让学生分男女生用不同的动作去体验和表现音乐的变化,这“三觉”同时刺激着学生,不管从学生的参与来说,还是对音乐理解和表现来说,都已突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比起单纯的聆听,有效性可想而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方式是很多的,但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基础,要难易适度,还要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我将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为以下五点:1.重视聆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欣赏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对“聆听”本身的设计。2.“动”有方向。音乐活动的学习目标一定要明确,切忌盲动。3.“动”有层次。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而不是杂乱无章。4.“动”有智慧。教师应清楚一点:自己设计出的活动方式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要经过观察、比较、鉴别,筛选出效果最好的活动方式。5.“动”有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深无止境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才能不断地提高!

猜你喜欢

心动音乐教学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心动的想法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