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角下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探讨
2019-09-24胡婷婷
胡婷婷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不仅要求自身具备良好的问题应对能力,而且政府工作人员也不应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及回应能力。“公共管理人才”的质量高低,能力高低对回应机制落实的质量具有极大影响。目前,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一定问题,这对处于社会经济改革转型的人才培养与输送产生了不利影响,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影响了公共管理人才的就业。本文主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公共管理目标培养措施与方案与社会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应遵循社会需求的原则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公共管理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培养路径,要逐步改变狭隘的培养道路,而应转向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需要建设一支更适应当下文化视域的人才管理队伍,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回应能力,知识水平、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
二、公共管理对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
(一)国家建设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差异很大。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人才结构和布局也不尽相同。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明确规定,在开展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具有 复合能力的人才队伍。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方面,建立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在不断促进中外文化的开放交流同时探索发现新型的创新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在探索新的创新教育的同时,增加了公用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
(二)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技术
根据中国相应的教育法规,从事公共管理的学生应该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有相应的了解。由于这些行业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专业知识也会相应提高。然而,根据我国的现状,许多教育院校的专业课程教育相对比较完善,但在广泛的专业知识传播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相应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首先,在公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是其综合素质提升的直接動力,其次,为激发学生追求新目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要适时正确改变教学目标,使学生改变对本专业的基本认识,只有提高对这门专业的兴趣,使其喜欢本专业,他们才能对公共管理这门专业有更深入的研究。
三、引入部分企业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在公共管理理念下,企业管理逐步规范化。这对其公共管理人才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同时具备公共服务意识,调查研究能力,沟通技巧,基本工作经验,依法行政能力等。为达到新时期对其管理人才的复合型要求,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应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大学生的培养,有必要将优秀企业管理方法与经验引入到高校学生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公共管理人才的路径培养有积极意义。其次,建立科学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参照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在学校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有效提高管理质量。
四、调整高校学生管理重心,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
目前,大学生管理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有关部门应适当调整管理重点,注重政策的出台、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减少其他不必要的工作。在管理权的分配上,需要进行调整,重新确定职责分工,落实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注重管理权的下放,实现公平有效的管理目标。
五、结语
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为培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公共管理培训目标发生变化时,培训模式也应随之改变。只有实现公共管理培训目标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建立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MPA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