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

2019-09-27尹兆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尹兆华

摘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个人综合竞争力、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已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首要目标。高校要积极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内涵式发展,完善课程内容和形式,创新课程形式,提高课程持久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在服务国家建设中实现个人职业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

教育部要求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已经十几年过去了,目前,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引导毕业生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已经成为这门课程的首要目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切实提高课程的持久影响力,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真正在服务国家建设中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一、国内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探索

1.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20世纪初是美国以及整个西方工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作为第一个系统研究生涯教育的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在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涯发展研究者,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涯教育理论体系,见表1所示。

1971年美国教育署署长马兰博士正式提出“生涯教育”的理念,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生涯教育法案,通过立法来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行[1]。从此,许多公立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对实用技能的培训,最早的大学职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2]。20 世纪90 年代,德国许多高校专门成立了学生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且机构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人员一般都须具备专门的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3]。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也较早开始关注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亚洲生涯教育相对较早的日本,在20世纪末的中央教育审议会中就对生涯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展开全程职业生涯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所具备的必要能力[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已经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即希望学生不仅就业,而且要乐业,要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我国一些教育家就对生涯教育进行过探索。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终身职业教育观[5]。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也逐步引起重视。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96年我国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要开展职业指导;2002年国务院发布《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两项基本职能之外,特别加入“发展”职能。可见,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逐步向全程化、体系化、内涵式方向发展。

2007年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课程教学目标是:“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十多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依托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青年学生就业过程中释疑解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笔者对北京市24所“211工程”“985工程”院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所有高校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25%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54.16%高校有相对稳定的授课教师队伍。我国就业指导课程的推广和普及已取得一定成果。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多元

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要考虑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目前“95”后甚至“00”后的学生成为大学生主要群体。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的黄金岁月,切身感受着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变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自身都有着更系统、更深入的思考[6]。他们处于信息爆炸时代,随时随地了解并接受各种新生事物,见识更宽广、思維更活跃,对工作、职业、事业方面的价值观都有一些独特见解。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需求已经不只是“薪酬”“环境”“稳定”等看得见的指标,同时加入了“幸福”“平衡”“成长”等更加多元和抽象的描述,他们更看重一份工作能否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和获得感。2016年优兴咨询面向全国110所高校的近6万名在校大学生展开调研,49%大学生认为“工作与生活平衡”是他们会首先考虑的职业目标,在众多选项中遥遥领先。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需要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探索将抽象多元的学生需求与现实国家发展需要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兼顾整体发展与个体需要,实现课程普适性与个性化的有效结合。

2.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应用型比较强的课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一定的就业实践经验,还要对不同用人单位和人才需求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了解[7]。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整体水平还不高。某高校对当地12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93.5%以上的就业教师在35岁以下,89.5%教师来源于就业部门或学工队伍,从事就业教学5年以上的仅有22.6%,高级职称的仅占2.4%[8]。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在专业背景、授课经验、社会阅历、行业解读等方面的积累都相对不足。特别是目前高校辅导员流动较快,不利于课程经验积累,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一直比较薄弱。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面向2000余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调研,53.99%毕业生希望企业人员、校外专家等校外力量能够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结构相对单一的师资队伍已经难以满足授课需要,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性、稳定性、多样性也成为大学生就业课程建设的一个难题。

3.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和多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的课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采用传统的“讲—受”模式,以知识灌输为主,较少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感受,课堂互动环节和气氛相对严肃,授课效果难以保证。特别是“互联网+”模式的兴起,给传统讲授为主的课程模式带来了很大挑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从互联网上得到的信息更能为他们所接受。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改造教学,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和每位教师的重大考验与挑战[9]。近年来,各高校也开展了“互联网+就业课程”的探索和尝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开展MOOC、微课教学等,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受辅导。“互联网+就业课程”并不只是传统课程与互联网的低端结合,更是一种“从形式到内涵、从思维到行动、从要素到结构的全面叠加与互构”[10]。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互联网+就业课程”模式的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课程的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复杂

科学准确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保证课程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历经了国外理论借鉴、经验解析、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范式转向、研究内容深化等四个发展阶段,成效显著。但尚存在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度仍然不足,课程评价主题研究不成体系、针对性不够,课程评价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元化不强等问题[11]。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较多观测点,如教师授课水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指标,如何将这些指标有机结合并科学分配权重,在课程质量、教学改革创新、教师能力发展与学生有效提升四个方面形成合力,是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的关键和难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对学生通常以“传统考试成绩”来评价;对教师通常以“学生满意度”一个指标点来评价;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也缺乏差异性。特别要指出的是,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自我收获、反思与成长的课程。因此,在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感受和体验,将传统学生评价教师转变为学生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体会[12],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5.课程需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大学生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未来他们无论走上任何行业、任何岗位、任何地域,都需要具有强烈的奋斗意识、使命感和信念感。这就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也带来更大的挑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生涯规划方法和求职技能,更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要帮助学生认清国家发展形势和自身职业理想,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高校要避免“重技术、轻引导”,要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内容。特别是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要重点加强行业引导和重点企业介绍,提高学生服务学科发展和国家重点建设领域的热情和能力。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大学生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等,真正将“课上所思”转化为“课下所行”。

三、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课程教师队伍

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大学生需求多元,就业困惑更加复杂,仅靠校内教师、辅导员们的一腔热忱远不能解决问题。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毕业校友、企业人资、校内讲师”共同参与的师资队伍体系。一是邀请校友、企业一线人力资源专家参与课堂,为学生解读前沿技术、行业发展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同时弥补校内教师缺乏社会经验的不足。二是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用制度保障就业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如通过“设立学院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等,培养一批有热情、有经验、留得住的任课教师;实施“就业教师全维度能力提升计划”,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对任课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授课技巧指导、个体咨询辅导、政策解读、市场研究、团体辅导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授课及就业指导水平。

2.结合国家发展和学生需要,分层次、分类别设计课程内容

分层分类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指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需要,实施全程化、精準化、差异化、系统化的教育指导服务[13]。分层分类就业指导的优势在于既能满足普遍需要,又能兼顾个体需求,因此高校要积极构建分层分类的就业课程体系。一是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针对低年级学生重点开展生涯启蒙教育和专业行业认知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重点进行择业观引导和求职技能辅导。二是针对不同学院特点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在学校统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学院的学生活动、实践平台、典型案例、就业去向等实际,适当补充、替换、删减课程内容。三是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加强课程中的行业引导。例如,结合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要求,引导学生将专业发展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对接,思考如何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方面发挥自身专业所长,提高学生服务学科发展和国家重点建设领域的热情。

3.探索“线上+线下”授课模式,丰富课程形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其课程影响力的延续性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课外实践资源的优势,构建“课内学习+课外实践,线上学习+线下辅导”课程体系,真正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迅捷、资源开放共享的优势,探索“网络直播”“视频微课堂”“线上讨论”等授课新模式,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事件展开讨论与指导,从而引领校园就业舆论趋势,传递健康向上的就业价值观。二是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增加一定学时的课外实践环节,使课程教学与社会现实更加贴近。一方面,帮助学生近距离或亲自感受职场,了解专业所对应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而发现自身不足,为自己进一步确立未来生涯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得到锻炼,提升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4.建设“全程化、精准化”就业课程调研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不是一门纯专业性的课,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某种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 而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掌握科学生涯规划、了解求职政策、提升求职技能的课程。课程调研不能只是课程结束后对课程进行评价,而是在课程开始前就对学生需求进行调研。因此要在“开课前”“开课中”“结课后”三个不同时间节点,对课程进行全程化调研。在开课前,重点了解学生当前的生涯困惑、关注的职业发展热点问题等,并结合调研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做到课程内容设计有据可依。在开课中,针对互动活动、话题讨论等重点环节进行调研,及时了解课堂活动的效果,以便后期优化教学过程。在结课后,对课程教学设置、师资、学生自我收获等内容进行调研,及时发现课程不足并进行课程下一周期的调整和完善。同时,要根据调研结果,紧密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提高课程调研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参考文献:

[1]郭亚红.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8(4):45-46.

[2]马凯慈,陈昊.政治制度、产业关系与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基于西方国家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3):2-18.

[3]赵娜,李晓波.国外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特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28-130.

[4]梁珺淇,石伟平. 日本生涯教育及启示[J].职教通讯,2018(5):70-74.

[5]黄志敏.中美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36):92-94.

[6]雷雨.如何聆听“年轻”的声音?[N].人民日报, 2018-04-24.

[7]刘旭虹. 浅议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J].才智,2017(33):126.

[8]陈静.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评估指导体系的思考——基于广东12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J].思想就与研究,2011(6):100-102.

[9]林蕙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8(1):4-6.

[10]蒋维西,杜萍.“互联网+课程”理念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管理,2016(11):1-4.

[11]熊杨敬,刘志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的回顾与省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14-18.

[12]馮晓云,郝莉.探索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质量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4):71-72.

[13]杜斌.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 102-104.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