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与创造:李吉林的人性光辉

2019-09-27成尚荣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李老师小鸟人性

【编者按】

时间定格在2019年7月18日下午3点08分,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离开了她爱的和爱她的儿童。整个教育界都在为她恸哭……

李吉林老师的一生,堪称一个奇迹,她创造了诸多不可复制的业绩,构建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而情境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其研究成果被译成德文版等等,则标志着其研究成果已成为“回应世界的中国声音”。她用41年的时间研究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儿童学习,一辈子的心血终被写进党中央关于教育的战略决策性文献中。这应是对她最好的告慰吧!然而,人们对她的敬仰,绝不仅仅在于她的杰出成就,更在于她所拥有的崇高师德、伟大人格、创造精神、博爱情怀……

为了缅怀一代宗师李吉林,编辑部特别约请了她曾经的同事、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其生前好友、知名学者、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先生,及李老师的嫡传弟子、南通市实验小学张洪涛校长撰文,以这样的一组文章表达我们的哀思与敬仰之情。

斯人已去,情境永存!

“小鸟是黎明的歌手,呼扇着翅膀去迎接清晨的第一道阳光。小鸟的歌是会飞的歌。孩子喜欢小鸟,孩子羡慕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总想什么时候长上一对翅膀飞向远方。他们不会像小鸡那样,因为有了一把食、一个温暖的窝,就忘却飞翔。他们连做梦也想变成小鸟,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这是孩子心中的小鸟之歌……多少次,多少回,小鸟之歌在我心中鸣唱,歌声中,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动不已。此情此景,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蘸着情感的水,在儿童的心田里,写着明天的诗句。”

人离世后,再读她的书,感觉与感受是很独特的。今天清晨,捧起李吉林老师的书读了起来,反复读她的《小鸟之歌》,仿佛听到了她心中的小鸟之歌,仿佛看到了她写着的明天的诗句,写得那么美,那么动人。这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不舍得节删某个字某个词,几乎全文照录。读着读着,“小鸟之歌”飞进了我的心中。

这么多年来,我和李老师总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电话,通过书稿,通过面聊……今天,像往常那样,打开手机想拨通李老师的电话,突然想到斯人已去,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又一次潸然泪下,呆坐在椅子上……如她的女儿给我的信息里所说的:“这些天来,我好像还在梦中,不能面对失去妈妈的现实……”我们何尝不也是如此呢?我们难受,悲伤,但是,这首“小鸟之歌”让我心中明亮起来、灿烂起来——李老师没有离开我们,没有离开孩子们,没有离开她的情境教育,“小鸟之歌”永远回响在大家的心中,永远回响在蓝天白云之上,我们永远在小鸟的鸣唱中去写更加美好的明天的诗句。

“小鸟之歌”源自李老师的心灵深处,是善良心田里开出的最美的鲜花,真实,自然,亲切,明丽,悠远。小鸟,不仅是对儿童——快乐小精灵形象的描摹,也是李老师人格的写照,是她美好人性的透射。是人性的光辉照亮了她自己的一生,也照耀着情境教育,让情境教育发出特别的光彩和清亮的声音。今天,我们缅怀李老师,学习李老师,正是从她的人性光辉中领悟人生的意义,探寻教育的真谛,追寻儿童们明天的诗句。总之,是用美好的人性去完善、丰富孩子们的人性。

李老师的人性美好、深刻,有着许多美丽的侧面,不同的侧面编织了李老师人性的美的花园,其风貌是整体的,其风格又是独特的。假若要进行概括,我以为是:爱与创造。李老师的人性光辉是爱的光辉。她的爱,博大,欢乐,真诚。我不止一次读过她的教育口吻的讲述:田野里,大树下,小河旁,山坡上,那日出日落,那花开花落,那晨雾暮霭,和孩子们观察、探究、体验、表达。这其间充溢的飘荡的一切都是满满的爱,爱不在别处,爱在自己身边,爱在孩子们心上,爱在深处。这种爱正是伟大人性中最灿烂的部分。这样的爱具有人类的普遍性,一如美国的存在主义和人类心理学家罗洛·梅在《爱与意志》中所说,这是人“内在真实的存在”,是人的“内在价值”。这样的爱又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性,一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爱与智慧同行,智与仁是人格完美的呈现,智本身就是爱,智首先是爱,智离不开爱;爱需要智,爱是一种大智。李老师的爱之博大,就在于从“内在真实存在中”,将爱与智融合起来,成为人的“内在价值”,用这种爱的人性去滋养孩子们,让他们能飞能鸣,唱出快乐的“小鸟之歌”。

创造已成李老师的人格特征,抑或说,李老师的人格是创造型人格。李老师有颗安静的心灵,“人生只为一大事来”,专心致志于情境教育研究,心无旁骛,心静如水;但内心又是不安分的,她总是在质疑,在质疑中反思,在反思中向前;她总是在寻找,寻找新的方向,寻找新的开端,寻找新的生长点;她总是在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从一条线到几条线,从国内到国外。内心的不安分,就是对已有进展、成绩的不满足,是一種探索,是一种创造。而这一切的不安分,不为别的,就为了情境教育的完善和深化,就为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李老师创造型人格表现为永远向前向上的姿态,“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这两个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她的人性在追求中的美好、丰富、深刻。

当爱与创造统一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推动人走向另一种境界,甚至会诞生奇迹。李老师实现了爱与创造的统一与融合,构造了完整的人格,让人性生出审美的意义。李老师是个爱美的人,同时对美有深切的认知,自然将审美价值追求体现在情境教育之中。审美意义下的爱与创造,李老师有了生动而深刻的概括性表达:爱,好老师的第一素养;有爱就有希望;因为爱,她不倦地在“小学里读大学”;儿童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儿童的发展不能没有美;是教师,也是诗人;崇高的使命——教文化,更要教做人。显然,爱与创造的人性之美,是为了育人,为了培育儿童,让儿童的人性从小就得到滋润,鲜活起来、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美好起来。当儿童的人性让爱与创造充满和激荡的时候,儿童就会去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就会去探索世界的秘密,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向着我们走来,明天的诗句才能写就,进而谱写出壮丽的诗篇。

人性有诸多呈现的方面和方式,如前所述闪现出不同的美丽侧面。李老师人性的美丽侧面,体现在真诚的“儿童性”、多彩的“青春性”、永远的“向善向上性”,以及她的“大丈夫精神”。而人性光辉的一切聚焦于她的教育奇迹的创造。

李老师人性中真诚的“儿童性”——

李老师的人性光辉首先是闪耀在她真诚的“儿童性”上。植根于“儿童性”上的爱与创造,让教育有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灵魂有了安顿,有了希望的寄托。完全可以说,儿童、儿童发展是李老师的精神、思想和经验的“根据地”,人性的一切都从这儿出发,走向远方和未来。《我,长大的儿童》,这篇2003年发表于《人民教育》的文章,直至今天都被广泛称颂、学习、传播。可以认定这是李老师的“儿童宣言”,也是李老师的“教师誓词”,集中体现了李老师的儿童观,充溢着李老师天性中的“儿童性”。

其一,李老师爱儿童,爱得真挚、深沉。她的脉管里始终流淌着热爱儿童的热血。她说,她爱儿童,儿童也爱她,并且说:“在儿童的世界里,在爱孩子中,我渐渐长大了。我把这种爱,升华成自己的理念,又把它细化为行为。”其二,她坚定地相信儿童。儿童有无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中有着情感的驱动与飞扬,成为一种创造力。情境教育就是让孩子变得聪明,成为会创造世界的儿童。其三,她爱所有儿童,更偏爱“穷孩子”。由于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她更关心、照顾家庭困难的孩子,并且坚信:“造物主是公正的,它把想象的翅膀不分贫富贵贱,同样赋予了穷孩子。”其四,永远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她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因为:每日正是和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在儿童的世界里,我不断地编织着美丽的童话和小诗。你说它伟大,教的全是小孩;你说它渺小,它却影响一个人长大后的几十年。”其五,她是长大的儿童。她说,“永远像儿童多么好”;“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新的营养”。尼采说,“儿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神圣的肯定”;蒙台梭利说,“作为教师的儿童”;李吉林说,“我,一个长大的儿童”。李老师以中国的话语方式表达了人性中“儿童性”的伟大——那就是一颗赤子之心。

李老师人性中多彩的“青春性”——

青春不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年龄阶段,青春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心理状态。对此,李老师心里非常清楚。在李老师那里,青春是基于年龄的,又是超越年龄的,准确地说,是让年龄发出青春的光彩,让年老同样有青春的光耀。她写过一篇随笔——《假如我年轻30岁》:“假如我年轻30岁,我就是一个中学刚毕业的姑娘,心中充满美好的希望。当老师让我填写升学志愿时,理智驱使我毫不犹豫地写上:师范学校……塑造孩子的心灵……犹如在明天巨幅的织锦上,用我们心血染制的金线、银线,绣上绚丽的花蕾。”“假如我年轻30岁,我便是师范学校一年级的新生”,“3年后来到孩子们中间,你们准备当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在心里悄悄地,然而却十分坚定地说,当孩子的好老师!跨进师范学校的大门,就意味着我们《教师组歌》的前奏开始了,而它的基调,便是当孩子的好老师。”“假如我年轻30岁,我正青春年少……我一定会在‘效率手册上高效地安排每月每日……如此安排,那节奏,那旋律,更不允许我浪费青春年华中的每寸光阴。”最后,李老师说,“假如我年轻30岁,呵,这又怎么可能……为了孩子,你当如何去演奏你的《青春之曲》呢?”

这是对年龄的假设,假设的主旋律是演奏《青春之曲》,假设的基点是做孩子的好老师,而青春的多彩在于理想的憧憬,在于信念的坚定,在于学习的勤奋,在于对孩子的挚爱,在于无私的奉献。正因为此,“年轻30岁”是完全可能的,假设是能成为现实的。当然,李老师的“青春性”,还表现为她的多才多艺,表现为对最高境界——美的追求。她说:“我想告诉年轻人。我心中追求的一个字,那就是‘美。”在她看来,美的事业是教育孩子的事业,于是她写下了“青春誓言”:“师德为上,真情倾注,终身乐学,方为人师”。

李老师人性中的“向善向上性”——

李老师的心永远向善。伦理道德永远写在她的人性深处,爱永远在心灵中闪光,中华文化让她为人性打上了厚重的底色——爱。她是个善良的人,极富恻隐之心,友爱、牵手、鼓励、帮助,成为她美丽的行为。李老师的心永远向上。脚踏实地,但绝不是止步不前,而是永远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仰望星空,止于至善。左宗棠的名言“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用在李老师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向善向上,李老师将两个方面统一在一起,融通起来,向善,让她有道德感;向上,让她有方向感;而向善向上建构了李老师的价值坐标,给我们竖起了标杆,鼓舞我们怀着善良、仁爱之心,向着高远的方向去迈开坚定的步伐。李老师告诉我们,做个好老师,做个名师,应当有大视野,形成大格局,具有“大海性”,向善、向上的价值坐标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李老师人性中的“大丈夫精神”——

李老师是一个有风骨的人。清楚记得,“文革”结束,从农村回到原来任教的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小,她对我说:“我要克服一个女人的弱点。”人性总有弱点,女人当然也有弱點。我不知道她说的“女人的弱点”是什么,不过,从经验判断的角度看,弱点可能是会被家长里短所缠绕,可能是进取心淡化,也可能是心胸不够开阔。李老师以自己的行动,让人性发出更灿烂的光彩,让女教师更自信、更勇敢、更有创造性。依我看,在她身上有着“大丈夫精神”。孟子曾提出“大丈夫”的“三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李老师正具有这样的精神:从小是苦孩子,但苦孩子有志气,能吃苦;过上了好日子,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美德,以朴实的品质影响着年轻人,以刻苦耐劳的精神带动年轻人;面对困难,面对压力,从不低头,更不会胆怯退让,而是勇敢地迎上前去。“大丈夫精神”凸显了一位女教师的精神风貌,让女性之美具有更大气象。“大丈夫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

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体系,著作被德国出版社购买,翻译成德文、英文,被国外学者和同行瞩目,何等的志气,何等的自豪!一位小学教师,扎根中国大地,深植中华文化土壤,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建构中国儿童情境学习方式,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气概!从小学教师里走出一位儿童教育家,何等的了不起,何等的神奇而伟大!而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了爱和创造的力量。李老师的爱与创造,带领我们去建设爱的家园、创造的国度。

啊,人性真美!李老师告诉了我们。

猜你喜欢

李老师小鸟人性
该得奖的李老师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宠物难伺候
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