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本土资源之泉拓课程开发之路
2019-09-24王红梅
王红梅
【摘要】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推进,长江生态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维护长江生态环境,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一所濒临长江的小学,我们有责任激发学生保护长江生态,培养学生树立长江生态文明的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就能充实原有的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知识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学到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知识。
【关键词】生态文明;主题课程;校本化开发
小学阶段生态文明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更真实地看到生态环境,在真切的体验中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学到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联的知识。所以,小学长江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自我,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又体现出了年级之间的连接性和发展性。笔者针对小学长江生态文明主题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实施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生态文明校园的基础。我校要通过长江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了解到长江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升学生践行保护生态文明的能力。总之,要用课程校本化来强化我校生态文明主题课程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渗透。
二、课程背景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任何的学习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此年龄契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会很有成效,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文明课程的兴趣,也直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基础。实施课程中,主要有两项重点学习内容:一是对长江生态文明基本概念的知识理解学习;二是如何践行长江生态文明。主要的难点在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态文明的感触不深,教师的引导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实施前,教师前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立场出发设计有效的教育形式。在实施中,还要着重对问题情景进行巧妙的设計,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激发学生提问、思考、探究问题的潜能。
三、学情背景分析
就目前的小学学科课程,我们发现生态文明的课程研究少之又少,学生能接收到的长江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也较少。而且小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实践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因此,教师要耐心引导,细心指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清楚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完善、调整学习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弄清长江生态文明的概念,为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活动打好理论基础。
四、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
笔者以“保护母亲河”为例,谈一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
1.课程背景
我们紧紧围绕镇全面实行河长制的工作部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组织发动全校学生开展“小河长”体验活动,通过“小河长”巡河护河行动、治水攻坚宣传活动,当好治水护水的战斗员、宣传员和监督员,引导全校学生积极投身美丽家乡的建设。
2.课程主题
人人争做小河长,亲水护绿伴河香。
3.课程目标
我们协同社会各界,通过组建“小河长”队伍,开展“大手牵小手”体验活动,开展学水、巡河的实践活动,在全校学生的心中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让家乡的每一条河变得越发清澈和美丽,也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水环境改善的幸福感,引导全校师生积极投身美丽幸福新常州建设。
4.课程实施内容
(1)组建“小河长”社会实践服务队。由少先队牵头组建“小河长”社会实践服务队,建立圩塘“小河长”工作QQ群。我们把周边河道水体进行集中管理分配给学生,相邻地区建立联盟,学生分年龄段、分片区认领河道水体,按照“一河一策”精准治水的原则,长期系列性地开展包干河段的水质检测、河道整治、洁水清源等实践研究活动,最终使“小河长”包干河段实现岸上有绿化、水中没有漂浮物、水边没有垃圾的目标。
(2)充分了解和学习河长知识。我校在实施过程中,聘请了镇级河长、专家等作导师,和我校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组成导师团成员,通过形式丰富的“亲水进校园,护水共清绿”的主题活动,把亲近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气带进校园,“小河长”也学到了水文化、河长制、治水等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购买或自编《河长制工作手册》,通过“知河篇”“治河篇”“巡河篇”“制度篇”四个系列主题的学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3)开展“小河长”巡河护河行动。一是学校小河长和镇级河长组团,定期开展巡河护河活动,并做好全面记录。二是小河长充分利用课外、双休日或是出门游玩等时间与家长、伙伴组团开展“随手拍、随手捡、随手护”等微行动,并将活动过程上传QQ群。
(4)传播“小河长”绿色生态理念。开展“争当小河长 助力河长制”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学习环保知识,培育环保意识。通过“小手拉大手”方式,发动广大少年儿童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参加亲子志愿者服务、护水治水公益宣传等活动,打造人人都能关注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
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普教育、绿色众筹、公益健走等活动,传播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绿色生态宣传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宣传行动,通过主题宣讲、案例展示、发放宣传图书资料等形式,动员更多的青少年及社会公众加入治水攻坚行动。
5.课程评价
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新动态,将评价贯穿到每次的活动中,不要孤立于主题活动之外。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价值取向,所以,要求教师评价的方式、内容不能单一,要多采用表现性评价,要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全面真实地再现学生发展的特点,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自评,又倡导同学评、老师评和家长评,最终促进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积极的学习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目前,我国关于长江生态文明的校本课程开发得很少,所以仍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不断地实践、摸索,以课程精细化、趣味化为原则,寻找到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实地参观体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有更大的热情与欲望参与到课程中去,全方位、全方面去真正了解生态文明,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钱维菊.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
[2]贾艳秋. 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 中国民族教育,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