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选修课《生活与化学》的教学策略

2019-09-27刘丽霞宋建郑世英萧蓓蕾郑芳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刘丽霞 宋建 郑世英 萧蓓蕾 郑芳

本文为德州学院2018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8032)

【摘 要】 立德树人目标视域下的《生活与化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策略主要是:内容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化学素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更懂生活 。

【关键词】 立德树人;《生活与化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策略

化学创造了美好的现代生活,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化学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生活;化学在生活中利用好就是健康生活的保障,利用不好就会侵蚀和破坏我们的美好生活。当代大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也代表着最有生机活力的青年群体,即将步入到社会生活中,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正确的世界观、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科学素养”。《生活与化学》这门课的开设,主要在化学知识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扩大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考虑,在高校开设这门公共选修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一、内容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1、精选上课教材,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

我们选取的参考教材以周为群和杨文主编《现代生活与化学》、何晓春主编的《化学与生活》以及赵雷洪和竺丽英主编的《生活中的化学》为主,辅以内容丰富、不断更新的案例。整门课的学时安排是:绪论2学时,食品与化学(4学时)、烹饪与化学(2学时)、饮品与化学(4学时)、日用品与化学(2学时)、环境与化学(4学时)、材料与化学(2学时)、能源与化学(2学时)、毒品与化学(4学时),中间穿插2-3个专题(4-6学时)等,总计划学时为32学时。重点是食品与化学、饮品与化学、环境与化学和毒品与化学等章节。实际授课时也会根据所处学期的教学周数安排在32-36学时之间稍微浮动。整个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获得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同时,增强学生分析、解释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2、 精选授课内容,紧贴日常生活

讲授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指导学生健康生活和科学处理身边的事情,用现代科学理论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比如在食品与化学章节给学生介绍国际上公認的十大垃圾食品以及十大健康食品,发现很多垃圾食品竟是我们生活中爱吃的零食;健康食品也不一定价格昂贵,很多也是物美价廉的水果蔬菜。在烹饪与化学章节中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锅的优缺点、锅的安全使用和调味品分类及合理搭配;在日用品与化学章节中介绍常用的洗涤用品、化妆品的分类及功能原理,比如肥皂、香皂、洗衣粉、洗衣液、洗洁精主要成分有何区别、去污原理;常用化妆品分类及作用原理、劣质化妆品的危害、建议同学们要以健康为基础,不要过度使用化妆品;给同学们介绍生活中常接触的烫头发、拉直头发、美甲、纹身等用到的化学药品、原理及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在保健与化学章节中告诉学生不要食用发绿、发芽的土豆,是因为土豆发绿的皮层及芽中含有龙葵素(茄碱),可破坏人体红血球而致毒,产生呼吸困难、心脏麻木等症状。成熟的西红柿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如何食用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吸收利用价值。

3、寓教于境,寓教于情

寓教于境,在讲授《环境与化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利用图片和视频把环境污染的河流、湿地、生活垃圾场经过综合治理前后的照片和视频等进行对比,利用前后情境对比反差,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并让学生表达自己身处这样明显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进而引申出化学物质以及相关化学反应在环境污染和治理中起到的不同作用。结合一些科研论文的数据分析,告诉同学们不是一提到化工化学就联想到环境污染和破坏,实际上化学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寓教于情,在讲授有关食品知识的时候适当与产地联系起来,如大蒜与大蒜素会联系到中国大蒜之乡山东苍山县以及在山东金乡举办的大蒜节;富硒蔬菜芦笋主产地山东省曹县,因此曹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味道鲜美的各类食用菌,含有被誉为人体免疫激活剂和增强剂—食用菌多糖,河南省夏邑被称为‘中国食用菌之乡等等。在课堂上每当讲到这些的时候,来自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总会面带自豪的笑容举手一下或者伸出大拇指摇晃来表示自己来自这些地方,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又增强学生的家乡荣誉感。

4、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的培养以育人为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就是古人常说人无德不立。公共选修课作为公共必修科和专业课课程体系的一种补充,强化或引导学生兴趣爱好的一种拓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着对学生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也是公共选修课另一功能。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人才培养,这就赋予了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围着绕这个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习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3]《生活与化学》作为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其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拓展化学知识领域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方面的综合素养。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正面案例、反面案例比比皆是,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即在专业知识方面教育学生又要加强这些伴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思想舆论多元化的新时代大学生客观看待问题,具有甄别美丑、真假的能力是授课教师必须掌握好的关键问题。“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教育学生要具有客观的甄别真假、美丑的能力,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树立正确的友情爱情亲情观,保持身心健康、不忘初心、坚定梦想,弘扬正能量,做新时代的爱国敬业的合格人才,最终实现本课程教学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作用。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化学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涉及的领域广,内容多,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做到方方面面一概而论。在对德州学院每年选修《生活与化学》的学生專业来源调查时候我们发现主要是偏文科类的学生比较多。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的差异,尽可能安排知识点易于理解、与生活密切增加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4]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网络交流平台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表达内容,图文并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不仅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掌握知识点。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屏幕的快速投放,可以在短时间播放大量的信息,尤其是只需要学生了解的一些知识和内容。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化效果。[5]同时通过QQ群、微信群、邮箱等网络平台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分享社会相关热点事件,亲身体验身边的化学知识,并加以合理利用。时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网络信息要有正确的辨别能力,不要以讹传讹。

2、板书教学不可丢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多媒体授课给教学带来很多方便,但多媒体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板书。多媒体教学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也有它的不足之处。由于多媒体教学是的教学信息量大,教学速度过快,学生笔记跟不上、思路跟不上、影响听课效果。另外特别是在公式推导以及反应时的书写方面就显得过于单调,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公式书写及推导一步一步,边写边说,相对于幻灯片直白的展示,过程的板书印象更深。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给学生讲亚硝酸钠的作肉类增色剂和防腐剂时涉及到化学反应公式:

(I) NaNO2+CH3CHOHCOOH→HNO2+CH3CHOHCOONa

(II) NaNO2+CH3CHOHCOOH→HNO2+CH3CHOHCOONa

(III) Mb(肌红蛋白)+NO→MbNO(亚硝基肌红蛋白)

如果只在幻灯片上列出系列公式,学生很难去仔细看或者只是扫一眼每一步的变化,但是如果是一步步板书出来,并且在板书的时候边写边说,就会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记得比较牢固一些。

3、专题+案例相结合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主要以专题专题+案例的讲座形式为主要教学方法。生活中的某一类化学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相结合,以案伦理、理案结合。同一类问题集中讲授,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为系统和全面。通过对典型事例的介绍及分析,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上更加的深入和直观,教学相长。既增加了理论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目的。在《生活与化学》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是加入2-3次(4-6学时)专题类教学。如与食品化学有关的“食品安全的隐患--食品添加剂”、有毒品化学有关“毒品离我们有多远—毒品及危害”、与环境化学有关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用大量事实案例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的化学原因以及危害,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造福人类生活,利用不好贻害社会。

三、潜移默化,学会生活、更懂生活

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对《生活与化学》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授课过程中常常适时地告诫学生在生活中要有一颗爱心,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乐于奉献,敢于担当,传递正能量。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走进社区宣传化学与健康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与健康生活的关系,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更健康地生活。[6]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更客观地从社会问题,生活问题出发,掌握广泛的化学知识并认识到化学将成为人类继续生存的关键学科,从而提高学生化学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7]

总之,《生活与化学》这门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懂生活,更会生活,更高品质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胡卫平,曹国栋.浅谈化学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提升大学生化学素养的作用[J].广州化工, 2014.42(8)191-192.

[2] 薛伟.关于高校开设《现代生活化学》通识课的实践与探讨[J].时代教育,2011.8.226-227.

[3]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5.2.

[4] 秦春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7-26.

[5] 邹海凤.高校通识课改革浅探[J].广州化工,2013(22)163.

[6] 华彤文,田荷珍.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J].大学化学,1992.7(4)63-64.

[7] 赵莉.谈谈开设《生活化学》课的必要性[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10(2)95-96.

【作者简介】

刘丽霞(1978—)女,山东曹县人,博士,德州学院生态与园林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通迅作者.

猜你喜欢

公共选修课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共选修课的慕课模式探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