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水平科技研究 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
2019-09-27郝吉明
郝吉明
摘 要:2000年左右,我国教育界提出要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目前已经基本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但与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提出立足于国内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推动“双一流”建设,依托高科技研究机构培养高科技人才,是我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科技研究;专业人才;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环境专业
一、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实现国家的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教育要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因此,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一流卓越人才,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是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型科技人才。
二、推进“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重大战略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我国承担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及学科名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了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我们需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领军型的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学科评估结果至关重要。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评估目标是服务大局,服务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内涵发展”的大局。评估结果还要服务高校,帮助高校了解学科优势和不足以及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为社会各界了解和分析学科水平与质量信息提供服务。学科评估总的导向是人才优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部分高等院校对学科评估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评估是对当前学科建设能力优劣的反馈,借助评估结果反馈的指标,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学科建设。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同样非常重要,通过自己找差距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从而发现问题、办出特色,并提升质量。
近几年国家增加了一大批学位授权点,博士点、硕士点都增加了不少,环境领域的博士点新增列了11个,目的就是在当前受到高度重视的环境领域充分发挥高校的力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环境领域优秀人才。
从近年来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我国学科建设的质量在明显提高,包括培养过程的质量,课程、导师指导和国际交流等指标都在提高,不过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质量还有不足,高水平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师资队伍和基础研究方面,需要不断加强。
三、依托高水平科学研究,科教融合育人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从近几年的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这几项还略显不足。清华大学的师资队伍评分是国内第一,但具体来看还有提升空间。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上平均年龄过大;从专业结构看,本校毕业生所占比例偏高;还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足,优秀外籍教师偏少。
与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们生师比偏低,根据评估结果显示,被评为A+的学校是8.5,A档的是6.7,再到C档生师比为2.7,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当前我们的招生计划不能满足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们总是说我国博士生数量很多了,而美国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每年17.8万人,中国是5.5万人,美国博士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是1∶16,我国是1∶126,差距还是非常大。
根据当前的形势,我们一级學科要通过科教融合、军民融合、校企融合,协同培养人才,依托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来培养人才,借助好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目前科研条件提高很多,一个科研项目经费一两千万元,既能取得科研成果,又能培养实践型人才,这也是立足高科技科研机构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一个重大优势。
教育部曾总结“两个不到”:一个是研发人员不到全国总数的10%,科研经费不到全国总数的8%;但做到了“五个60%”:承担了60%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承担了60%以上的重大研究任务,承担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全国60%以上的国家三大奖,培养了全国60%的高层人才;另外还有“两个80%”:占发表论文数的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的80%。面对这“两个不到”,从国家到高校,都应该在投入上有相应增加,努力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2.强化基础研究和重点实验室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发展有一个路线图,其中基础研究的作用非常关键。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很多是与基础研究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大多属于基础研究。当前我国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的系统部署,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聚集天下英才,提高基础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全面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借助全社会来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环境。另外在全链条涉及的重点专项中也加强了基础研究的部署,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的前两个任务(共六个任务)都是前瞻性的基础研究,而且当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产业转型、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型城镇转化等基础研究领域。
同时,新时代新形势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提出很多新要求,希望重点实验室能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发挥更大作用。重点实验室的新使命主要有四点:一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二是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三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聚集基地,四是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基地。除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还有一批设在企业的重点实验室,这也是在重点行业设的重点实验室,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还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开展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基础研究。
对如何提高基础研究的国际化水平,这里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包括要支持我国参与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框架下,围绕共同关注的全球或区域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对外开放力度,支持海外专家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来华合作研究,等等。当前我们培养学生的短板之一就是国际化水平不够。如果想走在世界的前面,既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大幅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高等教育要把握发展阶段特征变化,坚持需求导向,认真梳理重点,求得更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T”字形人才,“T”的“横”表示培养的人才要有广博的知识面,“竖”表示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四、环境科技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于1973年成立环境专业,当时有领导认为,环境保护是服务性行业,而清华大学是为国家一线的专业服务的。当时虽然设立该专业,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将土木系改名为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整合了土木系的给排水工程与化学工程系里面的三废处理专业。后来在环保部的支持下,土木系、水利系和核研院跨系成立了环境工程研究所。随后以环境系为主成立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并融合了清华大学的8个系。
可以说,清华大学环境专业的发展,如果光靠环境系本身是发展不起来的,要和其他学科融合交叉。但谋大局必须自身硬,要具有引领的实力和影响力。环境系由3个教研室发展到7个,现在是11个。清华大学环境专业是理工结合,以工为主,到1997年发展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10年发展为环境学院,是多学科交叉,促进了更多学科发展。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多学科渗透是环境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因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也必须通过学科交叉来承担重任。
培养博大精深型人才要通过精深来谋求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抓大攀高”,一是抓大项目,二是“攀高枝”,跟优势学校合作。研究团队从“教师+本科生”“教师+硕士生”,发展到“教师+博士生”,实现了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这三部分同时让一个团队来做是不可行的,但光做一项也不好,清华大学希望在这三块都有发展。发展要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支撑,需要化学、流体力学、化工、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多学科的背景。同时,要重视年龄结构,老中青合理搭配,有梯度但不要断档,要处理好青年人的任用与培养的关系。此外,还要注意国内外视野,看得宽、想得远,立足国内、取长补短,营造终身学习、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的氛围,形成由高水平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和研究助理组成的集团军。
培养高科技人才需要高水平的平台来支撑。清华大学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通过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和学院的研究平台来做支撑,技术研发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与企业共建的工程研究中心,集成应用主要是靠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如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此外,還有决策能力的培养,依托国家的智库建设和新型产业发展,特别是依托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决策能力是一个出口,形成新型产业是另一个出口。
必不可少的高水平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从1994年开始与Harvard大学合作,从相互了解阶段,发展为实质性合作;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NIES、IIASA开展合作,了解科学前沿;与丰田汽车公司从2003年合作到现在,双方很满意,效果很明显,等等。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培养高科技人才,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合作网。
研究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和科技融合起来。研究生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很重要,要适应当时的条件、环境和合作者。通过科学研究把人才培养融合起来,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接受政治素质和道德规范约束。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科教融合,为国家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希望教育战线上年轻人尽快担当起来,大家携手共进,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