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9-09-27杨晓英
杨晓英
摘要:产业扶贫在农村扶贫攻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农村产业扶贫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深入分析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并提出对策建议,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在农村扶贫攻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地方都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贫困户”、“通过资金、劳动力、土地入股企业获得分红”、“小户带大户”、“亲戚邻里带动”合作互助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深入分析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扶贫在农村扶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
(一)产业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實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而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能不能实现小康,关键看贫困地区能不能脱贫。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重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贫困地区形势依然严峻。以产业扶贫为基础,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核心内容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推进脱贫攻坚的一项重大决策和基本方略。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背景下,产业扶贫承担着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精准脱贫看产业,贫困户有了产业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摆脱贫困的道路不止一条,但只有依靠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等地区特色产业,才能最终实现稳定脱贫。产业扶贫有助于调动贫困户的参与热情,突出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内在动力,因此,成为精准扶贫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许多贫困地区都把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齐奔小康的“铁抓手”。
(三)产业扶贫是新时代农村扶贫开发的重点方向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十九大报告关于农村扶贫攻坚的新部署,扶贫攻坚必须落实到产业扶贫上,才能实现真脱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业扶贫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点。产业是兴业之本、脱贫之基。贫困地区群众要真正脱贫致富,离不开当地特色产业的崛起;缺乏产业的支撑,扶贫开发注定不会持久。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围绕地区特色产业,以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基地为依托,为贫困户搭建就业增收的平台,实现基地、合作社和贫困户的精准对接,谋划产业长足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二、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农村产业扶贫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贫困户脱贫积极性不高,产业扶贫准备不足
贫困地区的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以文盲、半文盲为主,主动脱贫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足。在中央大规模的普惠式、“输血”式扶贫方式的影响下,部分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为产业扶贫就应该是国家给钱给物。有的贫困户对产业扶贫政策了解不够,缺乏主动作为的信心和积极脱贫的意识;有的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不想付出,只想得到;有的贫困户满足于“吃低保”,得过且过;个别贫困户甚至产生了“越穷越实惠、越穷越光荣”的扭曲心理。这种思想的贫穷、观念的落后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怕,也更难治愈。贫困户如果没有主动脱贫的意愿,没有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再多的扶贫办法、再好的扶贫政策都难以彻底根除贫困。
(二)农村劳动力外流,产业扶贫后劲不足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出现了许多“空心村”、“老龄村”。产业扶贫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而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极大地限制了特色产业的发展,许多项目由于缺乏参与主体、劳动力不足,进度缓慢甚至不得不搁浅。一些基层扶贫干部反映,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参加,有时候村民代表会议都难以召开,政府给贫困户制定的产业扶贫项目也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员参与,致使到户的扶贫项目无法落实。最后,村民不得不选择一些规模小、劳动力需求少的养殖种植业。这些产业多数是短平快的项目,弱、小、散的特点突出,缺少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的引领,形不成规模,打不开市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技能技术缺乏,产业致富能力不足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参加技术培训的机会少,再加上农村差异化的发展需求,导致贫困户缺乏产业致富必备的一些技能技术。一些贫困户只掌握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对大棚蔬菜、花卉苗木、杂果等种植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不够,缺乏先进的种植经验,尤其是在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应对措施跟不上,种植出的农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四)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复杂,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选择的产业基本以农业产业为主,而农业产业的发展制约因素非常复杂,包括自然条件、农作物生长周期的限制、市场经济需求导向、经营规模等等,在这些难以预料的各种因素面前,农业的弱质性暴露无遗,农民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农业产业本身周期长、见效慢,像猕猴桃、苹果、葡萄等种植业,需要三四年才能见效,在此期间,农民不仅没有收益,还要不断追加投资、精心呵护,如果政府后期的服务、配套措施跟不上,农民看不到希望,很可能造成产业“流产”。有些产业市场价格变动很大,看着赚钱一旦进入市场却发现没有利润,而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导致产业扶贫难度加大。有些贫困村已经出现水果蔬菜大量滞销,农民甚至一气之下砍了果树苗、产业发展中途夭折的现象。
三、切实推进农村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精神扶贫,催生脱贫动力
扶贫先扶志,基层党支部要牵头开办各种励志课堂,进行政策宣讲、互动交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延伸到贫困户的层面,为贫困户提供“换血”功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切实发挥“挂包帮”和“转走访”的联动效应,采取“扶贫+扶志+扶智”的方式,组织先进典型进行巡回讲解,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光荣、懒散贫困可耻的观念,鼓励贫困户向党员看齐,党员向先进典型看齐,用党内知识和政策法规武装贫困户的头脑,使他们在思想上真正得到解放,最终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全力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脱贫攻堅注入强大持久的源动力。
(二)能人带动,拓宽增收渠道
第一、积极发挥驻村“第一书记”能人作用。及时总结他们发展产业、精准帮扶的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形成追赶超的浓厚氛围。第二、积极发挥村党支部书记和基层干部的“头雁”作用。灵活运用产业托管、租赁经营、就业务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干部脱贫致富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资金、技术、劳动力上集中优势发展现代化特色产业,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回归。第三、积极发挥企业“大户”、“能人”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能人带动发展产业就业奖励机制,激励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用“扶贫资金参股公司、贫困户分红”、“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致富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的思路,通过闲置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托管等措施,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三)加强培训,提升致富技能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眼市场需求,积极整合不同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村贫困户的专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和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提升群众致富技能,为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采取上门宣传、集中培训、单独指导等方式,重点开展林果、棚栽、养殖、民间艺术等领域的技能培训;定期邀请龙头企业、行业专家进行技术技能培训指导,解决生产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加大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和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确保贫困家庭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致富技能,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解决“有活找不到人干”、“想干活的人又找不到工作”的难题;政府协调公司、企业,设立或部分出资买断贫困群众能胜任的就业岗位,形成产业集群,促进贫困户就近稳定就业。
(四)多措并举,降低风险系数
第一、充分利用好电商平台,打通产品销路。创新“电商+产业+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模式,通过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开设一批网店销售农产品、协调电商企业安排一批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一批电商产业、支持贫困户创业等多种途径,把产业引进来,把产品卖出去。第二、优化服务,做优发展环境。坚持“政府引导、银行协助、企业唱戏、贫困户参与受益”的原则,完善健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创新农村生产要素担保等方式,用金融扶贫、科技扶贫助力产业脱贫;完善后续技术跟踪培训、资金保障、产品销售、市场、运输、加工、储藏等产业化链条,政府让利,补助支持农产品加入产业保险,帮助贫困户签订农产品回收合同。第三、鼓励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和爱心人士等各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产业扶贫,构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多渠道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难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发展风险系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
[2]高志凌,张亚杰,阎永强.决战全面小康的法宝[N].光明日报,2015-08-16.
[3]王春萍,郑烨.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扶贫研究脉络与主题谱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