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综述

2019-09-27杨楠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形成机理稳定性构建

杨楠

摘要:生态产业链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形成机理、构建及设计原理、稳定性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虽起步晚,但是研究领域较广,国外研究较为深入,对生态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的整理,提出未来研究应侧重于定量分析,以便获取更为科学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构建;稳定性

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环境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尹琦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态产业链的原创性概念,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创新活动,以期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和自然资源存量,来解决社会需求不足等现象。近年来,生态产业链应用效果显著,各地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区域生态产业链等模式实现产业间的有效合作,大大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术界也掀起了生态产业链的研究热潮,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态产业链理论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生态产业链相关理论

(一)关键种理论

关键种是生态学中的概念,它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Paine首次提出。关键种最初是为了证明捕食者对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有控制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关键种的改变可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动荡,它可以是单一物种也可以由多个物种组成,对生态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关键种含义的演化,学者将其引入了产业布局的研究中,称之为关键产业。关键产业是生态产业链的核心,是产业链中能量流、物质流的关键节点,决定着生态产业链的稳定。通常来说,关键中产业物质需求与能量流动最大、废弃物排放也最多,产业关联性也最强,对其他产业能够产生很强的带动作用。

(二)食物链理论

食物链是生物学中各种生物以食物作为连接点形成的关系网状结构,整个生态系统就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所组成的食物网。在食物网中,各个生物根据不同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角色,他们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食物网内部结构稳定,某一条食物链的断裂都不会较大程度地影响总体稳定性,其他与之相关联的食物链将会从其他食物链中寻找替代品。到目前为止,食物链理论应用,范围较广,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就是其中的实证研究之一。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就是依据食物链理论通过产业间的相互合作对产业间物质流、能量流的系统规划,实现上下游产业的有效合作,以期达到在不影响各个产业价值交换的基础上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

(三)产业共生理论

在生态学概念里,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以某种共存模式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地生活在一起。在经济学领域,国外学者首次提出产业共生概念。在产业系统资源生产力和生态效益较高的背景下,國外学者发现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角度分析,以产业共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是最佳组合策略。产业共生最初是以实现企业或产业间物质与能量的多级利用为前提,形成废弃物零排放的闭环关系网。20世纪90年代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就是现代意义产业共生的表现,其主要特征是构建废弃物多级交换的产业共生体系。

总体而言,产业共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而以某种联系在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其目的主要是实现区域集聚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四)生态产业链内涵

生态产业链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共生理论提出来的,依据生态学原理,将链条中充当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角色的企业聚集起来,以工业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为纽带,形成的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它改进了传统产业链上“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运作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物(加工利用)—产品”的再循环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排放。与传统产业链相比,生态产业链中多了一个分解者角色,将产业链中的废弃物作为二次资源以适当的价格出售给下游企业,既解决了传统产业链中环境的负外部性问题,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研究。韩玉堂和李凤岐认为生态产业链链接的动力机制是由社会、企业的净收益、环境负外部性与资源利用率组成的,通过分析发现这三者反映了动力机制从宏观到微观的作用变化情况。袁飚等人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模型,系统分析了生态产业链的内生机理。孙丽文等人将推拉理论引入生态产业链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剖析了形成过程中的“推力”、“拉力”和“中间障碍”,建立了形成机制模型,为科学的构建生态产业链提供了理论基础。颜建军与谭伊舒构建与改进了生态产业价值链模型,提出了企业生态产业价值链的协同机制建设。

关于生态产业链构建与设计理论的研究。王玉灵等人在传统产业链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生态产业链的优点,并且总结出其构建原则,对曹妃甸工业区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实证研究。王建超阐述了京津冀生态产业的现状,然后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对关键种产业进行选择,设计了和构建了几条主导生态产业链,并且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淦晶晶通过补链和对龙头企业嫁接这两条路径构建起了废旧纺织品独特的“4+3+2”生态产业链模型,“4”指四大要素(资源、技术、经济、政策),“3”指三大主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指两大环境(软环境、硬环境),此理论模型为以后实践研究提供了思路。闫晶等人基于工业共生理论,对比传统钢铁行业生产流程,分析钢铁生产物质流、能源能量流、技术流等流程,构建钢铁行业生态共生网络。盛彦文等人通过构建区域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网,实现农户与企业、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罗春燕在对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的区域特点,提出了江苏省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对策。

关于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研究。李艳双等人从管理的角度,通过设计配套的管理模式与治理机制、管理政策,以期提高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商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德尔菲法建立了生态工业园稳定性的评价体系,并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评。于成学、武春友依据共生理论,对影响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检验识别。王进富等人以西安汽车生态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在提出了共生耦合有效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修正的Shapley值法实现了共生耦合机制的稳定性。郭旭文研究了生态产业链稳定性中的企业知识资源的作用机制,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企业知识资源对循环经济的促进效应。朱娜娜等人运用Logistic模型,构建了两企业、卫星式、平等式和卫星-平等复合式产业共生模型,并提出通过构建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和培育核心企业及共生网络冗余度的方式来保证生态产业链中企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有序运行。

(二)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研究领域,以“供应链”、“价值链”等名词替代国内“产业链”,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基本一致,研究方法更具多样性。

关于生态产业链设计的研究。Kristianto等通过将制造和产品设计结合到物流设计中来提高供应链重构的各个方面的整合水平,并探讨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等管理决策的治理对产业链的作用。Yune通过对上海化工园区生态产业发展及其绩效的研究,从三方面对构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研究:整合上游和下游的化学品、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创建一个垂直整合的化学品制造网络;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共生网络、物流系统、在线安全和环境管理系统。Gruner R L和Power D建立了一个社会生态分层理论,并且在构建的过程中,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供应链,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企业道德与产业生态化的协同推进。

关于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研究。Heeres等人通过追踪对比美国与荷兰的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发现荷兰的EIP项目比美国的运行的更稳定的原因在于政府干预较少,公司参与度高。Zhou等以上下游企业和政府为主体,基于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假设,建立了三方合作关系的演化博弈模型和复制动态方程,并分析了其生态产业链稳定策略和主要影响因素。Karimi等人探讨了绿色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并建立了一个基于绿色供应链特征维度的绿色供应链决策者的分类框架。Zeng H、Chen X和Zhou Z在制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制度—绩效”的范式,构建概念模型,然后利用数据来检验制度压力,发现制度压力对供应链关系管理和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三、结论

国内学者对于生态产业链的研究要较晚于国外,但是研究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的層面,在对生态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方面的方法和模型不够广泛,主要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测评的居多。国外一开始是从工业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产业链进行研究,其理论演化历经工业代谢、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论。并且,多以生态工业园为依托对生态产业链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评价和产业链升级方面,但是,对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分析很少。国外学者的研究角度比较新颖,为我国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应多以数据为客观依据,进行更加全面、更科学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环境科学,2002(06).

[2]韩玉堂,李凤岐.生态产业链链接的动力机制探析[J].环境保护,2009(04).

[3]袁飚,陈雪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06).

[4]孙丽文,杜娟.基于推拉理论的生态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

[5]颜建军,谭伊舒.生态产业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与推演[J].经济地理,2016(05).

[6]王玉灵,王志月,高铁军.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研究——以曹妃甸工业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7]王建超.基于循环经济的京津冀生态产业链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8]淦晶晶.废旧纺织品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9]闫晶,韩洁平,陈军明.钢铁行业生态共生网络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06).

[10]盛彦文,马延吉.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01).

[11]罗春燕.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17(07).

[12]李艳双,于树江,王军花.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05).

[13]商华.生态工业园稳定性评价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12).

[14]于成学,武春友.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性影响因素识别——基于共生理论[J].中国流通经济,2013(06).

[15]王进富,侯海燕,张爱香.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实现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西安汽车生态产业链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3).

[16]郭旭文. 循环经济发展中企业知识资源作用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6(04).

[17]朱娜娜,赵红岩,谢敏.基于Logistic模型的生态产业链中企业共生合作模型及稳定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9).

[18]Kristianto Y, Gunasekaran A, Helo P, et al.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ntegrating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 design into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network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2(04).

[19]Yune J H, Tian J, Liu W, et al. Greening Chinese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by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 strategies: A case study[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16(112).

[20]Gruner R L, Power D. Mimicking Natural Ecosystems to Develop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A Theory of Socio-ecological Intergrad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149).

[21]Heeres R R, Vermeulen W J V, Walle F B D. Eco-industrial park initiatives in the USA and the Netherlands: first lesson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4(12).

[22]Zhou T, Wang W P. Stability Studies of Ecological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J]. Science & Technology & Economy,2014.

[23]Karimi A, Rahim K A. Classification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Pressures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30).

[24]Zeng H, Chen X, Xiao X, et al.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circular economy capabil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eco-industrial park firm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

猜你喜欢

形成机理稳定性构建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任意切换下的连续非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分析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