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摹本王羲之草书法帖气息比较分析

2022-05-05亓汉友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王羲之

【关键词】王羲之;摹本;草书法帖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9-0031-04

【作者简介】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250109)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目前存世的王羲之唐摹本草书法帖经考证比较可靠的有《远宦帖》《游目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妹至帖》六个法帖,这六个法帖又存在着“一帖一景”的特点,下文,笔者对它们的风格进行分析比较。

一、《远宦帖》的基本特点

《远宦帖》短促劲健,锋棱劲爽;方圆互动,以方破圆;提按分明,快慢相济;刚柔交替,遒丽自然(如图1)。在这个法帖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线条的一个点上,笔画突然变细,线条出现了跳跃,整个线条活了起来的笔道。这是由于纸的折痕造成的意外效果,我们称之为折纸书(如图2)。后来的书家往往有意识地去书写出这种笔墨效果。笔者在《米芾折纸书考析》一文中给出了折纸书的定义:“折纸书”是书者在没有折过的纸上通过主动运笔使书写的笔墨效果和在折过的纸上书写的笔墨效果(笔道通过纸棱时发生的突变、跳跃)相同的一种用笔方法。简而言之,折纸书是用两次运笔动作(提、按)来完成一个笔画,从而使笔道发生突变的一种笔法。

在图3中的三条平行线上,用“圆圈”标注的地方是线条发生突变的位置。在孙过庭《书谱》(如图4)和王羲之《二谢帖》(如图5)中也有这种形象出现。

同有些书家为追求《石门颂》因时间形成的苍茫高古之气的特征,而把线条按照其拓本进行实临以求其金石之味的道理一样,今人则更乐意把折纸书的笔画作为丰富自己创作手法的笔法来学习、应用。当今许多屡屡在全国书展中获奖的草书高手同时也是熟练运用这一笔法的行家,所以在这里将其作为一种笔法来给大家作点介绍。

二、《游目帖》的基本特点

《游目帖》起笔以方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洁;行笔流畅遒逸,从容不迫;使转灵动、圆润挺阔;字体遒美健秀。本帖真可谓“纵逸蹈厉而多变化,然法度森严,线条间极富张力,精神外耀”,是带有王羲之书法普遍规律或者说共性的法帖(如图6)。明代方孝孺评价道:“《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其水平可见一斑。当代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先生(1910—1997年)根据《游目帖》的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这两重特征分析认为,《游目帖》既不是唐摹本,也不是勾填本,而是出于元人手笔的伪作。因为该帖的时代特点与个性特征均与王羲之不符,帖中的结字、用笔即笔势与形体已具有赵孟頫的风格特点。笔者认为,不能因有不同的看法而否认它的价值,《游目帖》因其所具有的水准,其价值和作用也是其他法帖所不能取代的,是学习二王一路书法爱好者的首选。

三、《初月帖》的基本特点

《初月帖》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又笔笔精到;用笔中锋为主,侧锋、偏锋、破锋并用;有甲、篆、隶意,真可谓古今并存,笔法丰富。《初月帖》的笔法可谓古中带新,妍质并存,是王羲之变法前后的一种形式。说它“古”,是由于本帖中应用了王羲之生活的晋代之前的笔法,如甲骨文、蝌蚪文、金文、小篆、章草的笔法,表现出来的气息是古质、拙气、厚重。说它“新”,是由于王羲之的新体笔法的存在,如切笔起笔、线条流畅、侧锋偏锋等笔法,表现出来的气息是妍丽、流便、轻盈。

本帖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欹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变化十分丰富,是王羲之草书中少有的接近大草的一个法帖。字距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章法布局体现出了一种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风格。是生辣古拙、稳重大方和熟练妍美、活泼自然的对立统一体(如图7)。

邱振中先生在《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一书中写道“如《初月帖》,假使我们不把作品中的点画当作线,而是当作各种形状的块状面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块状面形状都比较复杂。块面的边线是一些复杂的曲线和折线的组合,曲线遒美流转,折线劲健挺拔,同时点画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墨色似乎有从点画边线往外溢出的趋势,沉着而饱满,这种丰富性、立体感都得之于笔毫锥面的频频变动。作品每一点画都像是飘扬在空中的绸带,它的不同侧面交叠着、扭结着,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仿佛不再是一根扁平的物体,它产生了体积:这一段的侧面暗示着另一段侧面占有的空间。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晋人笔法’。它是绞转所产生的硕果”。

四、《上虞帖》的基本特点

《上虞帖》清劲古雅,悠闲圆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妍丽神驰,从容洒脱。《上虞帖》和王羲之其他唐摹本草书法帖比较,在笔法上有一个特点:在线条转折处有明显的提按动作。这一笔法的加强,为本帖增加了驻留和楷书笔意。又加上原帖中墨迹的脱离,增加了此帖“点”的感觉,使得本帖的气息和感觉与其他法帖区别开来,这是本帖的看点。另外,本帖的曲笔笔法也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综观此帖,起笔极力远纵,用笔挺健多变,运笔法度森严,笔势飘然飞动,收笔斧斫刀切,章法雄强壮美,疏密松紧有致,意趣自然机灵。足见“右军作草如真(楷),作真如草,为万世学书人立极”(清包世臣语)。此帖可一睹“书圣”佳作之风采,其经典意义不言而喻。笔者认为直观上看,该帖的特点主要是:在字的转折处,提按和绞转笔法同时存在,成就了本帖区别于王羲之其他法帖的气息;“一笔书”的笔法,为后来大草和狂草的出现提供了启示;曲笔的应用彰显了晋人的书法风格,即逸气灵动、流畅自然(如图8)。

五、《寒切帖》的基本特点

《寒切帖》露毫起笔,笔画粗短,灵逸流动,柔不失骨,“不弩张自有筋骨焉”;简静沉厚,润中含朴,雍容旷达,出神入化,有“肥而不腻”之感。该帖点画粗壮厚劲,线条短粗凝重,结字内敛紧凑。起笔基本全是露毫(露毫与露锋不同,露毫表现出来的是柔的,露锋表现出来的是挺的)。这就要求所使用的毛笔必须有毫。孙过庭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这里的杪即指笔毫,说明用锋与用杪(毫)是不同的。露毫是本帖的看点(如图9)。

娄坚在甲辰三月(明万历三十二年)题跋云“此右军《廿七帖》为长洲韩宗伯收藏,去年春始获见之。今又从辰玉内翰索观,寻绎再三,往往得其异趣,真所谓从容中道者。米元章云:‘世人以弩张为筋骨,不知不弩张自有筋骨焉。’予幸得再睹神物,益信此语之妙解”。

此帖平和简淡,写时好像毫不费力。有许多字,如“得”“報”“谢”字等,从结字上看,好像简得不能再简,这便是简约。从笔画看,也已没有那么多转折、顿挫。但简约不是简单,而是高度概括,做到了有点画处甚至无点画处都韵完意足。许多字(如“月”“羲”“劳”字等)虽然残破,但气韵丰满,笔画妍润。有些笔画,如第一个“之”字,“寒切”等字,内质外艳,古今互用。

在《寒切帖》中,还有一种笔法,如第一行第八个字“之”的撇画和捺画,这两个笔画均为曲线且均存在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笔顺,这种笔法笔者在2011年第三期《书法》杂志上撰文作过介绍,称之为曲笔笔法。在王羲之书法中大量存在,是王羲之的代表笔法。

六、《妹至帖》基本特点

《妹至帖》行笔灵动,字势连贯,畅达圆劲,曲直并用。谷川雅夫撰文介绍:“《妹至帖》十七字墨色鲜艳,是摹搨技术极其精湛的双钩填墨本。其中,第一行‘情’字和第二行‘夕’字飞白的填墨技术也与《丧乱帖》《孔侍中帖》一致。此外,第一字‘妹’,因原本已遭虫蚀而破损。”

《妹至帖》的风格气息介于《游目帖》和《远宦帖》之间,其笔画的骨力和弹力弱于《游目帖》和《远宦帖》,或者说,比《游目帖》秀润屈曲,比《远宦帖》流畅率意,但笔法应用不如《远宦帖》丰富,这代表王羲之一定时期的书法风格(如图10)。

以上介绍的王羲之的六个草书法帖气息各不相同,除了共性之外,各帖的特点可以分别用四个字来总结:《远宦帖》短促劲健、《游目帖》圆润挺阔、《初月帖》逸笔草草、《上虞帖》清劲古雅、《寒切帖》雍容旷达、《妹至帖》秀润典雅。

猜你喜欢

王羲之
春联
王羲之送字
王羲之送字
王羲之和鸭儿饺子铺
大书法家王羲之
油画《王羲之的鹅池》
王羲之妙书春联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