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材:让学生向课文“借招”

2019-09-24张德兰王海军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敬佩花生

张德兰 王海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强调“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笔者在写作教学中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向课本“借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学习课文选择典型材料

教学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后,为了让学生掌握材料取舍方法,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车站给志愿军战士送行的人成千上万,作者为什么却只选择了这三个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人物?是否不够全面?学生通过再次探究课文和交流讨论,一致认为,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这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朝鲜的老人、孩子和中年人,是所有对中国志愿军都怀有深情厚谊的朝鲜人民的缩影。从年龄层次和她们各自的感人事迹上看,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如果不加区别地把众多的人物和事迹都杂糅进这篇文章中,就会让人认为文章在堆砌材料,头绪芜杂,并且不够典型突出。

当时正是“五一”结束的第一个周,笔者便让学生回顾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并写出来与老师、同学分享。对于刚刚结束的小长假生活,学生既感到兴奋,又有些纠结。兴奋的是,在这几天的小长假中,自己经历的有趣、快乐、难忘的事实在太多了,可写的材料太多;纠结的是,面对如此多的素材,到底该写哪一件好呢?笔者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推举代表发言,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想写的事大多有三四件,而且都是泛泛而谈,没能将事情的经过说清楚。这样写作,势必会写成记流水账类作文。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引导学生参照《再见了,亲人》的写法,让他们把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罗列在草稿纸上,很多学生瞬间就写出来五六件甚至十来件。笔者让他们把这些事件中自己最想与他人分享的两三件挑出来打上钩。大家斟酌再三,终于留下了两三件事。对于这两三件事情,笔者又进一步提醒学生,最好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类别,比如有学习方面的、居家生活方面的、外出参观旅游方面、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和活动方面的,等等。要避免同一类事件的重复,如果出现了同属一类的,就把其中的一件删掉,再从余下的事件中补充一件。学生觉得很有道理,并按照《再见了,亲人》中作者选取三类人物的写法,也保留了三类他们认为最有价值、最有典型意义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详略处理材料

《落花生》这篇课文以“花生”为关键词,概括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谈花生”。在练笔环节,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四部分内容,作者在的时候,详略安排是否一致?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学生再次通读课文,很快发现前三部分都写得很简略,其中“种花生”“收花生”仅用了1个自然段,“吃花生”也是用了1个自然段,而“谈花生”这一内容在课文中用了13个段落。从“种花生”到“尝花生”,这期间有几个月的时间,作者仅写了两段内容,寥寥数笔就交代完了,而“吃花生”只是发生在一个晚上、几个小时之间的情节,作者却用了绝大篇幅来叙述。于是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学生在进一步研读课文、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后认识到:因为课文题目虽然是“落花生”,但文章并非是向我们介绍如何“种花生”“收花生”这些常识,也不是想说明花生能够做成很多种食品,味道很美,而是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实际上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来探讨做人的道理,所以“谈花生”就是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关系紧密、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写得比较详细,而其他部分属于次要内容,可一笔带过。这样就做到了详略得当,中心思想更加集中鲜明,同时也避免了平分笔墨、主次不分的问题。

笔者顺势要求学生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对学生来说,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好写的。笔者首先让他们从身边众多熟悉的人中间,选取一个自己心生敬佩的人。然后让他们紧扣题目中“敬佩”这个关键词來选择材料。在学生所敬佩的人中间,很多人都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位男同学明确表示,他最敬佩的人就是班长梁曦元同学,梁曦元不仅学习成绩很优异,而且关心集体,热心帮助同学,平时还喜欢拉小提琴,书法也很棒,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总之,梁曦元让他敬佩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如果都不厌其烦地逐一叙述出来,平分笔墨地写,篇幅就会很长。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叙类的文章大多也就是写一件事,内容过多,势必会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到,反而会使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够鲜明突出。但如果整篇作文只写一件事情,显然又不能够全面地体现人物的特点,给人感觉其特点不够全面。笔者便提醒学生选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深入具体地写出来,在此基础上,再用较为简单的笔墨顺带把写作对象其他方面让自己敬佩的地方写出来,这样就做到了详略得当,疏密有度。果然,这位男生写出的作文很精彩。

三、学习课文有序安排材料

学完《桂林山水》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起全文,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2、3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材料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矛盾吗?学生经过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发现,安排好文章的写景顺序,既要考虑到作者观察景物时的处所、方位,即观察角度,又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桂林山水》是以作者荡舟漓江的游踪为线索,它是全文作者观察写景的立脚点。作者的立足点是漓江上的一叶小舟,所以江水离他较近,首先被他摄入眼底,所以就先写“水”后写“山”,也符合景物观察由近到远、从低到高的一般规律,更加凸显出“水”是“山”的倒影,“山”是“水”的点缀,山水交融,相得益彰。并非是作者随意安排的结果。

弄清了这些,笔者将提前准备的练笔作文“读《     》有感”板书出来。读后感对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读”的部分,主要是用自己的语言把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内容加以概括,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困难。但是“感”的部分,如何把自己的感想写具体、写清楚,有一定的层次感,却有相当的难度。很多同学要么是三言两语,蜻蜓点水,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么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

于是我提醒学生说,借鉴《桂林山水》安排材料顺序的方法。学生进行了一番分析讨论,一致认为,感想大多数也就围绕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对于这篇文章中的内容情节,或者人物形象,或者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看法;二是联想到其他相关的人物或者现象;三是学生由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联想到自身实际,形成一种对比,由此生发一定的感想。这样由作品出发,拓展延伸开来,最终又回归到自身,符合人们一般的思维习惯和认识规律。学生归纳出这样的顺序,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篇很有思想和见解的读后感。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选择、取舍材料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借鉴名家“妙招”,进而提高文章的赏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敬佩花生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我敬佩的一个人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花生去哪儿了
我最敬佩他
我最敬佩她
我敬佩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