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2019-09-27徐忠尧
徐忠尧
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课堂革命”逐渐提上日程。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课堂的一端连接着学生,另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会变,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教育才能真正发展。本文以当代教育家冯恩洪先生的“当代好课堂”理论为基础,探索基于问题、合适、合作条件下的课堂设计新模式,实现“从学生在哪里,到学生到哪里”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有效表达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双提高、当下与未来双丰收。
一、设计导学案—导读
要想让好的教学理论落地生根,就需要用心且细致地设计教学方案,尤其是在和学生接触的那个“点”上,即导学案的制作。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生,他们求知欲旺盛,但往往耐性不足,所以导学案要主题明了,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减少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我把导学案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不是简单再现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进行重新梳理,使之体系化。这样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就能逐渐学会如何梳理知识,学会如何把纷杂的知识体系化。第二部分是与这节课相关的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习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可分成基础题和提高题两部分。这样,教师在批改导学案时便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在哪里”,即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把这一节课中还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提出来,写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而这部分内容,才是我们要在课堂上认真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即重点和难点。
批改导学案后,教师要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研究“学生到哪里,以及如何到”的问题。这时除了要与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对接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在导学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判断出哪些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哪些问题带有普遍性。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情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到哪里”—导学
首先是对基础知识的处理—选择学生做提问考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在导学案上,学生把基础知识写对了,但不见得都理解了,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做一下检验。而这个环节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历史的热情。具体做法是,抽签选择一名学生做提问考官,要求考官熟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如果他提问到的同学不能完美回答问题,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如果还不完整,则需要考官细致讲解。这就对考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考官又是抽签产生的,所以就需要所有的同学在课前对基础知识有细致的掌握,这样就让学生有了学习基础知识的动力,而提问与回答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个环节之后,教师便清楚了“学生在哪里”。
其次,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处理完基础知识,就把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展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将类似的问题归类。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课中,学生提出了五个问题:1.为什么要对外开放?2.为什么不早开放?不全开放?3.为什么特区选择在深圳、珠海等地?4.对外开放的意义是什么?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5.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何不同?
这五个问题当中,第五个问题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已经能够注意到纵向比较。随后,我引导学生把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进行合并,这样就把问题简化为四个,即:1.对外开放的背景;2.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的区别;3.对外开放的影响;4.比较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当今对外开放的不同。
其中第二个问题“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的区别”教材中没有涉及,于是我把课前准备好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同时做讲解。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就由四个减到了三个。
由于这三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独立解决,于是我决定用集体的智慧解—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一节课中,合作探究的问题不宜超过三个,因为每节课的时间有限,若问题太多,会重点、难点不分,不容易完美解决问题)来解决。五个小组自主选择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有三个小组选择了“对外开放的影响”,其他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了另外两个问题。合作探究的过程,每个小组全员参与。针对每个小组探讨的问题,我提供了预先准备好的历史材料。小组同学利用历史教材和我提供的历史资料,开展组内讨论。讨论结束后,各自展示成果。每个小组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都可以提问、质疑或是补充,此时,我也会积极加入,继续提出相关問题,引导学生把问题彻底理清。其中“对外开放的影响”这个问题,同学们讨论得特别热烈,得出的答案也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是一节课的精彩所在。这样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有效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自信。
这个环节完成后,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到哪里”的教学目标。由于这节课的问题完全来自于学生,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节课的合适度完全符合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也懂得了协作和创新。
三、解决习题—导练
小组讨论在导学案中仍有疑问的习题。如果小组内部解决不了,就求助于其他小组,如果仍有困难,就由教师来讲解。通过巩固课堂知识,加强理解应用,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导结
先是每个同学自己作归纳总结,然后请一位同学把他的思维导图或是文字总结展示出来,再由同学们进行点评。教师要做最后的总结,使课程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便于学生掌握。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有效的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粗浅探索,我一直认为好的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实现教育理想的圣地,因此应当用心经营,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