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2019-09-24任双梅
任双梅
【摘要】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和讨论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探索
我們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时大概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苦学,有的学生整天埋头在不停地读啊、背啊、写啊,整天忙得没有玩的时间,结果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第二种是厌学,每个班总有几个学生把学习看作比登天还难,一看到书就很讨厌,有种排斥心理,因而成为班上的问题学生;第三种是会学,这些学生好像天生就是学习的料子,学得轻松,成绩又很优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苦学”“厌学”的学生转变为“会学”的学生,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在课堂上讲得少的现象。这种教学现象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中来,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快乐。
1.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氛围,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适当创设各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愉悦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兵马俑的视频,孩子们看到这些视频后感到很震惊,他们惊讶于兵马俑规模的宏大、类型的众多,以及每个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我观察到有的学生瞪着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生怕漏过一个环节,有的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从他们的表现中,我看到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时我说:“你们想不想去了解秦兵马俑?”同学们表示非常乐意学习《秦兵马俑》一文。在教学第二段时,为了加深对“规模宏大”的理解,我充分利用了录像视频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对书中列举的具体数据有了很深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看视频,引导学生从“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去想象,体会真像秦始皇当年率领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强大阵势。又如教学《学会合作》一课,在理解第二个事例时,我找了一个小瓶口的瓶子代表房子,七个穿线的彩球代表屋里的人。课堂上,我先假设瓶里发生了火灾,让七位学生分别用手拉着绳子,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哨声一响学生都争先恐后向外拉球,没有秩序,几个球卡在了瓶口,在规定的时间内他们没有拉出所有的球。这时,我让学生分析没有成功的原因,学生通过实验并联系课文内容很快就知道了,合作必须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时再让学生做第二次,学生很快就在规定的时间内拉出了所有的小球。实验演示,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妙趣横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了教材内容。
2.巧设问题,设疑生趣
在教一篇新课时,有时我们可以进行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有了问题,他们就想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负荆请罪》一文时,先让学生审题,题目“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谁向谁负荆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下一步的了解课文的内容之中。又如在教《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时,教师在教学中说:“鲁滨孙乘船离家后,途中遭遇海难,孤身一人流落到了荒岛,岛上环境恶劣,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都认为人是不可能生存的,但鲁滨孙却在岛上生活了28年,他怎么能做到的呢?你的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些问题,扣着学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于是,学生为了揭开这些悬念,就认真读课文了。
3.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儿童由于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对故事有很大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通过故事的导入,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教《三打白骨精》之前,教师先启发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看过,有的说在电视机上看过。教师再接说:“《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故事你们知道吗?”学生如果说知道,就请学生说说,教师来揭题。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深入到学习课文中去。
二、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之以恒地锻炼出来的。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如果在学一篇课文之前,学生没有做充分的预习,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就会很吃力,有的甚至会听得一头雾水。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及勤于阅读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自己提出疑问的习惯;查找资料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我在教每篇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读通课文,主要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对字词的解决,主要依靠学生自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动手查阅字词典,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扫清学习课文的拦路虎,培养学生动手自学的能力。然后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阅读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预习做好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课堂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预习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如《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预习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查找郑成功收復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对郑成功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课文储备了知识。在读懂课文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完成学案自主导学中的题目。当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这部分练习时,他们就能感受到预习的成功感,从而调动自身的预习积极性。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产生的疑问,应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等到上课时反馈给老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探究学习有可能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这时,教师就应该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并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增强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课文中的表意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主动探究的过程。如教《螳螂捕蝉》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课文中的意思,我先营造一个氛围,让一位学生扮演少年,另一位学生扮演大王,其他学生扮演当时的大臣,仿照朝廷上朝的模式,让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理由。当时,学生们都被这种上课的模式吸引,热情度很高,纷纷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因而问题就越辨越明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以读悟情、情景交融的气氛中提升了探究能力。
2.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探究问题
讨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发展思维的媒介,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交换独立思考所得的知识,取长补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并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负荆请罪》一文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处处避让廉颇?”接着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经过讨论,有的学生回答说:“是因为蔺相如以和为贵,不想与廉颇闹矛盾。”也有的说:“这是因为蔺将军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恩怨。”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还给学生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林发,陈秀凤,编著.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