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

2019-09-24吴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4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艺术特色发展历程

吴雪

摘 要:山西寿阳竹马戏是流传于罕山一带的一种融高跷、竹马、武打、戏剧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成熟。文章结合之前对山西寿阳竹马戏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有关寿阳竹马戏的文献记录以及一些报道,发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推动其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寿阳竹马戏;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保护与传承

1 山西寿阳竹马戏的发展历程

“竹马”一词最早在《后汉书·郭伋传》中就有记载:“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道次相迎。”其最初只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游戏。之后,又出现在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中:“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此时竹马已经演变为一种剧。再后来,人们以此祈雨穰灾、祭祀神灵,于是逐渐改编为各种竹马舞、竹马戏,但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兴起。最初它是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主要用于驱邪避疫、祭天祀神、祈雨送水。《寿阳县志》对其就有记载:“清代中叶,寿阳庙会盛行,春祈、秋报、迎神、祈雨,接连不断。”其表演内容最初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又增加了《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桃园结义》《唐朝八大将》《杨家将》等多个剧目。清代以后,受到戏剧的影响,丢掉了面具,表演逐渐朝着人物戏剧化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寿阳竹马戏不愠不火地发展着。“文革”期间,寿阳的古戏台、剧本、道具等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这给竹马戏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阻力。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都重获新生,寿阳竹马戏也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对其抢救保护、发掘整理,竹马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承,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又完整的民间戏剧文艺表演艺术。

2 山西寿阳竹马戏的艺术特色

2.1 寿阳竹马戏道具特色

制作竹马时,一般以竹皮或竹篾为骨架扎成马头、马臀形状,外面用纸裱糊。接着对其进行彩绘,再用红或黄布包饰,配以马具、铃铛环穗分挎前后。竹马制成后,就是拴扮环节,此环节非常重要,在用料、色彩以及全身搭配上要做到精巧细致,最终达到坚固耐用和美观大方的艺术效果。

2.2 寿阳竹马戏表演形式

竹马戏演出需进行道具化妆和涂面化妆,演员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戏剧角色。其祭祀仪式为请神、供神、预演、上山、祭祀、正唱、祈雨、还愿、交水等。竹马戏表演需60人组成大竹马主要表演,40名小竹马跑场,40名旗队和11名锣鼓手两边助阵,以及5面大鼓和锣、镲、铙、钹各20个。一切准备就绪后,演员们通过走小场、绕八字、大转场、蛇蜕皮、打斗、唱念戏文等程序的表演,灵活自如地变换着走单阵、走双阵、六花插阵、蛇蜕皮阵、一字长蛇阵、珍珠倒卷帘阵、九宫八卦阵、谢主报捷阵等各种阵法,整个表演场面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紧张激烈。

3 山西寿阳竹马戏的保护与传承

3.1 寿阳竹马戏保护与传承现状

3.1.1 寿阳竹马戏的抢救保护

1984年5~6月,山西省寿阳县文化馆白长生、武建平三次深入南庄乡郭家沟村了解寿阳民间舞蹈竹马戏的情况,通过对竹马戏老艺人郭大顺、郭步霄、高俊民等的深入采访,基本摸清竹马戏的艺术形态和演出程式。1985年10月,文化馆油印小报《农村文化站》刊登发表了白长生和武建平撰写的文化调查《寿阳民间艺术之花——寿阳民间舞蹈大竹马的调查》。1986年,罕山村党支部书记高俊民自费出资10万多元,购置全部竹馬戏服装、乐器,郭步霄与木匠自制竹马、高跷等道具,排练剧目《杨家将》,恢复了寿阳竹马戏的排演。同年,由80名演出人员组成的竹马戏团队参加全县元宵节街头文艺表演,这次演出使传统的寿阳大竹马重新出台。1988年,罕山大竹马参加寿阳县街头文艺汇演并获奖。1989年6月,晋中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发表了由白天撰写的《寿阳民间舞蹈之花——寿阳大竹马》,之后又在山西省群众艺术馆《研究与辅导》中发表。1995年2月,在高俊民的带队下,由120余人参与的罕山大竹马参加晋中地区广场文艺汇演大游行,晋中电视台负责录像并报道。2002年,文化馆白长生与省市级专家人员赴郭家沟、罕山村再次对其开展田野调查和抢救性记录。期间,对竹马戏表演的仪式进行寻访并做记录,也对竹马戏组织者高俊民和传承人郭步霄的传承活动拍照并存档,高俊民还提供了两个竹马戏的手抄剧本复印件《唐朝八大将》和《幽州降香》。2005年起,对竹马戏进行加工整理。2007年10月,文化馆报送《寿阳大竹马》申报国家级项目书。2008年8月,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成功申报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1年5月,中央电视台为大型专题片《寿阳》进行资料摄录。2010—2018年的每年农历七月十三,由郭永虎领队及二三十人组成的罕山大竹马参加了寿阳县文化馆与平头镇韩沟村联合举办的爱社傩舞艺术节。

3.1.2 寿阳竹马戏传承现状

①本族隔代家传。由于寿阳竹马戏的发源地郭家沟地处偏僻,外人迁徙和杂居的可能性很小,长久以往,基本形成了在本族内传承的形式,世族相传。

②村落内传与互传。因村与村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近,随着长久的居住生活,各村落之间就拥有了共同的习惯与信仰,如祭天祀神、祈求丰年、驱邪避疫。

③非单独师传。由于寿阳竹马戏表演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且涉及耍高跷、舞竹马、唱戏词等多个领域,需要师傅对徒弟言传身教,这样,师徒传承就会呈现出“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形式。

④男女同传。寿阳竹马戏的传承一直都是不分男女的,其传承从始至终都是不受性别限制的。

3.2 寿阳竹马戏的保护建议

3.2.1 加强寿阳竹马戏的宣传教育

寿阳竹马戏的传承人与继承人要对寿阳竹马戏的历史、剧本、音乐、道具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才能真正认识了解寿阳竹马戏。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以及各种节庆、旅游节、重要活动进行竹马戏表演和寿阳竹马戏文化的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应支持当地的学校开设寿阳竹马戏兴趣班、欣赏课等。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艺术特色发展历程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