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对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影响
2019-09-26胡艳军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妇产科300900
胡艳军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300900
产后出血是由于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是妇产科临床常见并发症,是威胁产妇产后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瘢痕子宫的子宫肌纤维断裂不连续,而孕期时的过度拉伸、拉薄可导致瘢痕子宫周围肌肉组织在产后出现宫缩乏力的现象,进而引起产后出血[1-2]。考虑到瘢痕子宫再度剖宫产的危险性,临床上通常鼓励瘢痕子宫产妇采取阴道分娩,而如何改善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情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探讨了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对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子宫下段剖宫产妇女,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年以上,产前B超显示肌层连续无缺损,患者血红蛋白80g/L以上,孕周在41周以下,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盆腔感染,药物过敏及治疗禁忌,活动性心肝肾疾病,高血压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纳入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47±4.63)岁;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8.78±1.43)周;平均BMI指数24.43±1.36。观察组中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30.23±4.57)岁;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8.69±1.45)周;平均BMI指数24.51±1.44。两组患者年龄、孕周、BMI指数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瘢痕子宫阴道试产准备,建立静脉通道,仔细观察产妇宫缩及产程情况。对照组产后立即给予缩宫素(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50,规格:1ml:10IU)治疗,肌内注射,剂量为20IU。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388,规格:1ml:250μg)治疗,深部肌肉注射,剂量为250μg,根据产妇产后情况,间隔4h后可再给予250μg。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产后2h、12h、24h出血量及不良反应情况。产后出血量采用容积法与称重法相结合进行测量。容积法:产后即刻使用适当容器接收血液,并用量杯进行测量;称重法:失血量(ml)=[分娩后接血敷料湿重(g)-分娩前干敷料湿重(g)]/1.05。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产妇产后2h、12h、24h出血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治疗后2h、12h、24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后2h、12h、24h出血量比较
3 讨论
长久以来,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的分娩方式选择一直是产科医生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瘢痕子宫壁肌肉组织薄弱,实施重复剖宫产可造成胎盘植入及盆腔粘连发生率升高,故临床上均提倡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实施有条件的阴道分娩[3]。同时,由于瘢痕子宫肌肉组织自身的缺陷,产后易出现宫缩乏力,导致产妇出现产后出血,而大量出血也会对产妇生命造成巨大威胁[4]。因此,如何改善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情况对于预防产后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缩宫素又名催产素,是由人脑垂体后叶分泌,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合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缩宫素注射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预防产后宫缩乏力的多肽类激素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子宫平滑肌上的受体结合建立钙离子通道,释放钙离子,刺激并促进子宫强制性收缩,进而起到止血的作用[5]。但是,有报道显示,缩宫素由于半衰期较短,通常只有6min,故而对止血效果缺乏稳定性,因此,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为地诺前列腺素的衍生物,其促进子宫收缩机制类似缩宫素,也通过建立钙离子通道使宫内压力升高,促进宫缩,此外,该药还可通过对腺苷酸环化酶(AC)的抑制作用,直接刺激缝隙连接,提高子宫收缩功能[6-7]。但不同于缩宫素的是该药肌内给药后,7min后起效,30min达到峰值,可维持2h,药效较长。因此,通过与缩宫素联合应用对促进宫缩,发挥止血效果更为有利。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出血发生率及产后2h、12h、24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对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可降低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出血量,用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