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居家自测血糖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价值
2019-09-25黄芳
黄芳
[摘要] 目的 评价患者居家自测血糖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8年4月于苏州市姑苏区金阊街道彩香一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各21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血糖管理模式,管理组患者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联合移动设备远程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和血糖达标率,并评估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生存质量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管理后FPG、2 hPG和HbA1c均有所下降,但管理组患者下降更明显(P<0.05),且很好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管理组和对照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74.19%和53.10%,管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常规管理方式相比,居家自测远程管理方式能够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提高生存质量(P<0.05)。结论 居家自测远程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科学控制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值得社区糖尿病管理推广。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居家自测;自我管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7(a)-0189-03
随着饮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亿人次[1],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糖尿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代谢类非传染性疾病,特点为发病率高、治疗率低、疾病控制率低和患者认知率低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视和对慢性疾病管理,社区医院已成为糖尿病的防控主要机构。因此,提高2型糖尿病的管理和控制水平是目前社区医院首要任务。传统糖尿病管理方式为对其进行长期药物治疗并对其血糖进行监测和控制[2]。随着便携式血糖仪的广泛使用,糖尿病患者进行居家自测,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药物服药依从性,并及时了解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对2型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水平。该研究选取该院2014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的4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究患者居家自量血糖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价值,为提高并改善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疗效果提供有效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苏州市姑苏区金阊街道彩香一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34例作为该实验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③病程均超过1个月;④有生活自理能力并能独立操作血糖仪;⑤能够独立操作手机。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等重要器官衰竭等疾病者;②无法独立操作手机者;③存在意识不清晰或沟通障碍者。将上述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各21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否吸烟和饮酒等一般资料,统计结果发现,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比性。该实验所有研究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管理模式。即按医嘱进行常规胰岛素药物治疗,医师对患者的饮食种类、生活习惯进行专业指导,患者按时复诊。
管理组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联合移动设备远程管理模式。即在对照组基础上,首先医院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利用微信平台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小组成员为1名专业医师和3名专业护士。护理小组利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对患者进行定期推送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要点。护理小组指导患者学习并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实现患者在家就能监测血糖变化,并将实时血糖数据传送至管理小组成员,经分析后,将血糖数据和医师专业指导通过微信反馈给患者。其中对于无法较好控制血糖的患者,护理小组利用互联网设备进行远程视频,对其进行一对一交流和指导。所有患者均接受3个月随访。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各项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估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糖尿病生活质量量表(DSQL)[4],评价指标分为心理变化情况、社会关系情况、生理功能情况和治疗情况等4个方面,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低;评估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采用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5],得分越高,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1.4 统计方法
对该实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檢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血糖情况变化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管理组患者FPG经管理后恢复到正常值(6.24±1.38)mmol/L,恢复情况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管理后2 hPG和HbA1c均有所下降,但管理组患者下降更明显,且很好地控制在正常值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管理组和对照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74.19%和53.10%,管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管理后自我管理水平变化情况。对照组和管理组自我管理水平总分分别为(30.64±3.28)分和(40.60±4.14)分,管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见表5。管理后,管理组DQSL量表评分总分为(70.71±9.54)分,与对照组相比,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糖尿病作为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近几年发病人数不断增加,显著增加影响自身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合理控制血糖,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社区作为糖尿病临床护理的延续,对患者血糖管理方面起着主要作用。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减少,若不及时对血糖进行有效地控制,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但是,常规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方式主要为医师开具处方,患者按医嘱服药且定期复诊,医师根据复诊结果调整治疗方案[6]。在此管理方式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且自我管理能力差,无法合理控制血糖。因此,通过患者居家使用便携式血糖仪以及微信平台控制血糖的方式,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基础认识,并且有利于患者时刻关注自己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生,得到科学正确的指导,加强患者自愿有效的血糖管理。
该次研究将常规血糖管理模式与患者采用便携式血糖仪居家自测联合微信平台传送数据的管理模式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管理组患者FPG经特殊管理后恢复到正常值(6.24±1.38)mmol/L,恢复情况比对照组更好(P<0.05)。两组患者管理后FPG、2 hPG和HbA1c均有所下降,但管理组患者下降更明显(P<0.05),且很好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国内研究者[7]对门诊管理和远程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持续2个月后,远程管理患者血糖变化情况趋于正常更明显,且发生低血糖发生率减少了,与该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随着便携式血糖仪的普及,糖尿病患者随时随地监测血糖变化,并通过微信实时将数据传送至管理小组,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視程度,提高用药依从性,合理控制血糖水平。该研究结果管理组患者血糖达标率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通过比较两种管理方式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显示与常规管理方式相比,居家自测远程管理方式能够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提高生存质量(P<0.05)。借助互联网平台,采用“团队-医师-患者”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控制血糖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8]。
综上所述,采用便携式血糖仪使患者在家就能测量自身血糖,并且通过微信平台传输实时血糖数据,并且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科学控制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通过树立患者正确的健康管理意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适合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88(7):1227-1245.
[2] 邓玉凤,王海民,彭若萱,等.移动医疗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0):841-844.
[3] 蔡丽嘉.社区护理管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血糖控制效果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1):249-250.
[4] 朱学慧,韩俊莹,于新,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生存质量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492-2493
[5] 王莉,孙晓.医院-社区联动下的慢性病延续性照护现状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11):3973-3976.
[6] 黎蕾,陈爱娥,郑艳萍,等.社区护理管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血糖控制效果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8,32(3):54-56.
[7] 巩维佳,姚军,连元元,等.远程血糖管理系统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4):465-470.
[8] 戴莉敏,霍孝蓉,莫永珍,等.互联网+居家护理移动APP在中青年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8,32(20):3207-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