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语文课的“然”点

2019-09-24朱莉萍刘晓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语言语文

朱莉萍 刘晓磊

“兴味盎然”语文教育理念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将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的第一要义,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的第一目的,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第一使命,将增强学习自主性作为教学的第一需求。基于这一理念,我们构建了“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应该有这样四步:兴,起兴激趣,奠基张本;味,品味味道,彰显本质;盎,热情参与,思维提升;然,启迪生长,素养落地。“兴、味、盎”是课堂的基础和铺垫,是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然”是课堂的落脚点。

一、“然”点是什么

然,指“这样”。朱熹说:“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就学习而言,这句话指明了学习者不仅要知道所学是这样的,还要知道为何是这样的,这是学习的落点,也是教学的目标。“然”点语文力求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获得语言的训练、思维的提升、精神的启迪。

然,亦指“……的样子”。兴味盎然,即“兴致、趣味洋溢的样子”,故“然”点也象征着理想的课堂生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学生兴味儿浓厚,课堂趣味儿十足,最终实现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然,还指“燃烧”。“然”点则可理解为“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处。它既可以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还可以是拓展学习内涵、外延的广阔空间。

二、如何找准“然”点

结合“然”点语文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找准“然”点。

1.抓住本质找“然”点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显然,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本质之一,也是找准“然”点的基本切入点。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册数)的《渔家傲·秋思》时,教师以语言为线,抓住词语、意象、画面、情感等要素搭建品读的桥梁,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走进词人心灵,感受词人真切的心境和情怀。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以“抓住一组意象、涵泳一组句子、品味一个词语、理解一腔情懷”为经纬线,先从“雁、落日”等意象入手,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再细读“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句,作为后续环节的铺垫,搭建合理的台阶;最后通过深入探究“无计”,理解这不是有家难回的“无奈”,也不是苦苦等待的“无期”,而是范仲淹和戍边将士在国家危急的时刻,在思家和卫国的矛盾中选择的“不能归去”和“不计归期”的坚守,从而触摸到词人“以家国为大”的情怀和忧乐天下的抱负。整堂课以字词句为抓手,以诵读为引线,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真正让学生得法明意。

又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的《背影》,在品味父亲的形象时,教师以“背”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借助“背”的字义,勾连文中与父亲相关的情节。“背”读bèi时有五个含义:①人体的反面。②离开。③不顺,倒霉。④躲避;瞒。⑤违反。读bēi时有两个含义:①用脊背驮。②负担,承载。学生根据文中提供的情境,结合“背”的不同含义反复品读体会,最终感悟到父亲的形象——父亲是背时的,是背离亲人的,也是深爱着儿子的。这个环节围绕理解字词含义、筛选梳理文章内容、品味语言表达效果,进行了多维度的语言训练,真正让学生得言悟情。

2.聚焦思维找“然”点

课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提升其思维能力。“然”点语文始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中有这样一道思考探究题:“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这样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训练点。《天上的街市》通过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其他的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呢?既然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想象,何不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呢?《展开想象的翅膀》群文阅读课例就这样诞生了——把《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夜雨寄北》三个体裁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围绕“想象”这个能力点,通过说文本中的想象、结合家乡传说进行现场想象表达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想象的无穷趣味。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再造时空、添枝加叶、画面重现等想象方法,还层层深入地提高了思维能力。

以上主要是针对思维能力而设计的专题教学,兴味盎然的课堂更加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的《春》时,通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归纳出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样教学虽然思路清晰,但弱化了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换一种思路,效果就会不一样。比如抓住“春花图”,让学生把这幅画命名为《花      春》(横线上只能填一个字),并用几句话对其做出合理解释。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写出了异彩纷呈的答案:

《花争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个“都”,一个“赶趟儿”,把各种花争先恐后地开放、争奇斗艳地比美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花绘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色彩缤纷的花,描绘出春天的美丽画面。

《花闹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表现了花开之盛,由此可以联想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

……

这样教学,既体现了“味”字的精髓,又把“然”字落到了实处。换言之,就是同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着眼兴趣找“然”点

“然”点语文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材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怎么办呢?特级教师李祖贵在《漫谈兴味课堂》中说:兴味课堂,第一要有新的东西,第二要有精致的、有深度的东西。“新”和“深”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小说教学中,教师常常将精力全部放在主人公身上,而忽略了文本中其他人物的价值。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通常的做法是将目光聚焦到孔乙己身上,至于“丁举人”“喝酒的人”等,往往一笔带过。事实上,这些人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文本主题的表达至关重要。基于这方面的思考,我们开发出《透视小说中的路人甲》课例——把《孔乙己》《洗手间里的晚宴》《雕花烟斗》组合在一起阅读,重点探究“路人甲的存在价值”。学生通过探讨,达成这样的共识:“路人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在营造环境、衬托人物、助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的创新,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学价值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整节课,学生兴味盎然,于语言的训练和精神的启迪方面皆有全新的收获。

4.拓展空间找“然”点

可以拓展方法。比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时,教师引入汤玛斯·佛斯特的“追寻者阅读模式”,重新梳理课文情节框架,明确杜小康此次孤独之旅更是一次追寻之旅。追寻者终将明白,原來这趟探索之旅要探索的对象就是自己,前往目的地真正的理由就是了解自己。

可以拓展资源。比如教学“课外古诗词诵读”时,通过播放名家朗诵(如《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唐诗宋词600首经典珍藏版》等)、以唱助读、古诗素描、诵读展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诵和审美水平,激发其学习课外古诗词的兴趣。

可以拓展视野。七年级下册的《回忆鲁迅先生》让学生认识了笑声爽朗的鲁迅,他不仅是勇敢的斗士,更是富有人情味的师长、朋友、父亲、丈夫。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出示了钱理群等对鲁迅的评价,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然后推荐鲁迅先生的作品,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形象。又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的《傅雷家书》名著导读课时,教师先精选书中“艺术”“父爱”“礼仪”等主题的篇目,指导学生阅读群文,初步感受傅雷的形象。当学生对傅雷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乘势引导,学生自然有了阅读整本书以深入走进傅雷精神世界的欲望。

可以拓展思维。七年级上册的《狼》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和反思,是其生命力强的原因之一。教学这篇课文时,除引导学生了解狼的贪婪、凶残外,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道理:对豺狼之类的人不能抱有幻想,只有勇敢机智地与之斗争,才能夺取最终的胜利。当然,也可以借助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等作品,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狼的形象。

寻找“然”点的方法并不仅限于上述四个方面。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突出“一课一得”。所谓“一”,即教学内容集中,不冗杂,主题明确。所谓“得”,即确保学生有收获。首先,要保证所教内容确实是学生不会的、需要的;其次,要保证学生实实在在地得到语文方面的收获,即基于语言训练,获得情感体验与精神启迪,突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要找准了它,就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让语文素养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朱莉萍,宜昌市第四中学;刘晓磊,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