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吗
2019-09-24倪月菊
倪月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了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融合、紧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等因素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放缓迹象。英国《经济学人》一篇文章称“全球化已失去势头”,进入“慢全球化”。那么,经济全球化是否已驶入了慢车道,“慢全球化”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经济全球化的“慢迹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如同一个分水岭,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放缓。
从国际贸易来看,贸易的快速发展曾是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重要表现之一。1998年到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9%和10.8%。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增速明显减缓。2008年到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下降到3.2%和4.1%。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放缓,使世界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导致保护主义抬头。
从跨境资本流动来看,金融“逆全球化”回温,全球金融活跃度明显降低。跨境资本流动从2007年的12.4万亿美元,缩水至2017年的5.9万亿美元。2018年的跨国资本流动规模与金融危机前相比,缩水近三分之二。
从国际分工来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回撤渐增。“三链”是经济全球化中各国扮演不同国际分工角色的自然选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相继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不同要素密集水平的产业链进行优化和重构,重构制造业产业链国际分工格局。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实施的系列贸易和财政政策,尤其是对中国部分产品加征关税,提高在华外资企业生产成本等做法,吸引海外资本回流,部分美国企业被迫回迁。
从数据流动来看,数据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曾以跨境贸易和金融活动为主要衡量标准。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流动已成为全球化的新特征。部分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数据流动的管控力度,比如禁止数据的传输范围超出国境,或者至少要在本土保留副本之后才能跨境传输数据。
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
尽管经济全球化出现了诸多“慢迹象”,但这只是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出现的暂时现象。
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确出现一些原本未预料到、甚至与预期相背离的问题,引发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再思考。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其中被认为最主要的三大伴生问题是:影响就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和金融风险不断上升。尤其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致使极端民粹主义上升。曾经高举经济全球化旗帜的美国,现在俨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批评者”。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上升阶段和两次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而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重回快速发展的轨道。比如1929年的全球性“大萧条”后,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了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使得经济全球化严重衰退。然而,二战之后,经济全球化重回发展轨道,且不断深化,超出历史上任何时期,甚至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大发展时期。
所谓“慢全球化”,只是在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虽然它促使很多国家更加审慎地对待经济全球化,但也推动各国努力寻求更有效的措施,对以往做法采取“微调”,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旦各国在全球治理框架下达成新的共识,经济全球化依然会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
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慢全球化”的根源,是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加速融合与发展的同时,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经济格局失衡,全球财富分配不均现象日益显现。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调整期,要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使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积极作为,努力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这是适应当今国内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看,坚持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不動摇,是对40多年来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新时期,中国要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也要向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迈进一大步。
从国际看,中国在努力管控地缘政治风险的同时,要肩负起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国责任。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处于全球化战略调整期,为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会,积极作为,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在调整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摘自七一客户端/《半月谈内部版》图: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