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雷特》 行动延宕之我见

2019-09-27章卓琰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国王

⊙章卓琰 王 芳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行动的延宕一直为人所讨论,各家观点不一,这里列举几种:恩奈斯特·琼恩斯认为哈姆雷特有“俄狄浦斯”情结,复仇不是主线; 托马斯·汉莫表示延宕是剧情的需要; 歌德认为延宕是哈姆雷特的性格弱点;而萨拉瓦多·德·玛达雷戈则认为哈姆雷特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

延宕是指拖延、迟延,可是这些解释都忽视了哈姆雷特看似延宕的行为下暗藏的理性精神、家国意识、主动态度,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对哈姆雷特的延宕进行解释。

一、延宕是在伺机行动

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在等待时机以给予复仇对象致命一击。

首先,克劳狄斯娶了哈姆雷特的母后,并成为丹麦的国王,使得哈姆雷特几乎同时失去了王位和亲人,于是面对克劳狄斯的刻意亲近时,哈姆雷特的旁白是:“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用“漠不相干”来形容曾经的叔父,现今的父王,其实已经表现了哈姆雷特内心对于克劳狄斯的敌意。尤其是当霍拉旭向哈姆雷特报告鬼魂的出现时,哈姆雷特的反应也足以佐证他在得知暗杀的真相以前,便已对克劳狄斯抱有敌意。“那么我请求你们大家继续保持沉默;无论今夜发生什么事情,都请放在心里,不要在口舌之间泄漏出去”(哈,96)。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已经有所防备,生怕鬼魂出现的消息泄漏后会打草惊蛇。但此时哈姆雷特并没有切实的证据来证实新王的罪行,所以他没有把敌意表现出来,而是选择回到威登堡去继续求学。“莎士比亚有意错植时代,让古代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当时的威登堡可以传输给哈姆雷特新教思想,使得哈姆雷特提升素质,也有助于他逃脱克劳狄斯的掌控,谋得其他出路。

其次,哈姆雷特从鬼魂口中得知了暗杀真相后,他对好友霍拉旭表示自己今后也许会故意装出疯癫的样子。在文本中可以发现装疯其实是哈姆雷特掩饰复仇意图的外壳,值得注意的是,他几乎是当机立断地做出“装疯”这个决定的,也就是说他对复仇目的以及如何实现该目的,其实是有清晰明确的思考的,是早有谋划的。所以他的装疯,是精心设计的伺机行动,而不是性格软弱的表现,更不是报仇计划的拖延。如雨果所言:“表面的疯傻可带来从从容容的环境,被假定白痴的人可以不慌不忙地向着‘目标’前进。”哈姆雷特是受过新教熏陶的,“虽然莎士比亚没有明说,但在马丁·路德执教并发起宗教改革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深造的哈姆雷特,对马丁·路德的主张应该是熟悉和心仪的。比如关于死亡,马丁·路德强调死亡是甜蜜的熟睡,是上帝让身体得到充分是休息”,所以哈姆雷特并不会轻信鬼魂论,而是想在疯言疯语中搜捕出切实明确的证据,等待最佳复仇时机。

此外,看似拖沓的戏中戏《捕鼠机》的出演更佐证了哈姆雷特对于切实证据的需求。他怀疑“我所看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也许他看准了我的柔弱和犹豫,才来向我作祟,要把我引导沉沦的路上”(哈,127)。这句独白也表现了哈姆雷特对事物的辩证思考,戏中戏绝非是多此一举,而是有明确目的的,不仅是对真相本身的探寻,也是对他自己的判断和意志的严格要求。同时,《捕鼠机》中有许多直接把罪行指向克劳狄斯的情节以及一些犀利的言语,如“注毒药于国王耳下”(哈,136),“下毒者以礼物赠王后,向其乞爱”(哈,136),“再嫁的除非是杀父淫妇”(哈,138),哈姆雷特甚至大胆地在一旁为观众解释:“他为了觊觎权位,在花园里把他毒死。”(哈,141)这些都极容易引起克劳狄斯的惊惧,使他对哈姆雷特的疯产生怀疑,甚至是埋下杀心。而哈姆雷特明知后果,却依旧是无畏地排练了此戏,并对国王的激烈反应感到畅快,因为他终于可以肯定国王的罪行了,而不再是依靠虚幻的鬼魂之语。由哈姆雷特为探寻真相而不畏死亡的行为来看,认为哈姆雷特性格懦弱才使得复仇行动变得延宕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哈姆雷特是有谋略并对自身严格要求的,而非迷茫或消极避世的;他是理性的,而非盲目冲动的;他是不畏惧死亡的,而非软弱无力的。他看似延宕的表现,是有预谋的伺机行动。

二、延宕的根本原因是对生与死的思索

哈姆雷特延宕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生死问题的反复思考,该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二则是人死了又将迎接什么?

鉴于哈姆雷特复仇行为的直接目的是杀死克劳狄斯,我们先探讨人死了将迎接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哈姆雷特本人是疑惧的,他的第一个独白便是佐证:“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哈,93)他不知道死去后人的灵魂是否会来到一个神秘国度,因为去往此地的旅人从来不曾回来过。所以他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杀死克劳狄斯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会给予克劳狄斯无尽的痛苦还是一种解脱?会把整个丹麦王国从腐败的牢狱中解救出来吗?哈姆雷特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感到苦恼,因此他虽身怀拯救整个丹麦王国的志向,但又质疑自身能力,才在第一个独白中表达了自杀的意愿,但对死亡的未知以及高度的自律又阻止了他的自杀行为。

这种疑惧,也导致哈姆雷特在下文中放弃了一次能够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哈,146)对死亡之后去向的未知,使得哈姆雷特的复仇变得延宕,但他放缓的行动下是想要给予克劳狄斯最严厉的惩戒的决心。

另外,据多顿推论:王子预料到直接杀死克劳狄斯之后的可能结局是他自己的死亡。因为他没有确凿的证据使得百姓信服,以判定国王的罪行,即便他有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但这种行为等同于谋杀,势必引起丹麦的动乱。假设该推论成立,那么王子放缓了克劳狄斯的死亡即是在延续自己的生命,因为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并不难寻,这就说明哈姆雷特的复仇目标绝不仅仅是杀死克劳狄斯。那么哈姆雷特是为了什么要继续活着呢?

这可以从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point”来切入,对这句独白的主流的翻译方式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毁灭即死亡,走向未知,生存呢?生存仅仅是为了复仇吗?我们可以认为生存还包含了把整个丹麦王国从腐烂的罪恶中解救出来的斗争,这样的志向也很符合哈姆雷特的王子身份,是在践行他所崇拜的老哈姆雷特给予的教导。对于这句独白还有一个非主流的翻译:“继续向罪恶斗争还是就此罢休?”据上文本推断,哈姆雷特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杀死克劳狄斯,而是还有其他的目的,也就是“继续向罪恶斗争”,将丹麦王国从腐败的监狱中拯救出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仅仅是杀死克劳狄斯,并不能结束这种罪恶,哈姆雷特的生存是具有全局观念的,是带有家国思想的。

而哈姆雷特的矛盾之处则在于他在对生死意义的思考中,发现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社会的堕落,也许死亡才能结束这种令他无力的苦难。他的思考使他忧郁,使他的行为延宕,但这种延宕绝对不同于“不作为”,而是过于强烈的“想要有所作为”的表现。

三、被动的形式遮掩了主动的实质

哈姆雷特延宕与被动只是表面的形式,实质上他是主动的,被动的形式是由剧中诸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若哈姆雷特的复仇是主线的话,剧中还有两条副线的对比,即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为父报仇以及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的为父报仇。第一个副线:福丁布拉斯“他生得一副烈火似的性格,已经在挪威四境召集了一群无赖之徒……无非是要用武力和强迫的条件,夺回他父亲所丧失的土地”(哈,88)。福丁布拉斯复仇节奏之快,使得整个丹麦都陷入了匆忙的军备中,在这种全民性的焦虑下,哈姆雷特沉默的思索便容易显得拖沓了。第二个副线:当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之后,雷欧提斯“比大洋中的怒潮冲决堤岸还要汹汹其势”(哈,163),率兵攻进王宫,并表示除了他自己的意志以外,全世界都不能阻止他。这样大张旗鼓的复仇行为,也衬得哈姆雷特过于延宕。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福丁布拉斯还是雷欧提斯,他们的行为都过于感性化,是盲目的,如福丁布拉斯的军队可以轻松地被挪威王给劝阻下来,而雷欧提斯更是在克劳狄斯的花言巧语下迅速转换了复仇目标,他们形式上的主动与迅速,并没有达到实质上的效果,反而阻碍了真正的复仇行为,而哈姆雷特则不同,形式上他显得被动与拖沓,但事实上他是在思索与伺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有说法认为哈姆雷特杀死国王只是悲愤中的偶然行为,我们可以大体赞同这种观点,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用毒剑杀死国王的行为是偶然的,但这样的结果却是必然的,哈姆雷特一定会在剧终杀死国王,因为他的性格不是懦弱或拖延的,从他之前的行为所造成的实质结果来看,他其实是杀伐果决的。佐证如下:第一,在王后的卧室里发现有人窃听时,哈姆雷特当即杀掉此人,因为他以为帷幕后的是国王,那么此时国王在“窃听”,而非“祷告”,死去便无法进入天堂,哈姆雷特便在实质上迈出了复仇干脆利落的一步;第二,在前往英国的途中,哈姆雷特发现谋杀的阴谋之后,当即用计改变了信笺的内容,“在这样重重诡计的包围之中,我的脑筋不等我定下心来思索,就开始活动起来”(哈,182),他希望英王“不要有任何的迟延,立刻把那两个传书的来使处死,不让他们有忏悔的时间”(哈,183),这样果决的判断与行动,也证实了哈姆雷特的雷厉风行;第三,在得知雷欧提斯的剑有毒之后,哈姆雷特把剑刺向国王之迅速,也能说明他的果决。此外,哈姆雷特在墓地的独白也是不可或缺的:“凯撒死了,你尊严的尸体,也许变了泥把破墙填砌;啊!他从前是何等的英雄,现在只好替人遮风挡雨!”(哈,179)此时哈姆雷特意识到生前不管多么辉煌,死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又默然无语的白骨,“这回答了哈姆雷特对于死后疑惧的问题,亦解决剧中涉及死亡问题的思想探索”,所以哈姆雷特最后必然会行动,即使是付出生命代价。

哈姆雷特对于克劳狄斯早有杀心,但他既背负着强烈的家国意识,又不愿让克劳狄斯死后进入天堂,才使得杀死克劳狄斯的剧情发生在最终场。

哈姆雷特一直在等待时机,等待中他又不断地在思索,而思索导致的结果便是令他更加忧郁,因为他的复仇不是个人的,是担负着拯救整个丹麦国家的家国意识的,由于清楚地明白这一任务之艰巨,他才成为具有经典意义的“忧郁王子”。也正是由于他这样伺机行动中的挣扎,对生与死的反复思索,才使得《哈姆雷特》区别于17世纪其他的复仇剧,成为戏剧的经典。

① 〔英〕恩奈斯特·琼恩斯:《实用心理分析》,“俄狄浦斯情节是哈姆雷特秘密的一种解释”,见于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② 〔英〕托马斯·汉莫1736年提出,见于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③ 〔德〕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收于《莎士比亚评论汇编》,第296页,见于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④ 〔法〕萨拉瓦多·德·玛达雷戈:《论〈哈姆雷特〉》,1948年,见于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⑤ 〔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悲剧集》,(朱生豪译),团结出版社2017年版,第91页。本文所引文本均出自此版本,为了行文简洁,后文所引文本只随文注出页码,不再另行作注。

⑥ 《外国文学史》编写组:《外国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83页。

⑦ 〔法〕 维克多·雨果:《威廉·莎士比亚》,丁世忠译,2001年,见于华泉坤等:《莎士比亚新论——新世纪,新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⑧ 傅光明:《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页。

⑨⑩ 洪增流等:《莎士比亚新论——新世纪,新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第172页。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国王
莎士比亚(素描)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当当吃国王饼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会飞《像国王—样吃早餐》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国王的爱好 ——原载“伊朗漫画网” ▲
哈姆雷特(中)
“像莎士比亚一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