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9-27宋乃庆谢媔媔
宋乃庆?谢媔媔
摘 要: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对西南地区五所高校的本科生开展调查,发现本科生总体上存在不容忽视的学习倦怠问题,经过调研分析,分别从学校、学院、教师与学生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尽力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倦怠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本科生;学习倦怠;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1]。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5年对2 915人进行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坦言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2]。说明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较为严重,已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五所高校本科生展开调查,了解本科生学习倦怠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为了能够很好地了解本科生学习倦怠情况,选取的样本以西南五省为例进行调研,主要包括四川、贵州、湖北、云南以及重庆五个省市中五所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院校类型包含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总共发放问卷1 050份,回收问卷1 033份,有效问卷994份,回收率为98.4%,有效率为96.2%。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教育统计分析法,了解西南地区本科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采用连榕、杨丽娴编制的关于学习倦怠的问卷。该问卷共20道测验题,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笔者认为情绪低落反映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缺乏学习兴趣和目标从而感到学习乏味,自我感觉不佳,疲倦无力。行为不当反映了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因倦怠产生的不良行为,如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迟到早退,更甚者逃课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成就感低反映了个体在教学活动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挫败感,从而缺乏自信心,不能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和学习。问卷主要由情绪低落因子的8个题目、行为不当因子的6个题目、成就感低因子的6个题目构成。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记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不符合”记2分,“有点符合”记3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总量表共计100分。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严重。《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65,分半信度为0.880。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408~0.762之间,是较好的拟合模型[3]。
(2)数据收集和处理
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问卷填写完后统一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将数据录入SPSS20.0中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差异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讨论
1.本科生学习倦怠的整体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总体上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成就感低、行为不当、情绪低落的现象;总体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四个方面均值分别为2.79,2.84,2.88,2.85,其中行为不当这一维度的均值为2.88得分最高,行为不当在本科生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早退等不良行为。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有54.3%的学生要面对一天的学习便感到很疲倦;72.6%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71.4%的学生通过一整天的学习便感到精疲力尽;68.6%的学生表示想学习但感到学习很枯燥;65.5%的学生觉得考试会让他们厌烦;57.1%的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56.5%的学生在课后很少学习;88.7%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上耐性还不够;55.7%的学生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2.本科生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法,对问卷中的三个维度进行了相关分析。详细结果见表1,本科生总体倦怠与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行为不当三个维度之间都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成就感低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二者呈负相关,相关性显著;而其他维度之间呈正相关。
3.不同变量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差异分析
将本科生的性别、年级、专业作为变量,在不同维度上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发现差异各不相同。
(1)本科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本科生总体都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出现了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在行为不当维度上男女生得分差异不大,二者趋近相同,这表明行为不当并不受性别的影响,是本科生普遍存在的行为。
男生和女生存在性格方面的差异。女生自我要求较高,且更多期望得到外界的认可;男生则更多源于内部的肯定;当出现挫败感时,男生能够较好地进行情绪管理,而女生会深究其原因,不能及时自我调节。因此,女生由于自身高目标高要求更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
(2)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
调查发现,在总体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四个方面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究具体差异,笔者进行了事后检验,情况如下:在总体倦怠方面,大四与大一、大二以及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差分别为0.14,0.09,0.1;在情绪低落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以及大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差分别为-0.17,-0.15,-0.16;在行為不当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以及大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差分别为-0.13,-0.13,-0.15;在成就感低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差分别为0.34,0.36,大四与大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差分别为0.39,0.41。
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大一新生通过紧张的高考进入高等学府,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高中的学习模式与大学截然不同,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无法很好的约束自己;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渐渐适应了大学学习模式,也开始接触到一些跟专业相关的课程,并且对其考核方式也能应对自如;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生活,随着专业难度的增加,学习倦怠逐渐显现;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的相关事宜,在多重压力下,倦怠感加强。
(3)本科生学习倦怠的专业差异
据调查,文科、理科和艺体类专业总体上都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在总体倦怠、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选择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选择面广,就业机会多,局限性小,因此倦怠感较低;文科类的学生,不确定因素多,课程的学习性质区别于理科,和本专业学生成绩差距不大,因此倦怠感处于中间值;音体美的学生,学科要求高,竞技性强,身体疲劳程度明显,理论知识薄弱,需要更多的精力弥补不足,因此倦怠感高。
三、本科生学习倦怠的调研结论
根据研究发现,西南地区本科生总体上存在学习倦怠情况,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在总体倦怠、行为不当、成就感低、情绪低落四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结论如下:
(1)本科生总体上存在学习倦怠问题,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成就感低、行为不当、情绪低落的现象,其中最容易出现行为不当的现象。
(2)不同性别的本科生,在情绪低落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女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但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在总体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以及成就感低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总体倦怠这一维度上,大四与大一、大二以及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倦怠情况最严重;在情绪低落这一维度上,大一与大二、大三以及大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行为不当这一维度上,大一与大二、大三以及大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成就感低这一维度上,大一与大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四与大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4)文科、理科和艺体类专业总体上都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在总体倦怠、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低落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产生了本科生学习倦怠现象。其中主观原因主要是学生个体,而客观原因包含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层面。结合调研结果对具体原因作如下分析:
(1)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社会价值多元的程度更加明显。本科生尚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定型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冲击着本科生的心灵,严重影响着其三观的树立;同时,在调查中发现25.9%的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这也表明“读书无用论”等观念使部分本科生开始怀疑学习的价值,动摇着其对学习生涯的规划,使目标出现偏差,产生消极学习心理;再者,信息化时代丰富的网络世界,成为本科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不但占用了学习时间而且使目标的达成趋于理想化。
(2)不少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依然以讲授式为主,注重知识传递却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把握现代本科生的年龄及学习特征。而高校扩招,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渐转向“大众化”,本科生入学人数增多,但教师依旧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加之课堂管理较为松懈,学生容易出现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虽然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仍有部分教师不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对于前沿的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捕捉,安于現状缺少工作激情;高校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疏忽了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专业理论性强,导致学生不易接受游离于课堂。
(3)调研表明,55.6%的学生很少有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说明学生不能及时转变学习方式。第一,大学的学习对自学和自律能力要求高,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认识以及自我约束;第二,课程设置相对分散,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需要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高达88.7%的学生在学习上耐性不够,学生意志品格问题较为突出。
(4)调研表明,接近54.2%的学生在清早起来,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学习,便感到很疲倦;72.6%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26.6%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可见,本科生对专业缺乏学习兴趣普遍存在。其原因可能为;部分本科生在选择专业时抱着有学上的心态,对所报考的专业不了解;部分本科生专业的选择并非自己的意愿,而是父母包办;个别专业是在招生过程中调剂;入校后,进行专业转换困难等多重因素导致学生专业兴趣低,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5)调研表明,接近56%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容易;40%的学生觉得拿到学士学位不容易。大部分本科生出现低成就感的现象,是由于学生个体性格方面存在差异。因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部分学生就会因此产生焦虑且不能很好地解决,最终出现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以及成就感低等现象。
五、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对策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总体上存在学习倦怠问题。因此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充分认清各自扮演的角色,相互配合并通过长期的努力共同解决该问题。笔者结合调研结论以及原因分析对本科生学习倦怠问题提出如下策略。
1.创建家校共育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家庭教育做出指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提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5],该意见给大学生家校共育提供了新路径。本科期间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又一重要时期,家校合作的关键是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责任。但因距离的产生使得父母逐渐淡化了对子女的教导,再者,家长普遍对大学的教育模式了解甚少,这便给家校之间合作教育的具体实践带来了阻碍。所以,首先,家长应该明晰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找准正确的角色定位,家长既是孩子的支持者同时也是学校的合作者,即使孩子到了大学期间同样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其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引导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展多元共育方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注重合理的方式方法,以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孩子学习。
2.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倡教师不断深入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并且尽可能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可以适当加入实践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锻炼自我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习动机;教师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升学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如运用对话交流式、问题情景式以及任务驱动式等方法,将线上和线下等多元教学模式相结合,最终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缓解课堂边缘化现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教师应结合学科目标及学习任务,增加一些考核方式,比如,在课程学习期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内容的汇报,阶段性地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从目标到内容再到考核方式形成完整的體系。
3.学生应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数据表明,大学生在时间观念、行动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学生自身应该高度重视。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作为一种内驱动力,能够催人奋进,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为四年的学习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标。通过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规范自身行为,使自己能够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其次,探索有效的学习计划。学生应该深刻认识自身优点与不足,学会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合理地分配时间,如可以借鉴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将制定的学习计划加以落实;最后,加强自身意志力的塑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脚踏实地去完成每件事,能够帮助自身磨炼意志。如坚持体育锻炼,在塑造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自身坚韧的心理素质;参与实践活动,在团队的协作中提升个人的意志品格。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目标为导向,以计划为指南,以意志力为支撑,逐渐提升对学习的耐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4.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每个人的需求和目标各不相同。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在学习倦怠中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以及情绪低落这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各年级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维度上。因此,针对本科生的学习可以实行导师制。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专业进行分配,主要遵循学生个体需求,将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有机结合,并督促他们完成每个阶段相应的学习。如针对大一新生可帮助他们及早适应大学生活,对四年的学习生活做出合理规划;对大二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指导,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大三学生面临实习,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强化专业技能;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导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其就业意向,引导其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所教,此种安排也便于导师随时了解学生动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关注,拓宽他们在思想、学术、就业等方面的认识和视野,助力他们增加自信。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内涵式培养
教师和家长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6]”,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要关注到学生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背景不同,在个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作为学生的指引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与不足,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的个体,加强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能够具体地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再通过实践过程逐步加深领悟,最终攻克学习中出现的倦怠感,以更好的姿态去迎接大学时期带来的各种挑战,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大学生该好好计算逃课成本了[EB/OL].中国青年报,2015-02-16.http://zqb.cyol.com/html/2015-02/16/nw. D110000zgqnb_20150216_3-11.html.
[3]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4]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 /moe _838 /201809 /t20180910_348145.html.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EB/OL].2018-10-14.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6] 陈重穆,宋乃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J].数学教育学报,1993(2):4-9.
[课题来源: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课题“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标准研制研究”(课题编号:2018JSSKT01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课题“中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落实情况调研评估”(课题编号:2019-06-002-BZPK01)]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