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言语张力的神话教学
2019-09-24周飞
周飞
【摘要】神话是早期人类瑰丽的想象,是民族原初精神的结晶。神话教学,应坚守语文本位,凸显文体特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协调发展,让教学过程充满言语张力,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建构有言语张力的神话教学,主要策略有:变换角度,把握神话的人物形象;指导讲述,再现神话的故事情节;涵泳表达,破译神话的言语密码;链接文本,挖掘神话的语用资源;深度阅读,品茗神话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建构;言语张力;神话教学
何为“神话”?《现代汉语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儿童喜爱幻想,崇拜英雄,他们阅读神话,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神奇的故事情节和超凡的神话人物。神话教学,应将学生阅读的注意力聚焦到语言文字上,通过设计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建构富有言语张力的神话教学。
一、变换角度,把握神话的人物形象
每篇神话故事里至少有一位英雄,補天的女娲,射日的后羿,奔月的嫦娥等都是英雄,他们都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这些英雄是神,有超人的能力,神奇的事迹;他们又是人,有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评价神话人物,是神话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神话人物的特点,从其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中流露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方面细品文字,感受神话人物的形象。笔者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的嫦娥”,并结合关键词句交流依据,体会嫦娥心地善良、机智勇敢等美好品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嫦娥智斗逢蒙的力量与勇气来自哪里?“正义”“责任”等核心语词见证了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学生聊神话,应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责任、使命、信仰等英雄特质上,使学生心中驻留英雄的图腾。
神话中常出现苦难,其目的在于衬托英雄身上乐于奉献、敢于抗争、勇于担当等美德,彰显“神性”的高贵。神话中的苦难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恶劣环境,二是反面角色。比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写悬崖绝壁和烈日暴雨,用恶劣的环境衬托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坚定决心。写普罗米修斯拯救人类,却还要写狠心的宙斯与凶残的鹫鹰,目的是用恶来衬托善,突出正义的伟力。魏星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启发学生围绕“锁”和“啄”想象环境的恶劣、宙斯的凶狠与鹫鹰的残忍,想象普罗米修斯面对折磨时的心理活动。普罗米修斯宁可选择牺牲也绝不选择屈服的英雄壮举,强烈地震撼着儿童的心灵,使他们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痛感与快感。引领学生鉴赏神话人物形象,应强化审美体验的丰富,重视审美能力的涵养。
二、指导讲述,再现神话的故事情节
神话是一种口头文学,故事情节生动传神、好听易记,适合训练讲述,积累语言。因此,神话的课后习题几乎都安排了“讲故事”“复述故事”的要求。讲述神话故事,要在顺应文体特征的基础上,选用文本语言,融入个性表达,以神奇的情节展现神奇的力量和形象。
讲述神话故事,一般要从结构、内容和语言方面对文本内容作取舍。结构方面,多数神话具有这样的表达模式:遇到灾难—英雄出现—降服灾难。比如讲《普罗米修斯盗火》,就要讲清人类无火的困苦,普罗米修斯挺身而出,以及他盗火的经过与结果。内容方面,神话中的神有神奇的本领,不少神还拥有神奇的器具。比如讲《哪吒闹海》,哪吒的神器和本领是必不可少的:一摆混天绫,搅得水晶宫摇晃起来;一扔乾坤圈,打死了夜叉;一抖混天绫,三太子现出原形。语言方面,极富个性的语言讲述时应予以保留。请看《开天辟地》中的句子:“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两个句子运用了对仗的写法,句式工整,画面感强,不应舍弃。
为了便于口耳相传,神话不怎么讲究辞藻的修饰。要想把神话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不妨通过“扩展法”和“补白法”给故事加点“料”。首先,故事中简约的文字,可以借助想象来扩展,化浓缩为具体,化抽象为具象,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薛法根老师执教《哪吒闹海》时,出示:“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指导学生想象夜叉怒斥哪吒和哪吒嘲笑夜叉时的语言,把一句话变成一段话。其次,神话的情节发展存在跳跃性,产生的留白让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张力,令人浮想联翩。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看着大地,看着人类,他会看到哪些景象?”这样的想象,表现的是人类有火之后的快乐与幸福,与上文写人类无火的艰难和困苦形成呼应,突出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意义。
三、涵泳表达,破译神话的言语密码
神话故事,因富有神奇的想象而充满魅力。归根结底,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其落脚点在语言的诗性与灵性。阅读神话,在关注想象神奇的同时,还要关注想象的巧妙。神话的有些表达,倘若泛泛而读,极易从语言文字的表面一滑而过,忽略掉文字背后的言语魅力。
神话中的想象虽然天马行空,但很多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具有相似性。在《开天辟地》中,古人把混沌一团的宇宙比作大鸡蛋。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还可以把宇宙比作什么,然后将学生的想象和古人的想象放在一起比较,进而发现古人想象之巧妙——宇宙像大鸡蛋一样能孕育出生命。再如写盘古的身躯化生万物的部分,可以打乱写盘古身体部位的文字,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打乱顺序。学生很快便能发现表达密码:每一个身体部位都和变成的事物一一对应,存在相似之处,因此不能打乱。接着,顺势让学生模仿文本的语言范式,想象盘古的其他身体部位还可能会变成什么事物,让盘古形象更加饱满,让神话情节更显神奇。
神话中的很多想象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用超验的故事表达着先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与朴素认知。请看《嫦娥奔月》的最后一节:“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把嫦娥奔月的时间想象在八月十五,恰好解释了中秋节的来历;把人们摆食品敬月亮的行为,解释为是对嫦娥的感恩与思念。再如《女娲补天》一文,想象女娲用五彩石补天,解释了天边的云霞为什么是五彩的,非常巧妙。解开了言语密码,学生心中的快乐可想而知,日后他们再读其他神话故事便多了一个视角。
四、链接文本,挖掘神话的语用资源
语文教学,论其本质是语用教学,终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用力。神话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应重视开发潜藏在文本中的语用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言语实践平台。学生在言语感悟、积累的过程中内化语言,在具体、仿真的语境中运用语言。
有些神话故事可以用作“例文”,在言语形式方面给予学生启迪,学以致用。用作范例的言语元素,可以是小到词句选择,也可以大到立意构思。魏星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时,以“火种”建构全课。在魏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认识到“火种”不仅指火苗,还指爱、平等、希望等内容。接着,魏老师出示三个故事梗概:“一个万能机器人想控制世界,某星球的家园树遭受攻击。”“雾霾怪兽又要发作了。”“你被吞入了鲸鱼肚。”然后组织讨论:“在这三个故事中,谁是宙斯?谁是普罗米修斯?火种是什么?”最后布置学生根据梗概创编故事。魏老师有较强的语用意识,能从文本中提取出言语表达公式,帮助学生既有能力又有兴趣参与言语创造。
有些神话故事可以作为“用件”,教师立足文本开发故事新的生长点,建构言语情境,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内容进行言语实践。薛法根老师教学《哪吒闹海》时,受到原著内容的启发设置了两个表达情境:“假如你是龙王,找到了哪吒的父亲李靖,你会怎样告状?”“如果你是哪吒,到了父亲面前,你会怎么解释?”学生反复运用“哪吒闹海”这一语言材料,分别以龙王和哪吒的身份向李靖转述事情经过。再通过对转述差异的比较,体会到故事内容会因目的的不同而变化,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就可能说不同的话,从而引发学生对“真相”话题的深刻思考。薛老师智慧地开发语用资源,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奠定了语文经验基础,把教学从技巧、能力的层面提升到了“人”的层面。
五、深度阅读,品茗神话的文化意蕴
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精神性格。阅读神话,不仅要感悟其语言特色,还应从中汲取民族情怀和文化养分。洞见早期人类的瑰丽想象,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基因,是神话教学的哲学意义。
神话的言语系统大致可以划分为语句、语义和文化隐义三个层面,文化隐义层面是对神话整体或局部内容由来的阐释。阅读神话,一旦抵达文化隐义层面,将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嫦娥奔月》中,嫦娥吞下仙药,飞向了月亮,为什么不是飞向其他地方?这是很多学生会产生的一个疑问。在《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是一个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并非一直圆满,诚如嫦娥和后羿的离别;月亮美丽动人,正像嫦娥善良美好的心灵;月亮能勾起人的思念,寄寓着后羿与嫦娥的相思之苦……伴随着理解的深入,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拔节。
神话的主题大多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的本源性问题,属于文化范畴的母题,比如《沉香救母》反映人伦孝道,《普罗米修斯盗火》表达责任担当……世界各国的神话有着许多相同的内容,但是相同的内容里又闪现着不同的民族秉性。我们可以围绕某一個阅读母题,精心挑选几篇神话组织对比阅读,感受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文化。比如教学《开天辟地》时,可以围绕创世母题引入印度、日本、冰岛、罗马的创世神话,在群文阅读中感受多样的文化意蕴。
建构有言语张力的神话教学,倡导从浅阅读走向深思考,由重内容走向重言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艺术鉴赏力和运用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王树华. 神话故事教学应聚焦关键要素[J]. 教学与管理,2017(8):28-29.
[2]杨永彬.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神话教学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7(1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