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生正派 大雅之宗 恽寿平的没骨写生花卉

2019-09-26焦东华

紫禁城 2019年9期
关键词:恽寿平南田设色

焦东华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馆员,主要从事金石与古书画研究

恽寿平是清早期著名画家,他与「四王」、吴历并称为「清六家」,以「正统派」的身份出现在清代的画史中。他的绘画以没骨花卉名世,被尊为「写生正派」,由其开创的「常州画派」独树一帜,影响至今。

艺术家成就的取得与其经历、眼界和追求息息相关,今从恽氏生平、艺术渊源、个人造诣及后世影响等几个角度,结合恽寿平画作,分析其在没骨写生花卉上的特色与成就。

生平坎坷 泥涂轩冕

恽寿平(一六三三年~一六九〇年),名格,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常州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恽氏为当地望族,号称「累世科第」,其曾祖恽绍芳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曾与「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一五二二年~一五七二年)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之李攀龙、王世贞等交游。恽寿平之父辈、祖辈多善绘事,其伯父恽本初,号香山老人,其画「苍浑古秀,出董(源)、巨(然)而入倪(瓒)、黄(公望)」。(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西泠印社出版社,二〇〇八年)恽寿平父名日初,号逊庵,恽鹤生所纂《南田先生家传》称其「以枯墨作山水,殊古简,然非作家」。恽日初主要以气节学问而闻名后世,他在明末隐居天台山,明亡后参加抗清斗争,为大儒刘宗周弟子,曾辑有《刘子述要》一书,终生缁衣讲学,《清史稿》将其传记归入《遗逸列传》。恽寿平年十三,从父抗清,被俘于建宁,因善画被清将陈锦之妻收为养子。陈妻笃信佛教,寿平从游灵隐寺时被日初侦知,后在寺僧帮助下终与乃父团聚回乡。(《清史稿》卷五百四「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恽格」;恽鹤生《南田先生家传》,见恽寿平著、吕凤棠点校《瓯香馆集》,西泠印社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后来,四十八岁的恽寿平应王时敏之邀前往太仓,二人初见。但此时王时敏已病重,「闻其至,喜甚,请至榻前,一握手而后暝」。(恽鹤生《南田先生家传》)恽寿平早年的曲折经历还被王时敏之子王抃(怿民)谱成剧本《鹫峰缘》,并请其观看,恽寿平感慨万千,作诗云:「穹庐旧事恨飘零,地老天荒酒未醒。公子翻看新乐府,他时筵上断肠听。」(恽寿平著、吕凤棠点校《瓯香馆集》,西泠印社出版社,二〇一二年;黄裳《南田少年时事琐记》,《黄裳文集·翠墨集》,上海书店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清 谢谷 恽寿平像轴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恽寿平随父返乡后,其家仅余薄田数亩,「以父忠于明,不应举」,「鬻画养父」。(《清史稿》卷五百四「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恽格」)恽鹤生《南田先生家传》云:「逊庵(恽日初)为复社遗老,学问节概,东南硕果。四方声气凑集,翁(恽寿平)张筵脂牵,宾饯成礼。家无遗赀,恃笔墨以供。」从此,直至五十八岁辞世,恽寿平一直以卖画为生,布衣终老。纵观其一生,志高行洁,立身出处以乃父为榜样,画如其人,其作品气息自然清逸高标,但是生存的压力又让他不得不考虑大众的品味,故其自嘲云「多买胭脂画牡丹」。其所擅没骨花卉,也是他在综合古人成就、写生需求与市场喜好之后做出的艺术选择。然而,即秾艳如牡丹,在他的画里亦有一种清丽雅洁之气,正如后人所评:「先生泥涂轩冕,鹑居蝉饮,身世之际,可谓皭然。而世徒以画知先生,末矣。然先生之志之洁,于画何尝不可见哉?」(恽敬《南田先生家传》,见恽寿平著、吕凤棠点校《瓯香馆集》,西泠印社出版社,二〇一二年。恽敬、恽鹤生均著有《南田先生家传》,两传同名,皆收入恽寿平《瓯香馆集》中)

酌论古今 取法乎上

人品的高洁能反映到艺术上,必藉由高超的技艺。恽寿平的没骨花卉首先得益于对古人作品的揣摩。没骨画法起源于北宋徐崇嗣,由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可知,都是宋初擅画花卉的画家,黄家父子(黄筌及其子黄居宝、黄居宷、黄居实)画花是双勾填色,妙在对色彩的运用,几乎看不见双勾的墨迹,而徐熙则直接以墨笔画花卉,略施以颜色。徐崇嗣则是将两种技法结合起来,「直以采(彩)色图之」,开创了画「没骨花」之法。

徐崇嗣之后,用没骨画法创作的画家只有寥寥数人,或偶一为之,或用笔简率,如元代王冕善作「没骨红梅」(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张守忠曾以没骨法画「桃花小帧」(方薰《山静居画论》,西泠印社出版社,二〇〇九年),赵孟坚之《兰花图》、《水仙图》或用清墨点写花头,或直接以墨色分染花叶,明代孙隆则用没骨写意。

清 恽寿平、唐炗合绘 红莲图轴纸本设色 纵一三五·七厘米 横五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阅读链接

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徐崇嗣没骨画法的记载

◎ 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蜀平,黄筌并子居宝、居宷、居实,弟惟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名一时。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筌恶其轧己,言其粗恶不入格,罢之。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院品。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也。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见《丛书集成初编》第二八二册,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

清 恽寿平 花卉山水图册(第四开)纸本设色 共十二开 纵二二·八厘米 横三四·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恽寿平款署:「苕华馆拟北宋徐崇嗣法。」钤「南田布衣」、「寿平」二印

清 恽寿平 山水花鸟图册(第二开)纸本设色 共十开 纵二七·五厘米 横三五·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恽寿平款署:「冲泥抽柄曲,贴水铸钱肥。西风吹不入,长护美人衣。出水芙蓉,拟北宋没骨画法,寿平。」钤「正叔」、「寿平」二印

没骨花卉至恽寿平则大放异彩,方薰《山静居画论》云:「南田氏得徐家心印,写生一派,有起衰之功。」而恽寿平对徐崇嗣的推崇,实出于对写生的需要。在与唐炗合作的《红莲图》上,恽寿平题云:「余与唐匹士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惟当精求没骨,酌论古今,参之造化,以为损益。」可知徐崇嗣是以「写生」为标准来衡量古人技法,从而选择了已冷落数百年的「没骨」这一艺术门径。在画跋中,恽寿平提到「写生家以没骨花最胜」,又云:「惟徐崇嗣创制没骨为能深得造化之意,尽态极妍,不为刻画。写生之有没骨,犹音乐之有钟吕,衣裳之有黼黻,可以铸性灵、参化机。因斟酌今古,而定宗于没骨云。」(《瓯香馆集》)

清 恽寿平 双清图轴绢本设色 纵八八·五厘米 横五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恽寿平款署:“扬补之墨梅、赵子固水仙皆墨林仙品,千古无与敌者。……丙寅春瓯香阁临。”王翚跋:“梅花以逃禅老人为第一……南田此图能深得逃禅用笔意……”

故宫博物院藏恽寿平画作中,常见有追摹「徐崇嗣法」或「北宋没骨画法」之作。如《花卉山水图》册(共十二开)第四开,题云:「拟北宋徐崇嗣法。」又如《山水花鸟图》册第二开,题云:「出水芙蓉,拟北宋没骨画法。」此幅色泽艳丽,纤尘不染。值得注意的是,荷叶边缘用笔畅快,点写而出,这种混茫清远的手法颇类米家山水(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山水画法,山以墨笔横点点出,又称米氏云山),精心刻画的主题部分被烘托出来,莲花、花蕊显得轻快、活泼,整体画面主次分明。由此可见,推崇徐崇嗣之外,恽寿平的「酌论古今」、「斟酌今古」,也是指吸取各家的长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恽寿平画作,亦多有临习之作,著名者如《双清图》,恽氏题云:「扬补之墨梅、赵子固水仙皆墨林仙品,千古无与敌者。……丙寅春瓯香阁临。」王翚在跋语中评价:「梅花以逃禅老人为第一……南田此图能深得逃禅用笔意……」可知恽寿平于南宋画家扬无咎、赵孟坚用功极深。宋画之外,恽寿平还崇尚「元人墨花」的笔意,曾自题云:「元人墨花真趣悠然,神韵可师,觉白石、白阳有隔尘之论。」(见《石渠宝笈》所录恽寿平《写生墨妙图》册第二幅「牡丹图」题跋)故宫博物院藏恽氏《花卉山水图》册(共十开)第四开上王翚题跋云:「南田临王澹轩牡丹图,已得元人墨花三昧矣,时流岂能梦见。」王渊(澹轩)等元代画家的画作水平要超出明代沈周(白石)、陈淳(白阳)等辈。但恽寿平亦曾揣摩明人之作,如故宫博物院藏恽寿平《花卉图》册,第一开自题云:「观六如居士(唐寅)水墨本率意潦草,不为工丽,只数点墨耳,飘飘有凌云之气,因以澹色摹写,聊与赏音发笑。」第六开题云:「琼台艳雪,临唐解元(寅)。」综合来看,恽寿平的没骨花卉是以宋元为师,以明人相参。追摹之作专以气韵胜,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即在画作气息的模仿、空间的处理上直追古人,故能够「拟议神明,进乎技已」。(《瓯香馆集》)

清 恽寿平 花卉山水图册(第四开)纸本水墨 共十开 故宫博物院藏王翚款识:「南田临王澹轩牡丹图,已得元人墨花三昧矣,时流岂能梦见,王翚。」钤「王翚印」

清 恽寿平 花卉图册(第一开)纸本设色 共八开 纵二七厘米 横三三·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恽寿平 花卉图册(第六开)纸本水墨 共八开 纵二七厘米 横三三·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没骨写生 造化毫端

恽寿平家乡毗陵,花木繁盛,自云「花之盛无如练川、娄东,而吾郡澄江欲与相敌,每于深秋游赏,载丹粉以视造化之奇丽,意甚乐之」。(《瓯香馆集》)其爱画出于天性,生长于斯,目接心会,再与古人真迹相较,自然有人工造化之叹。因此,师法古人之外,恽寿平更为重视写生,曾言:「写生之技,即以古人为师,犹未能臻妙,必进而师摹造化。」(《瓯香馆集》)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记述其创作过程:「南田写生初无定稿,当其运思,每摘取生花一枝,玩起意态及其枝叶之向背,细意貌之,故辙多生趣,见者不谓画也。」

中国画的写生与西画不同,所谓「师摹造化」,是指能运用传统形式美的规矩,对画面位置经营得当,主题表现精准、深入,对空间气势胸有成竹,谓之写生。「师法古人」主要是学习古人的笔墨技法和理法,精通技法、理法是巩固精神之本。「师法古人」与「师摹造化」两者并重,才能以笔墨传神,通过揣摩写生对象,以及用笔、用墨和设色的起伏变化来表现其结构的复杂,故黄宾虹尝言:「舍置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乎迂。宁迂勿妄。」(黄宾虹《中国山水画今昔之变迁》,《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追本溯源,恽寿平对没骨法的推崇也是以写生为根据的。没骨画法是在传统白描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白描主要是用笔写线,将用笔的轻重、虚实、浓淡等结合起来,表现不同的结构与质感。没骨画则主要运用渲染的手法表现自然形象的颜色、体感及明暗等,使得画面更有生机。这就要求对写生对象的远近、轻重深入剖析,尊重客观感受。

因此,恽寿平的没骨写生,与前人的方法不同,观察物像的着眼点也有差别。传统花卉写生,主要看结构轮廓,先勾花心、花瓣、花枝,以看到的层次来描绘,靠线条间的前后来表现叠加关系。而没骨写生有着不同的次序,以牡丹为例,先以重笔大色块渲染出花瓣的薄厚、层次、长势,再以细笔点着色写出花心。有花瓣做背景,花心显得更有生机,跃然纸上,生动活泼。如故宫博物院藏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共十开)第五开,用徐崇嗣笔意写生,以相应彩色勾勒出花瓣、花茎,再以各类颜色渲染,用笔与渲染结合得比较融洽、自然。在表现花茎和叶子的走向时,用笔遒劲圆转,流畅无碍,笔短意长,简洁

明快,有植物生长蔓延之势,正有「笔所未到气已吞」之意。为表现牡丹肥阔的花瓣,用笔凌空而下,延绵起伏,不绝纸面,笔笔中锋,再加上饱满的水分,润泽有度,在极富乐律的线条中,饱含淡雅之气。花蕊则用色点写而成,笔笔沉着、空灵,看似凌乱,却有规律可循。总体来看,这幅设色没骨牡丹图,用笔与渲染并重,渲染不伤笔力,浑然中又见笔力,且与勾勒互生并重。

清 恽寿平 山水花鸟图册(第五开)纸本设色 共十开 纵二七·五厘米 横三五·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恽寿平款署:“十二铜盘照夜遥,碧桃纱护洛城娇。最怜兴庆池边影,一曲春风忆凤箫。二种牡丹,用北宋徐崇嗣法。”钤“寿平”、“恽正叔”二印

一幅画的好坏,神采为上,笔墨次之。然而两者又需要辩证地看待,恽寿平十分重视写生的准确,自云:「曾见白阳、包山写生,皆以不似为妙,予则不然,惟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瓯香馆集》)他认为,「凡画花卉,须极生动之致,向背、欹正、烘日、迎风、挹露,各尽其态」。形象上做到了极致,则神韵随之。吴昌硕评价:「正叔之花卉,以浓为厚,以淡为远,以秀为骨,以静为柔,阴阳向背,妙极自然。其一花一叶即一丘一壑,皆从经营惨淡中来。」(吴昌硕《题恽寿平〈山水花卉图﹀册》,见铃木敬《中国绘画总合图录》卷三,东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所谓「妙极自然」,正是恽氏花卉之神韵所在。

设色古淡 大雅之宗

没骨花卉没有线条的勾勒支撑,又要追求「形神兼备」,则色彩的渲染至关重要。恽寿平认为:「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着色,如入炉钩,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瓯香馆集》)

在设色上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恽寿平取法古人,如曾评价赵孟頫画的虞美人:「赵亦以不似为似,余则以极似师其不似耳。」(《瓯香馆集》)赵孟頫的「不似」妙在何处?在另一则跋语中,恽寿平给出了答案:「设色古淡,不为秾丽,而色韵自足,此赵吴兴神境也。」(恽寿平《南田画跋》,西泠印社出版社,二〇〇八年)可知设色的「古淡」正是恽寿平追求的风格。他认为:「前人用色,有极沉厚者,有极淡逸者,其创制损益,出奇无方,不执定法。大抵浓丽之过,则风尘不爽,气韵索矣。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为郁滞,傅染愈新,光晖愈古,乃为极致。」(《瓯香馆集》)

为了达到这种设色效果,恽寿平极为重视用水。他用脂粉点染花卉,用水晕染开来,形成浓淡适宜的层次,表现出明朗的色彩,一扫呆板浓艳的俗习,使描摹的对象跃然纸上。他更擅长色与水的交替晕染,根据花卉生长期和特性的不同,细致入微地表现出花朵的娉婷柔美。清代迮朗曾与恽寿平之孙恽南林论画,恽南林「述乃祖设色鲜明,丰姿绝世之故,非有他谬巧,不过善于用水耳。」(迮朗《绘事琐言》,见《续修四库全书》第一〇六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二年)

然而,恽寿平在世时,时流临摹的恽寿平没骨花卉已经沾染了浓重的脂粉之气,恽氏自云:「近日写生家多宗余没骨花图,一变为秾丽俗习,以供时目。然传模既久,将为滥觞。余故亟称宋人淡雅一种,欲使脂粉华靡之态复还本色。」(《瓯香馆集》)为挽颓俗,恽寿平追本溯源,倡导宋人的淡雅之风,力图恢复没骨图的本来面目。可是,恽画独步当时,神采非俗手所能仿佛。张庚《国朝画征录》记载,当时的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张庚《国朝画征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盛名之下,从学者众。由此形成了「常州画派」,如俞剑华所言:「及恽寿平起,以天纵逸才,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宗,而创纯没骨体,清秀妍雅,工整艳丽,于姿态生动之中,尤富气韵书卷之趣,遂为花鸟画正宗,从之学者极众,相号为常州派。」(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东南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

与恽寿平同时的「常画州派」画家,除了上引与恽氏合作《红莲图》的唐炗,又有邹显吉(字黎眉,一六三六年~一七〇〇年),以画菊得名,世称「邹菊」。恽寿平曾谓其徒曰:「我死后,汝等宜师锡山邹黎眉。」(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文海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可见对他的推重。后学中,马元驭(一六六九年~一七二二年)为恽氏入室弟子,后人评价「得其逸笔,颇称入室」。(《清史稿》卷五百四「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马元驭」)而恽氏子弟后人亦多有画没骨花卉者,尤以女画家恽冰为著,时人称其「用粉精绝,映日花朵俱有光」。(恽敬《南田先生家传》)

清 邹一桂 牡丹兰蕙图轴绢本设色 纵八三·四厘米 横四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恽寿平 花卉图册(十开选二)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常州画派」之外,蒋廷锡(一六六九年~一七三二年)与马元驭同里,二人交往密切。蒋氏亦善画没骨花卉,风格与恽氏类似,后来供职于朝,是康熙、雍正间著名的花鸟画家。后来历仕雍正、乾隆两朝的邹一桂(一六八六年~一七七二年),伯父为邹显吉,其妻恽兰溪为恽寿平族裔,《清史稿》称其「画工花卉,承恽格后为专家」。蒋、邹二人将没骨花卉引入宫廷,深受统治者青睐,从而引领了一时风气。

此外,「扬州画派」之华喦、李鱓,岭南画坛之居巢、居廉,皆曾受恽氏没骨画影响。其流风余韵,更是至今未歇。恽氏曾自言,欲「极妍尽态,为大雅之宗」,今日观之,洵无过论。

恽寿平的诗、书、画被称为「南田三绝」。其书名为画名所掩,而其画之雅致,实主要得力于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盖书法好,腕力强,魄力雄浑,气脉不断。以书入画,画的格调自然高妙,不落畦径。后之学南田者多表现纤弱妍美一路,风骨逊之远矣。

引而申之,恽寿平自云:「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瓯香馆集》)画中风骨,实为「士气」与「逸格」的体现。因此,恽氏画作中本为柔弱之物的花卉、草木却蕴藏着力量,如其所作牡丹,并不以脂粉之态骄人,而自有骨子里的高贵,其论画云:

西子未入吴,夜来不进魏,邢夫人衣故衣,飞燕近射鸟者,当不以穷约,减其丰姿。粗服乱头,愈见妍雅,罗纨不御,何伤国色。(《瓯香馆集》)

正如倪云林论画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倪瓒《清閟阁全集·跋画竹》,见《丛书集成续编》第一六八册,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八九年)恽寿平兴衰起废,师造化之工,用神逸之笔,设淡雅之色,又何尝不是浇胸中块垒,写出那股历经磨难仍高傲不屈的士气。

猜你喜欢

恽寿平南田设色
国画纸本设色《荷》
浅析恽寿平花鸟画风格的受众群体
《岩高千尺虎》
恽寿平书画艺术
恽南田与常州画派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独白系列之三》
郑庆余艺术作品
珍惜手中瑰宝——南田石
南田农场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