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筛选问题

2019-09-24魏丽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嘎子二弟理解课文

魏丽娜

提问能力的高低是思维能力高低的外在表现,而学会筛选问题是提高提问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自觉筛选问题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的一篇课文,其中一个学习任务是分析小嘎子和胖墩儿的人物形象;《西游记》之走近猪八戒是学校批判性阅读整本书中的一节课,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分析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其实背后有个隐性问题,即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分析。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具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是巧妙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筛选问题。

《西游记》之走近猪八戒,分析猪八戒这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形象,教师用合作学习“人形矩阵”的策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人形矩阵”的合作策略类似于辩论——都是要表达观点并给出理由,所不同的是,“人形矩阵”允许学生在听了他人的观点之后,改变自己的观点。对于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教师给出“非常喜欢”“比较喜欢”“比较不喜欢”“非常不喜欢”“还没想好”五个观点,先让学生阅读整本书后作出独立判断,然后给出各自的理由,展开辩论。关于喜不喜欢的理由,学生最初的观点集中在“猪八戒长得丑、吃得多”这样一些比较单一的、表象的问题上。随着辩论的推进,学生一致认为这些问题不是衡量人物的关键。辩论不断深入,学生逐步将问题集中在“猪八戒愿意分享,但是贪财好色,愿意去取经,但是意志不坚定”等一些复杂的、实质的、直指人物灵魂的要素上。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围绕这个问题深入思考。

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给出任何提示,只是学生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由单一的、表象的问题转向复杂的、实质的、直指人物灵魂的问题,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问题,但是学生的思维一直聚焦在一个隐性的问题上:从哪些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这就是一个问题筛选的过程。这个筛选是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自觉完成的,教师没有过多干涉。

学生自主分析完猪八戒的形象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人形矩阵”的合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学生自觉淡化掉了“胖墩儿个子大”这样单一、表象的问题,留下“小嘎子虽然机灵,但是急躁、有心机”这样相对复杂、实质性的问题。

二、根據标准筛选问题

课文《小电影院》讲述的是父亲在“我”十二岁的时候,买回来一部玩具电影放映机,“我”涌起做生意的念头,和二弟一起开电影院的事。

本文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功能性的阅读,让学生学习提问并懂得如何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首先,学生自主提问,小组内整理、合并相同问题;接着,按照类别,学生将问题运用iPad上传到相应栏目中,集中展示;然后播放视频了解如何筛选问题,学生以“针对课文内容”这一类问题为例,筛选出你认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三个问题。这个环节当中,有个小组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统整与合并后明确了三个问题:电影胶片是什么?为什么二弟要让三个没有买票的表妹看电影?怎么经营才能让电影院有收入呢?教师明确的提问标准是: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于是学生讨论后发现:第一个问题“电影胶片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影响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二弟要让三个没有买票的表妹看电影”,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走进课文当中去,找到二弟让三个表妹进去看电影的语段,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二弟当时的内心活动,还可以想象二弟当时说话的表情、语气等,了解二弟让没有买票的三个表妹看电影的原因。探究这个问题的内容,是读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二弟人物形象的过程,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第三个问题通常是在学习完之后问的,“怎么经营才能让电影院有收入呢?”学生发现,这个问题需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有了标准,学生通过讨论,就可以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习得了此方法后,用iPad进入“问卷星”对最初输入的问题进行投票,筛选出符合标准的问题,公布投票结果,聚焦票数较集中的一个问题。下一步是验证问题是否符合标准,带着筛选出来的问题,默读课文,做好批注,然后交流汇报,强调筛选的问题一定是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筛选问题的方法,讨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并总结迁移出,在筛选问题时,除了从“理解内容”出发,还可以从“引发深思”“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筛选。

这三节课的共同点是学生自主提问并筛选问题,不同点是《西游记》和《小嘎子》在合作的环境中说服辩论,全程由学生自主进行,体现了问题筛选的自觉性,但是问题标准不明确,而《小电影院》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合作行为,但最终却明确了问题的价值标准,对问题进行了验证筛选。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小嘎子二弟理解课文
一条草鱼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设计
二弟的悲情人生
旺铺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