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丹青绘吾心—耄耋老人金桂琴的摹古生涯
2019-09-26任丽娜
文/任丽娜
编者按:2018年12月28日,“传移模写 中国古代经典绘画摹本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此次展出的35件作品中,有10件为金桂琴的作品。她从17岁至今,67载一直痴迷于古书画的临摹,“每一幅古书画都有其独特的绘画方式,只有专注于此,才能读懂它的意愿。而临摹,不过是顺着这种意愿。”
金桂琴
1935年生于辽宁省盖州市,1953年考入沈阳故宫陈列所,1961年调入辽宁省博物馆,其间拜晏少翔为师,从事古画临摹复制工作,时至今日笔耕不辍,临摹复制古画作品达30余件套。得到了徐邦达、杨仁恺、启功、谢稚柳、王季迁、刘九庵等书画鉴定家的肯定,并为其题跋。曾任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为辽宁省博物馆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专家。
为了古书画的传承、传播与保护,中国自古便有对流传下来的古书画进行临摹复制的传统。优秀的摹本不但可以承继原作的经典图式和笔墨神髓,同时也为后世留存诸多历史信息。中国历朝历代几乎都十分重视古书画摹本的制作,从魏晋开始从未中断,留下了很多经典佳作,使许多湮灭于世的真迹,让后人可以通过摹本欣赏到原来的艺术风貌,为美术学、图像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如唐代摹本《王氏一门书翰(万岁通天帖)》、宋代摹本《顾恺之洛神赋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都是“下真迹一等”的珍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省博物馆按照上级的指示,率先开展了古书画的摹制工作,聘请当时著名的古书画临摹专家,以保护古书画藏品为目的,摹制了一批珍贵的摹本,如晏少翔摹宋人摹《虢国夫人游春图卷》、陈林斋摹宋高宗书《马和之画唐风图》、孙天牧摹五代董源《山口待渡图》、李伯时摹宋李公麟《九歌图》、于非闇摹宋赵佶《瑞鹤图》、季观之摹明沈周《盆菊图卷》、冯忠莲摹宋人《虢国夫人游春图》、钟质夫摹宋李成《寒鸦图卷》等。2011年,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在故宫博物院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但辽宁省博物馆目前仅存一位85岁高龄的传人—金桂琴,此次能够采访到这位晏少翔在古画临摹方面唯一的入室弟子,笔者实属幸运。
任丽娜(以下简称任):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在2012年被故宫博物院申请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据说辽宁省博物馆开展此项工作比故宫博物院还要早,您能讲一讲它的缘起吗?
金桂琴(以下简称金):辽宁省博物馆(原东北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博物馆,收藏了如唐周肪《簪花仕女图卷》、唐人摹《王氏一门书翰卷》、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百余件国宝级珍贵古书画,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1952年,上级指示我们要做好古书画的临摹复制工作。1953年春,着手与荣宝斋合作,从《簪花仕女图卷》《瑞鹤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卷》《马和之画唐风图卷》这四件作品开始了临摹复制工作,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也参与了临摹,并负责摹本质量及相关技术问题。我老伴负责原作的安全等工作,并全程参与了辽博的这项工作。1954年春,临摹专家有王中光、冯忠莲、金振之、陈林斋、李伯时、孙天牧。1955年春,临摹专家有于非誾、陈林斋、孙天牧、李伯时。1958年,临摹专家有季观之、晏少翔、钟质夫、张胜、韩进之、冯二牛……就这样,古书画临摹复制工作在辽博开展起来了,同时辽博也培养了一批临摹人才,如李梗、孙齐贤、刘忠诚、王维忠、我(金桂琴)、孙晓园、史晓英等,给全国起了一个典范作用。
任: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些辽宁省博物馆的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的特别之处?它的贡献是什么?
金:辽博对古书画进行临摹复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书画的保护和传承,当时聘请了业内顶尖级专家做此工作,有湖社画会的老先生,还有书画专家和教授,他们对色彩、鉴赏、美术史等方向都有很高的造诣,工作的时候根据各自的专长合理分工,所以辽博的书画临摹工作是带有学术研究成分的。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建议采用“现状临摹”的方式进行临摹,因为摹本要代替原件展出,让摹本与原件尽量一模一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展陈效果,比如冯忠莲先生“现状临摹”的水平就很高。但晏少翔等专家主张“复原临摹”,让古书画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才是书画传承保护的正确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次“传移模写”摹本展对比冯先生和晏老师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了解两种临摹方式的差别,晏老师的色彩要鲜艳些。经过权衡,领导最终指示我们主要以“现状临摹”的方式开展工作,要求画面尽量保持古书画现有的风貌,但临摹材料、工具都尽可能接近历史原貌,比如临摹宋代的画采用仿宋绢,临明代的画用仿明绢,颜料一律使用传统中国画矿物颜料,墨就采用古墨;绘画技法按专家各自擅长的方式进行,画前对纸张染旧,对原作的一些污损现状标记出来,但最终不做破损做旧处理,这是辽博当时临摹古书画的特点。因为辽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博物馆,所以很多工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古书画临摹复制也不例外,为后来的博物馆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我想这是一种贡献。比如,记得当时有传言说“辽博把绢和纸放在古画上描摹、把画都弄坏了,这不是保护,而是一种破坏”。其实在临摹古画时辽博发明了很好的保护措施,如放手卷的玻璃画盒、两端垫起的腕枕等,所以我们还特意制作了一套复制古画过程的小样,以便大家了解真相。后来,故宫博物院也开展了古书画临摹复制的工作,我老伴去那里办事的时候(当时冯忠莲已经离开辽博被聘到故宫摹古画),看见冯忠莲正带着几位年轻同志临摹古画,所用临摹方法及保护原作措施与辽博基本是一样的。
材料工具
宋 赵佶摹《虢国夫人游春图》 52.1cm×147.7cm 绢本设色
金桂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绢本设色
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可以简单跟我们讲讲您的从艺经历吗?
金:我自幼喜爱美术,但没条件接触。17岁的时候,我当上了沈阳故宫的解说员,从第一眼见到古书画真迹就喜欢得像没了魂一样,当时《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令我印象最深,我日夜观摩,并尝试拿笔描画。鲁迅美术学院的师生常来故宫写生,我就偷偷地在旁边跟着学。每逢节假日,同龄的小伙伴们都约着去游玩了,我以各种理由推辞,偷偷躲在院子里画画。久而久之,馆里的人都知道我喜欢画画了,遇到与绘画相关的活就把我调过去帮忙。我们的老馆长说:“你这样画也不是回事儿啊,我给你写个介绍信,给你找个老师跟着学吧!”这个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钟质夫先生。那个时代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我花了一天的时间走到老先生家时,他正好出差去了,只好再等机会拜访。后来我结婚了,老伴儿在辽博工作,两边领导为了照顾我们生活,就把我调到辽博继续当解说员。辽博的好东西比沈阳故宫的多多了,我还能借保管部给古画通风的机会看到很多宝贝,我的眼界一下子被打开了!感觉就像活在童话世界里,那种幸福感一般的人无法体会。那时候观众并不多,没人的时候我就在展厅里照着古画临摹。“文革”以后,馆里学上海博物馆成立了一个小卖部,专卖印刷品和摹本,我被调过去专门做古书画临摹复制的工作,那时候印刷水平并不好,所用摹本很受外宾欢迎。1982年秋,晏少翔再次被聘来摹画,杨仁恺馆长调派我过去给晏教授当助手,同时也拜他为师学习临摹技巧。在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绘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他同时也摹了一件《萧翼赚兰亭图卷》,并受到老师的赞赏。那个时期还给国家体育博物馆摹了一幅宋李公麟《明皇击球图》,给辽博摹了一幅宋人《维摩诘图》、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一段明代《清明上河图》,还有辽代壁画等,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摹了一幅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我特别感激恩师的教导,直到他99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帮我看画,无论作画还是做人,他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令我受益终生。
1990年退休后,我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临摹古画了!每天都如鱼得水一般,拿起笔来就不愿意放下,画到深处根本顾不上吃饭,更不要说出门了。退休这20多年来,一共临摹作品二十余卷,除了找我的老师晏少翔帮我指导以外,还请启功、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顾廷龙、王 常、王季迁、黄胄、冯其庸等专家帮我指导,很多老先生还亲自为我题跋,我特别感谢他们对我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感谢辽博多年来对临摹古画工作的重视和对我的培养,更感谢我的家庭对我的大力支持!
金桂琴简要描述辽宁省博物馆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的工艺流程如下:
1.染绢或纸
选取接近原作的仿古绢或纸,将明胶与明矾加水融化,按一定比例调和,根据所摹古画底色调好颜色,均匀地刷在绢或纸上。颜色要比原作浅一些,达到原作七八成即可,因为还有托纸的衬托与选配。
2.勾墨线稿
金桂琴摹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绢本设色
金桂琴摹 宋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卷》局部 绢本线描
静下心来,将古画安放于保护设备当中,透明胶板铺在古画上,用毛笔在透明胶板上逐段描写轮廓,包括款识和印章的位置,然后再传模在纸或绢上,注意中锋用笔。毛笔主要使用小叶筋、大小红毛、大小白云等。墨,一般用古墨。过稿的时候要保证临摹的作品与原作画面的位置、线条、色彩、神似、情调等各方面逼真一致,还要保护原作不受一点污损。
3.染墨色、摹款
将原画中所有需要墨染的部分染足墨色,将款识也用墨摹好。
4.固色处理
将墨色稿子卷来装入塑料袋封好,平放在笼屉上蒸煮20分钟取出,这样会防止跑墨。
5.着色
晕染颜色的时候要对着原作反复研究分析,还要反复试验摹本的用色、用胶等加工处理问题,不要急于求成,用色要浅,着色次数要多,逐渐追求达到原画效果。最后观察调整画面,缺什么就加什么。注意原画的色调,因为原作经过千百年的洗礼,有的已经破补,甚至揭裱几次,原来的着色已经脱落或所剩很少,因此,还应本着保持原状的精神临摹作品,但不要搞得颜色过于鲜艳。颜料一定要选择天然石色,尤其是蛤粉,必须经过细微研磨用水漂后才能用。
6.托画心
根据画好的摹本对拖纸进行染色,我觉得这一步很重要,弄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它不仅是摹画的基础,也是摹本的最后定型。托纸需选择细润而柔韧的才能经得起多次刷染,厚薄视绢的厚薄而定。选几种不同深浅的做旧纸试之,选好后最好采用“飞托法”裱褙,可以解决不掉色问题。
7.钤印
将按照原画摹制好的印,按照过稿的时候所标记的位置盖好,印泥选择接近原作的颜色。这一步之所以在最后,是因为有很多画作的印章是装裱之后盖在画作之上的。
另外还应特别注意的是,临摹古书画不能把临摹者自己的技法混入古画里面,如在线条方面,马和之的画法是柳叶描,就必须在落笔上按照他的方法去画,一定要忠于原作,绝不能掺杂自己的东西。
结语
以书画的传承和保护为目的进行临摹复制,中国历代官方的传承脉络似乎并没有终断。民国时期成立了“古物陈列所”,并开设国画研究院,专门临摹古书画,对古人的书画技艺进行研究,张大千、于非闇、黄宾虹等人均曾在其中供职并在摹古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晏少翔作为第一届研究生,专门从事唐、宋、元古画的临摹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省博物馆聘请了多位当年在古物陈列所摹画的权威专家,延续了古书画临摹复制的古老文脉。时至今日,辽宁省博物馆已停止古画摹制工作,该项目处于濒危状态。金桂琴现已是85岁高龄,从端庄美丽的女孩到满头华发的老人,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虽然如今她依然舍不得放下画笔,却怎奈年岁愈长依然没有寻觅到合适的继承人。只有不计较得失的专注,才能在世上留下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会把她忘记,反而也许对她的回忆愈发浓烈,而我们又该如何才能接过她的画笔,碰触古人内在的精神,继续跟另一个宇宙连接对话呢?
金桂琴摹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绢本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