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理论误区与多元路径

2019-09-24林超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林超

摘要:“三农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理解其概念与所指,厘清发展中的理论误区有助于为实践扫清障碍。对巢状市场、农夫市集等多元路径的探索和尝试能够为应对乡村振兴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理论误区;小农模式;巢状市场;农夫市集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随后,2018年初,国务院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将乡村振兴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了国家对于乡村问题的重视和决心,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

传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传统中国社会也被称为乡土社会。而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乡村衰落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老牌农业国家也不得不面临乡村衰落的问题,因此,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

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国家为加速工业化进程,一方面运用行政手段,利用“剪刀差”,强制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户籍制度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进而保证资本密集型工业的持续发展。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奠定了日后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被不平等对待的历史基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举措,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实施城镇化战略等等。虽然显著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从收入和消费来看,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 25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4 617元,两者相差24 63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9。城乡消费支出相差13 988元,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为2.15。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还有26.1%的村生活垃圾未得到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82.6%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只有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另外,从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由此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农业来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6 000多亿斤增长到2018年的13 158亿斤。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解决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粮食安全,彻底摆脱了吃不饱的历史。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即从量向质的转变;从农村来说,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经济得到显著提升。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99.3%的村通公路,99.7%的村通电,99.5%的村通电话,82.8%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8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农村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从农民来说,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2 253元上升到2018年的14 617元。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表现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还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上。因此,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强大的物质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条件。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届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多年来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降至7%,第二产业达到41%,城镇化率为59.58%。因此,有条件实现“以工促农、以城代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现在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二、 乡村振兴的理论误区

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发展生产力都是第一要务,以实现产业兴旺的总体要求。乡村振兴不是指仅仅发展农业,但农业仍然是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根基产业,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厘清乡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理论误区。

1. 过度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振兴乡村农业的第一个理论误区是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过度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对小农的污名化,乡村振兴不是去小农化。回顾历史,我国农业几千年的发展都是以小农模式为主,但是对于小农几乎全是负面否定的评价。小农的局限性不可否认,但是千百年来他们面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一套生存哲学仍然 值得肯定。对农民主体性的忽视以及对小农的彻底否定都会对农民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基层活力不足。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政府主导来推动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应该由政府一手操办,农民也不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的治理逻辑是对一切社会事务大包大揽,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包,由此形成了较为牢固的路径依赖。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的命题,对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标志着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迈进,政府的首要职责转变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就振兴乡村农业而言,党的领导是前提,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基层的社会活力。在以往的乡村建设实践中,乡村的发展进程往往需要服从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整体安排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逐渐丧失了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了不平等的城乡关系、政农关系。久而久之,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逐渐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将农民视为被动客体的刻板印象。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在农村,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是农民。因此,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正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彻底激发基层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盲目推崇农业规模化经营。振兴乡村农业的第二个理论误区是在产业兴旺要求下盲目推崇农业规模化经营,从而导致生态受损、过度产业化等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耕地资源荒废。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现代农业设备应用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偏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十九大報告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统一配置,采用产业聚集、产业联动的组织方式,实现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但是在农村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目标替代的现象,即将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规模视为乡村振兴的目标,而实际上它们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手段。这种误区的直接后果是忽视农村的自然环境条件,盲目推崇农业规模化经营,片面追求产业规模指标的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其结果往往以悲剧收场。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农村形态多种多样,有许多适合规模化种植的平原地区,也有大量的山地、丘陵和荒漠,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把握好与“生态宜居”的关系。通过政府、社会、农民三方的共同努力,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美好弘景。

3. 简单复制他人成功经验。振兴乡村农业的第三个理论误区是后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简单复制移植他人成功经验,从而导致水土不服的失败结果。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则需要政策支撑、资金保障和技术投入等一系列配套资源要素的持续供给。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非常多依靠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广西来宾在甘蔗上大做文章,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甘蔗可用于加工成红糖、白糖;甘蔗渣可用于造纸;甘蔗叶可用于生物质发电;甘蔗梢可用于饲养牲畜。在甘蔗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其他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契机,实现了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双重增长。河南淅川则通过“短、中、长”三线战略构建农旅田园综合体来实现生态富民。短线通过种植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确保当期脱贫;中线发展果树等生态林套种;长线以丹江湖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三线战略,淅川将生态产业融入脱贫攻坚工作,不仅解决了脱贫发展问题,还实现了生态效益。我国类似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很多后发地区积极主动地取经学习,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误区,即不考虑自身条件简单复制移植他人成功模式。看别人种蘑菇挣钱了,就去种蘑菇;看别人发展旅游业成功了,就去搞旅游。这种不经过调研、评估就盲目跟风的方式往往以失败告终,地方不仅得不到发展,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

三、 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我国农村占国土面积的94%以上,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为56 40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40.4%。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小农农业仍然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存在形式。对于有能力、有条件发展农业产业的农村地区,应该大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形态多种多样,仍有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进行规模化经营。对于这些地区,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不再适用,应该寻找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再到前几年的“地沟油”“瘦肉精”,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悬在普通民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种深深的恐慌中,不知道剑何时会落下。在这种背景下,吃饱已经不是消费者的最终追求,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让消费者更倾向于考虑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因此,人们的消费观不再局限于商品的购买行为上,而是向着如何生产、如何加工、如何运输等更为深层的意蕴上延伸。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迅速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但是现在市场上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价格普遍较高,普通消费者难以承担。在普通消费者难以购买安全食品的同时,许多生产者却在为商品的销路发愁。这种存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双重困境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思考应对措施。在这种情形下,巢状市场、农夫市集等新型模式应运而生。基于小农模式的特点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需求,它们的出现既为小农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也满足了部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巢状市场(Nested Market)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与荷兰学者扬·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巴西学者塞尔吉奥·施奈德(Sergio Schneider)共同提出的概念。叶敬忠团队通过在河北省太行山区的长期扶贫实践,发掘和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主流市场之外的领域——巢状市场。它具体是指,在农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之间形成的直接对接的、实名的、有固定边界的、充分认同的、高度信任的、新型的、特殊的“另一种市场”。这里的农村生产者是指依靠有限空间、有限劳动力从事较为传统生产的规模有限的小农。“巢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该市场在特定人群之间形成有限且闭合的互动圈,恰如在主流市场中筑起一个个“鸟巢”;另一方面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基于信任形成的社会网络,恰如“鸟巢”里的各个节点,构成一个相对明确的边界。与主流市场相比,巢状市场具有以下特征:①产品质量与价格高度挂钩,比主流市场更为明显;②作为生产者的农民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份额;③利润由农民主导并被用于扩大再生产;④生产者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资源,独立性较高;⑤交易过程由农民和消费者共同主导,中间环节少等等。巢状市场的出现既满足了农村生产者的生计收入需要,也满足了城市消费者的健康食物需求。它是对主流市场现有问题的回应与补充,也是对主流市场的批判和抗争。

农夫市集(Country Fair)是参与式保障体系(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的一种形式,它与巢状市场类似,都是基于信任、社会网络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让消费者直接参与到计划、生产、定价、分配、运输、推广等工作之中。目前,北京、成都、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农夫市集,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安全、健康的食品。在这其中,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走在了队伍的前列。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发起,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实践公平贸易。自2010年9月以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已经举办了500多届,赶集人数从最初的一百多人到四千多人,吸引了众多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活品质的中外人士参加。城市消费者大多远离土地,不了解农业,习惯从超市购物却不知这些食品从何而来,生产过程如何。通过市集消费者能够与有机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健康、安全、环保、美味的食品是如何生产与制作的。消费者也可以和农户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通过拜访农户亲自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环境。在信任缺失的大环境下,通过农夫市集这个平台可以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重新建立信任。在两者的互动中,生产者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回报,消费者也能用合适的价格买到健康、放心的食品。

当然,无论是巢状市场还是农夫市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为小农户对接市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弥补了产业振兴或规模化经营所触及不到的空白区域。这种关于多元路径的探索和尝试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全面的视野和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 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全局性和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仅是指农业的全面升级,也是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乡村的振兴不仅涉及到经济,还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必须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厘清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理论误区,才能为实践扫清障碍。与此同时,面对我国丰富多样的农村形态,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振兴不应拘泥于产业振兴的单一形式。通过创新市场模式,发展巢状市场、农夫市集等新型组织形式,探索多元路径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多元路径的尝试既能弥补产业振兴所不能触及的空白,也能满足主流市场之外的消费者诉求,可以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文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范七个误区[N].经济日报,2018-06-21(015).

[2] 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综述[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1):17-22.

[3]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4] 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5] 叶敬忠,贺聪志.基于小农户生产的扶贫实践与理论探索——以“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试验”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9,(2):137-15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