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未来如何发展

2019-09-24陈荣李瑶

党员文摘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都市圈都市基础设施

陈荣 李瑶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化进程仍在中国上演。

对这栖居之地,不少人情绪复杂,既渴望在城市中挖掘成功的机遇,又常常抱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乃至认为城市缺乏包容与温度。

如何使人与城市达成“和解”?或者说,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城市更优发展环境的需求,既提升城市化生活品质,又推动城市“核心增量”与“核心能力”实现良性循环,从而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这些区域城镇化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发展内涵与质量上还有差距。

调研发现,要想达到世界领先的城市化水平,我国必须以新技术为支持、新需求为牵引、制度创新为支撑,加快推进“深度城市化”,加速培育大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创新驱动的“核心增量”与“核心能力”,使之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全球角力“新主场”

纵观全球,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大力度推进现代城市建设,其中的核心载体就是城市群、大都市圈建设。

尤其以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首尔都市圈等为代表的世界级都市圈,已成为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站在全球新一轮竞争的高度,世界发达国家加速布局大都市圈的一个核心是建设新基础设施,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电力、能源、交通等硬性基础设施“升级版”,二是云网端、无线设备等柔性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基础设施)。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是起点,那么,大力培育创新生态,培育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主导全球产业链的核心能力、核心要素,则是大都市圈发展的主要路径。

2015年4月,纽约市发布了《一个纽约:强大而公平的城市》规划,提出纽约都市圈要着眼生命科学、VR/AR、网络安全、数字医疗、清洁科技、城市科技等新技术、新业态,并启动诸多专项计划。

2017年,纽约市启动“纽约生命科学”计划,推动大纽约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全球领导者,吸引世界一流人才汇聚,共建应用生命科学全球高地。

英国伦敦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2016年3月,伦敦制定并发布新版《伦敦规划: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伦敦都市圈将大力支持新兴、有活力的创新产业发展,其中生命科学、文化创意、低碳经济、数字技术等领域被视为伦敦都市圈的新一轮产业增长点。

基础设施和创新产业都可以归类为“硬”的设施建设,随着发展进程不断向前,大都市圈第三个发展重点,则是“软”的方面提升。

最直接的变化是由物质空间建设转向社会治理,越来越趋向于瞄准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大都市圈人文关怀和国际吸引力。

日本在《东京2020发展计划》中就设置了大量与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相关,体现“以人为本”“市民优先”理念的战略目标和关键指标。

为此,日本计划投资建设更多绿色、健康、文艺、旅游、养老、体育等产业和设施项目,尝试打造并向世界展示一个“所有人都能安心生活,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东京都市圈。

从全球角度来看,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创新生态打造,抑或是人文生活品质,世界主要大国或地区着力打造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大都市圈,已经成为明显趋势。

这些新特征和新趋势,意味着在现代化的全球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中,单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角逐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设施完善、生态创新、品质优良的大都市圈正在成为全球角力的“新主场”,并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超级城市系统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框架下,我国目前推动都市圈深度发展的内外形势已出现较大变化。

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材料正将城市变成一个不可分割、复杂协同的人类社会新系统,城市结构和形态正在发生巨变。

这是我国追赶欧美世界级大都市圈的全新机遇——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城市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城市改造,而转变成以新技术对城市系统再造和升级的过程。

这个过程以新需求为牵引、新技术为支撑、新制度安排为保障,从内外两个层面推动深度城市化,最终锻造出以“大都市圈”为主体的“超级城市组织”。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着力点。

——加强顶层设计,建设更高水平的“智慧城市群”。

当前,我国超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形成遍地开花的总体格局,相关领域市场潜力正在逐步释放,但顶层设计缺乏、体制机制不畅、地方建设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等问题不容忽视。

因此,建设“智慧城市群”,需要制订适合都市圈的智慧城市整体发展规划,明确都市圈不同区域职能分工。建议以区域一体化或都市圈为单元,设立跨行政区域的“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委员会”。

在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基础上,技术层面需要以数据连接、收集和理解为核心,搭建“都市圈智慧城市平台”。结合我国实际,可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几大都市圈率先开展数据开放共享和隐私保护立法,构成“都市圈智慧城市平台”的基础工程。

——重视生态系统,再造更高水平的“绿色城市”。

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我国启动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城市生态系统投资建设,但也出现了围绕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一哄而上、不计成本收益的盲目建设现象。

为此,超级城市系统的建设,需要系统梳理过往经验教训,扎实做好都市圈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分层分类抓好绿色都市圈顶层设计。

除了顶层设计,在绿色城市建设中,还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把握住,即打造“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突出文化软实力,建设更高品质的“人文城市”。

城市的文脉是一个城市的基因,城市更新也要避免一刀切“拆旧建新”。将建筑功能与文化文物等城市文脉保护相结合,已成为城市更新的要义。

這就需要摒弃一律建大剧院、大博物馆、大文化馆建设模式,以本地需求为牵引,做好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高质量发展新“池子”

从内部看,深度城市化是重塑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关键,一方面能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带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能显著增加就业机会,稳步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量级的增加。

从外部看,全球化竞争加剧形成的倒逼态势,要求我国进一步提升投资与生产效率,推进经济的效率革命与质量提升。

如此形势下,能否形成四五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都市圈,能否形成十多个世界级城市群,是决定我国下一步城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摘自七一客户端/《财经国家周刊》)

猜你喜欢

大都市圈都市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布局战略体系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威尼斯:水上都市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都市通勤
大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整合机制构建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