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
2019-09-27赵珊珊
【摘 要】 針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逆反心理,无意识教育成为了一种新的育人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从业者,需要认清当前无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把握高校开展无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要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体制。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意识教育;方法
一、无意识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从心理学上讲,无意识教育的启蒙者与推崇者当属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中,将人格比作冰山,将冰山露出的部分比作意识领域,将剩余隐藏的部分比作无意识领域,这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也就是说,所谓的显性教育就仅仅如同冰山一角,而更值得挖掘的则应当是隐性教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隐性教育并不能够等同于无意识教育,无意识教育不仅存在于隐性教育中,也存在于显性教育中,因为无意识教育是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所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显性教育中体现为育人者的言传身教,在隐性教育中体现为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育刻板性,在无形中将教育深入人心。抓住无意识教育这一全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显现出最大化的效果,这种方式高效而且深远,并会产生无穷的影响,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书育人、作育英才。
无意识教育通过施教者在看似偶然的行为中感化受教者的内心,这种方式往往不易察觉,却易于接受。具体而言,无意识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隐蔽性
心理实验表明,对于灌输性或疏导性教育,如果灌输性或疏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1]如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都有着及其独立的个性,很难再强行将理论进行灌输式教育。对于一味的灌输知识将产生反感的情绪和厌恶的心理,这种逆反一旦形成,教育目标就很难再去实现。传统的“你听我讲”授课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无意识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式教育恰逢其时,将教育隐匿于无形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也是无意识教育区别于有意识教育最独特的地方。无意识教育淡化教学痕迹,使教学不再呆板僵硬,借助各种载体来实施教育活动,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也打破了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鸿沟,达到破冰的效果。无意识教育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2、渗透性
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果流于表面,很难真正使受教育者内心震动。无意识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耳濡目染中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大学生该具备的各种素养。哲学上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无意识教育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强而有力的外因,“慢声细语”的入侵我们灵魂的最深处,并且能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育效果。无意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于无形中加以慢慢渗透,使受教育者在毫无察觉、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逐渐发生变化,无形的感染足以让人受用一生。无意识教育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过程,这种教育成果会体现在人的观念、品格、与人交往的处事方式等方方面面。
3、灵活性
无意识教育并没有严格的地域或者空间的限制,既可以以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某类活动,也可以通过愉悦的教育情景悄无声息的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比如学校所营造出的环境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再比如让人铭记于心的校训,都可能让学生当成人生的座右铭,影响一生。无意识教育就是以这样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成为当下最具有成效的教育方式。
二、高校开展无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传统的有意识教育已经进入了故步自封的瓶颈期,倘若仍旧局限在以高高在上的育人者身份一味将陈旧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育,很难再取得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学生也强调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更要与时俱进。无意识教育的应运而生,将教育的影响力扩展到学生成长生活的各个方面,打破了传统藩篱,开辟了新的天地。
2、有效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有意识教育在当今仍然是主导地位,然而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道路上的障碍,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应该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自为的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无意识教育将教育从课上走到了课下,从学习走到了生活,从校园走到了社会,真正做到全面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三、高校开展无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无意识教育基础理论薄弱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无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无理论依据的随心所欲,而是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需要一定的理念加以指导。目前,无意识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不能够达成教育共识,由此导致不能形成体系。在缺乏理论支撑的情形下,实践就显得杂乱无章,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往往是形式胜过内容,不能从本质上发挥无意识教育的作用,随意性是无意识教育最大的弊端。
此外,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的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保守、落后将造成无意识教育的困境,制定科学的教育理念迫在眉睫。
2、教育主体素质未能达到相应要求
在推广无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当属重中之重。然而可惜的是,无意识教育并没有得到全部教育者的认同。在无意识教育这个全新的领域,一些自认为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并不能接受这种全新的形式,固守原有的传统观念,只重视有意识教育。从哲学上讲,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很多人对于无意识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面,并没有去掌握无意识教育的资源和深度挖掘无意识教育的应用环境,不具备开发资源载体的能力。高校对于此也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能力的锻炼、素质的培养。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这个天然的教育载体被忽略,没有得到应有的反馈和总结,应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教育途径,发挥其潜在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导向作用。
还有,一些教育者的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也不过关,不能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在无意识教育中,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倘若教育者其身不正,便很难让受教育者信服和接纳其传递的理论信息。教育者的品行与修养对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有莫大的影响力,品行不端的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有潜在的影响力。
四、高校开展无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精心设计教育内容
将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相结合,即做到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一方面,丰富无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共同发展,使设计的实践活动与理论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意识教育应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传输正确的立场,启发受教育者思考,并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加以因材施教,满足个体需求。
制定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思想道德环境。定期举办主题活动,提升受教者气质和品位,通过环境熏陶来实现无意识教育的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著作《教育过程》中说过:“教育者是教育环节里最直接的有代表意义的人,是受教育者能看作榜样和以此同自身进行对照的人。”[3]首先,加强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良好的品格形象,时刻严于律己,为受教育者做好表率作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发挥模范作用,以人格魅力去影响受教育者,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感染受教育者,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其次,提升专业素质,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打造课程活力,丰富教育者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做到与时俱进,以活跃的思维去开创新的教育模式,将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多元化发展,以更好的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以渊博的知识引领受教育者成长、成才。
再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良好而平等的关系,设身处地的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喜好,做到彼此尊重与信任。要认识到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4]
最后,引進专家或学者入校进行定期培训和讲座,一方面增强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增强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一支强而有力的师资队伍。
3、完善保障体制
首先,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可以设置专项的教育经费,用于思想政治学科建设和活动实践,只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有效的运行和开展各项活动。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机制。设置专门的部门和院系领导,定期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并设置奖惩制度,以物质的奖励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侯玉基.思想政治工作无意识教育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1(6).
[2] 列宁全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
[3] 侯培玲. 建国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1.
[4] 陈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作者简介】
赵珊珊(1988—)女,黑龙江肇东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