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华山诗研究

2019-09-24陈鑫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华山唐诗意象

陈鑫

摘 要: 华山诗在唐代山岳诗中为数不少,且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和价值,能体现唐代山岳诗审美的一般特征。再者华山诗的兴盛和唐代的政治、交通、文化有密切联系,对其进行细致地分析有利于了解唐代社会的发展情况。目前学界对华山诗的关注还不够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门研究。

关键词:华山;唐诗;隐逸;意象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04-03

华山是传统的五岳之一,在中国名山中地位崇高。在唐代名气之盛,甚至一度将取得与泰山等同的封禅地位。偌大的名气不仅吸引世人瞩目,更推动文学创作,这从现存的《全唐诗》中的华山诗和《太平广记》中关于华山的笔记小说中,可以得知。造就华山知名的因素主要有交通地理优势、独特的自然景观及盛行一时的华山崇拜,而这些同样推动了华山诗文的创作。

一、华山诗兴盛之因

(一)交通地理

唐建都长安,又定洛阳为东都,两都之间是为两京道。天宝以前交通至繁,其后虽历经安史之乱,但仍未见衰,中唐德宗敕云:“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为唐代第一重要驿道。此道由长安经昭应、渭南至华州,再至潼关,后出陕州而抵洛阳便可北上南下,通行全国。其间之华州为京都第一州,邮传馆驿之务无有过者,而华山又正位于华州之中,故为往来行人必经之所,交通极盛。

交通之盛带来行旅诗的创作之盛。往来于华山的行旅主要有陪皇帝巡行的侍从、赴职或述职的官员、赴举或落第的举子、漫游或干谒的文人及镇边或出征的将领,他们因旅途而心生感怀,见华山而发然为诗。沈佺期《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西镇何穹崇,壮哉信灵造。 诸岭皆峻秀,中峰特美好。”此诗为沈佺期扈从中宗巡行路过华山时所作,其时沈佺期在宫廷甚为得幸,因而诗中洋溢着扈从的喜悦、优异之感。玄宗多次东巡,其诗有《途经华岳》,于是底下的臣子纷纷应制附和,苏颋、张说作《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张九龄作《奉和圣制途经华山》,三首诗也均为扈从之作,辞藻富丽,歌颂帝业。漫游的文人之作如岑参《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赴任的官吏之作如储光羲《赴冯翊作》,这些诗则流露出漂泊之苦,羁旅之感。

华山为出京之要道,故又有一定数量的送别诗。如岑参《送王七录事赴虢州》:“小店关门树,长河华岳祠。”骆宾王《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青牛游华岳,赤马走吴宫。”送别之诗多写行人将行之地,以突显路程遥远,自己思念深切。

再者,华山地区的官员经常与京城的朋友唱和赠答,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主要得利于华山毗邻长安,交通来往便利。储光羲《献华阴罗丞别》:“华山薄游者,玄发当青春。道德同仙吏,尊卑即丈人。”他们在诗中写到华山,既赞美又神往,由此可见华山对长安文人的巨大吸引力。

(二)自然景观

五岳之中,华山以险峻著称。唐代有苍龙岭韩愈投书的民间故事。传说韩愈来华山游览,登高赋诗时意气风发,下山离去时却胆战心惊,走到了苍龙岭,眼见险径绝壁,再也不敢前行,于是投书求救。由此可见华山之险非常著名。华山还有高大、奇伟的特点。《山海经·西山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远而望之,若华然,故曰华山。”它由五峰组成,分别是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南峰(落雁)、中峰(玉女)、北峰(云台)。其中南峰最高,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宋代寇准《咏华山》写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西峰最奇,整座山是一块完整的巨石,浑然天成,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东峰还有著名的“华岳仙掌”,山崖上一块手掌形的岩石,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对华岳仙掌的描写,如王维《华岳》:“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用推削成。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华山也有秀丽的之处,《水经注》:“华岳三峰,芙蓉、明星、玉女是也,直上数千仞,基广而峰峻叠秀,屹于岭表,有如削成。山顶有二泉东曰太丘泉,西曰蒲池,东西分流,挂溜腾虚,直泻山下。”险峻、高大、奇伟、秀丽正是华山自然景观的独到之处,也是其吸引唐文人前来游览,创作的重要原因。

(三)华山崇拜

华山崇拜在唐代非常盛行,上自帝王下至平民都对华山神极为推崇。唐朝初建,高祖就数次派人前往华山祭祀。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即位后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后来还打算在华山封禅,只是恰逢华岳庙发生火灾,加上关内久旱无雨,于是作罢。帝王对华山的重视起到了引领风尚的作用,又由于华山靠近长安,处在通往都城的交通要道上,人流络绎不绝,尤其是官员和举子来往频繁,因此华山庙香火旺盛,华山神越传越神。李山甫《雨后过华岳庙》:“华山黑影霄崔鬼,金天口口门未开。雨淋鬼火灭不灭,风送神香来不来。墙外素钱飘似雪,殿前阴柏吼如雷。知君暗宰人间事,休把苍生梦里裁。”与帝王想借华山神巩固君权神授不同,普通人信仰它是想得到帮助解决生活问题。民间相信华山神能够预知世人的休咎吉凶,能安排生人的前程。如《旧唐书》卷五七《裴寂传》载,裴寂家贫生活很困难,每次去长安经过华岳庙时都要拜神祈祷:“穷困至此,敢修诚谒,神之有灵,鉴其运命,若富贵可期,当降吉梦。”一天夜里梦到一个老人对他说:“卿年三十已后方可得志,终当位极人臣耳。”后来果然当了宰相。久而久之,华山庙的巫道们就利用人们求神的功利心理大肆获利,张籍《华山庙》:“金天庙下西京道,巫女纷纷走似烟。手把纸钱迎过客,遣求恩福到神前。”王建《华岳庙二首》之一:“女巫遮客买神盘,争取琵琶庙里弹。闻有马蹄生拍树,路人来去向南看。”这些诗既反映了华山当地的民俗风情,又反映了华山崇拜在民间的盛行。

二、矛盾的两大主题

赞颂帝国和向往隐逸是华山诗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涵盖了几乎所有华山诗的内容,虽然看似对立,但又实则统一。前者展现出唐文人积极入世的一面,后者流露出他们超脱出世的一面,这是唐代社会文化豐富繁荣的体现,也是知识分子精神追求多元化的反映。

(一)赞颂帝国

赞颂帝国是华山诗的一个宏大主题。华山高峻而毗邻长安,是一道至关重要的地理屏障,它的高险与国都的繁荣相得益彰,因而唐人视华山为长安的门户、国运的象征。如祖咏《观华岳》:“作镇当官道,雄都俯大川。”刘禹锡《华山歌》:“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唐代帝王又非常重视对华山的祭祀和加封,这样提高了它的政治地位,使它上升为了国家的守护神,更受世人的赞颂。《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建,高祖就数次派人前往华山祭祀。玄宗即位之初就命苏颋撰写了《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制》,开元十二年,玄宗东幸,路过华山,又撰写了《西岳太华山碑序》。天宝九年曾决定在华山进行封禅大典,只是由于恰逢华岳庙发生火灾,加上关内久旱无雨,不得不作罢。

盛唐国力强盛,国人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与信心,因而盛唐的华山诗在精神气象层面最为阔大。如苏颋《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朝望莲华狱,神心就日来。晴观五千初,仙掌拓山开。”诗人认为华山是神灵之山,其神奇之处妙不可言,而它又护卫着长安,这就是神灵在保佑长安、保佑大唐,因而诗的主旨是对君权神授的美化和认同。这种认同与盛唐气象密不可分的,只有在真正的盛世人们才会那样发自内心地自豪与赞颂。更有名的是李白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华山的峥嵘象征着时代脉搏的跳动,黄河的汹涌凝聚着英雄豪杰的踊跃,其气势、笔力、意境无不与盛唐精神相符合。到了中晚唐国力顿衰,社会动荡,人们对回归盛世的渴望无比强烈,而华山本身的高峻奇伟暗合了国人对帝国强大的期许,因而对华山的歌咏在中晚唐诗里依旧蔓延。郑谷《华山》:“峭仞耸巍巍,晴岚染近畿。孤高不可状,图写尽应非。”张乔《华山》:“卓杰三峰出,高奇四岳无。力疑擎上界,势独压中区。”这些诗虽然依旧赞颂华山的巍峨,但内容更多的还是纯自然描写,国力衰弱是不争的事实,因而诗的结尾处又常常以向往隐逸作结。

(二)向往隐逸

向往隐逸是华山诗的第二个主题。华山是道教著名的洞天福地,《云笈七签·洞天福地部》:“(华山)西玄山洞,周回三千里,号三元极真洞天。”受道教的影響,这里自古就有许多的神话传说。如杜甫《望岳》:“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玉女洗头盆的故事见《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道教为了传教而编造故事神化自己,故事被世人传颂,相信以后,便得到了大力发展,于是道观林立,许多有名的道士在这里修行。如李白曾为元丹丘作《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钱起的《寻华山云台观道士》写云台观道士在华山修炼的情况,皮日休亦有《华山李炼师所居》描写一个女道教徒在华山炼丹求仙的情景。华山本就风景秀丽,再加上道士们的修行生活神秘而又自由,因此诗人们纷纷流露想出在华山隐居的念头。如王昌龄《过华阴》:“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其次,华山之下,两京道上过往的行人多为官吏幕僚和求名之士,他们营营于政务,心力交瘁,目遇山水更容易产生归隐之念,忘返之心。如李益《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这里的文人之谓隐,不是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抛弃功名,而只是表达暂时隔绝了官场以后的新鲜和自由。以心之幻想来调节单调沉闷的生活节奏,做精神的自慰。因之,文人的华山归隐心态主要是一种精神审美的心态,而非现实生活心态。

总的来看,初盛唐华山诗的隐逸情调比较轻快,内容多为游仙之词,所向往的隐逸是一种与神同乐的自由。如李白《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而中晚唐的隐逸情调比较沉重,随着社会的动乱,诗人更加担心个人安危,因而隐居成为了一种寻求安全的手段,其游乐的色彩大大减弱。如齐己《寄华山司空图》:“天下艰难际,全家入华山。”

三、单一的艺术风格

华山诗显著的艺术风格即崇高壮丽,这是由华山本身的自然特点以及赞颂帝国的宏大主题所决定的。它的具体表现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描写手法、选取高大雄伟的自然意象。

(一)自下而上的描写手法

华山诗常常采用自下而上的描写手法。因华山特为高峻,不易攀登,故而登高俯视的角度较少,自下仰望的角度较多。这种仰望的写法比俯视的写法要更加凸显山之高峻挺拔。试看王维的《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白日为之寒,森沉华阴城。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诗中没有对山中景物的具体描写,更没有登高俯瞰四周的全景描写。诗人是站在山下眼看华山高耸入云,与天齐平,威临城池。由于登山艰难而不能对山中之景进行实写,那么只好用想象来补足对华山之上的描写,于是诗人联系了巨灵开山的神话故事,以此彰显华山之雄伟奇特,崇高壮丽。

(二)高大雄伟的自然意象

华山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岩石、山峰、黄河、风云、日月等,这些意象均有高、大、雄、壮的特点,富含崇高美。它们或以特写的角度而出现,如“玉女洗头盆,孤高不可言”,或以组合的形式的而出现,如“日月临高掌,神仙仰大风”。其意境都是阔大壮丽的,以自然之奇伟喻胸襟之开阔,喻帝国之繁荣。其中黄河又是这些常见意象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它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华山,又与华山具有同样的崇高之美,因而华山与黄河的并列成了华山诗里的一大特点,也为华山诗表现崇高壮丽的艺术风格增加了一大助力。这样的诗有“华山秀作英雄骨,黄河泻出纵横才。”“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尽管气象崇高,但是风格单一,立场相近,显得美中不足。

参考文献:

[1](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五代)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杨为刚.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D].复旦大学.2009.

[7]贾二强.论唐代的华山信仰[J].中国史研究.2002(02).

猜你喜欢

华山唐诗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多彩的华山
来自林间的风
唐诗赏读
藏在华山中的美
中华之源——西岳华山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