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精准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2019-09-24李淑芳何敏华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李淑芳 何敏华

摘要:精准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然而,我国农业的小规模种植特点制约了精准农业的应用,中国农民对精准农业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前期的大量投资也制约了精准农业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为推动精准农业发展,中国应破除土地流转制约因素,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提供多元化的沟通合作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支农资金由扶贫领域逐步转移到精准农业领域,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精准农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发展资金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Precision Farming,PF)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发展起来。它是一种用于管理农作物和土地的空间和时间,以增加利润、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的系统性方案。它涉及GPS技术、信息技术、农业管理、虚拟现实技术、经济知识、传感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准农业在最初仅限于土地耕种领域,如今已经拓展到了车辆导航、产品质量、环保等领域。从全球研究情况来看,中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较为充分。在全球范围内涉及精准农业的出版物中,中国的《农业工程学报》和《农业机械学报》精准农业文献排名前列。然而,限于中国现有国情,我国学术界虽然在精准农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商业化应用方面,中国还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二、 精准农业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九大報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精准农业就可以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当前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条件下,人民对质量的重视。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题。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寻求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之路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高质量和环境友好发展。由于精准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精准农业将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精准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精准农业田间信息采集系统的目标是获得亚米级尺度的土壤形状、作物生长参数等情况调整农田水肥、播种、植保、耕作等,这不仅可以节约人工成本,而且可以为农产品的生长提供最合适的投入量,从而会减少农肥投入量的浪费;另外一方面,田间信息采集技术,如遥感技术等还可以通过图像推断土壤有机物含量和土壤持水量等,为农产品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而使得产量增加,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仅如此,精准农业还可以通过先进技术控制产品品质,根据农产品质量和特征,与销售系统联合,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偏好实现产品产地输出,设计更合理的销售方案,如将不同品质的产品作不同的标价处理、将不同口味的产品销往不同的地区、与某些产品搭配销售等方式,在增加产品销量、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给消费者提供更满意的消费体验。不少实证研究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精准农业确实可以增加收益。

2. 精准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农田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将农田信息获取技术取得的农田信息综合起来,将土壤、作物、气象、土地历史及水分运动、溶质运移、农药渗漏、作物生长、土壤侵蚀等各种模拟模型与专家知识和推理有机整合,产生支持定位实施的“农作处方”。由于精准农业可以实现水、肥料、杀虫剂的精准投入,因此可以在保证作物良好生长的前提下,实现农田自动化耕作,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 中国推广精准农业的制约因素

对德国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精准农业的应用与作物种植面积成正比,且种植年限低于5年或者高于16年的农民更易于接受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且这两个群体的农业经济收入明显超过了采用精准农业技术所投入的成本,这说明年轻的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农民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农民更愿意采用精准农业技术。而对匈牙利的一项数据分析也显示,让匈牙利农民应用精准农业科技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土地面积要在300公顷以上,二是需要年轻的农民。这些研究说明,精准农业的应用主要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与土地面积有关,即规模化经营更能接受精准农业;二是与农民自身有关,即更具有创新精神的、经验丰富的农民更乐于接受精准农业。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精准农业研究领域最活跃的研究主体,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开展精准农业应用研究。然而与美国对精准农业的大规模应用不同,中国的精准农业研究仍然较为落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程度仍然不高,大部分先进的精准农业设备几乎全部从国外引进。这主要是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 小规模种植制约了精准农业的应用。从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来看,精准农业在中国温室和养殖等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受制于中国农田类型的多样化和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种植特点的制约,精准农业在大田应用等方面发展仍然较慢。一方面,中国农田类型多样化特征明显。2015年中国优等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另一方面,中国农田零碎耕作现象较为普遍。虽然精准农业的目标是将精准度锁定在亚米级别,但是目前的精准程度还远未达到。在精准农业技术水平的限制下,中国多样化的土地类型和零碎化的耕作特点导致中国缺少推广精准农业的内生动力。

2. 中国农民对精准农业接受度不高。目前中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除规模化经营的大型农业企业外,大部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民无法掌握应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必要信息,也不具备创新精神。且从中国农村实际调研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年龄偏大,这进一步加剧了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难度。在2000年后出现的大规模“打工潮”使得中西部农村农业人口大量外流,“半耕半工”家计模式普遍存在。鉴于打工收入普遍高于务农收入,农村家庭中的青壮年往往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务农的多为老年人,由此形成了“老人农业”。不少学者认为,老人农业的“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粗放经营严重,规模普遍较小”,且他们普遍认为老人思想保守、知识结构陈旧,指出“老人农业会逐渐衰落”。但是,笔者认为,从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老人农业”在短期内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相对于年轻人,老人确实思想更为保守,因此,对于“精准农业”的接受度相对更低。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在乡土熟人社会视角下,老人农业不仅可以克服劳动力素质和体力不足的弱点,还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时间充裕的额外优势,并且实地调研也证实,“老人农业不仅不排斥机械化,反而特别欢迎在农忙时使用替代体力的农机和农技”,他们并不会自己创新,但是非常会“有样学样”。

3. 前期投入制约了精准农业的推广应用。精准农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其带来的收益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来看,一个技术能否在市场上运用,就需要能给市场参与者提供利益。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精准农业的效益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民的私人收益,即农民因采用精准农业技术而获得的盈利能力的增长;二是可持续性收益,这一收益强调精准农业对私人和社会带来的双重收益,导致农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保持在理想水平;三是对社会的环境效益,即由于精准农业技术导致的对环境破坏的减少。第一类和第二类收益能够激励农民采用精准农业技术,从而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但是这两类收益的成本回收期相对普通农业来说更长,从而会在短期内抑制精准农业的应用。第二类中的社会收益部分及第三类收益都是一种正的外部效应,市场参与者无法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导致对精准农业的接受度低于均衡情况下的精准农业接受度。因此,只有政府或社会将这类社会收益以某种途径补偿给精准农业技术应用者,才会使得精准农业应用水平提高到理想状态。

四、 我国推广精准农业的途径

1. 破除土地流转阻礙因素,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三权分置”提倡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能够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一种适应精准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制度。已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资本化大规模土地流转市场,二是基于熟人社会的土地流转市场。在当前精准度水平不是特别发达的前提下,由于能够促进土地的规模化运作,资本化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方式与当前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更为契合。而基于熟人社会的土地流转市场则往往是基于人情基础的小规模、短时间的土地流转。虽然后者没有前者的收益高,但是农民却出于“保底”心态愿意在熟人社会内流转土地,以便自己在需要耕种时随时获得土地。因此,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受到制约,无法进行大规模耕种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出务工的农民缺乏对未来的稳定性预期。这种情况无疑给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设置了障碍,降低了土地经济效益。

笔者认为,要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更多地向资本化大规模土地流转市场发展,一是需要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解决农民工住房、医疗、最低工资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使得在城市务工的农民能够安心在城市工作,不需要因为对未来的过分担忧而保留土地;二是鼓励在村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等方式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鼓励当地企业雇佣当地农民,吸收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农民、企业与合作社之间的良好合作,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精准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构建精准农业多元化支持平台。当前我国对“三农”问题关注度较高,“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各种惠农政策层出不穷;“三农”问题也是学者们热衷研究的对象,“三农”问题研究机构林立;“三农”问题更是人民群众深度关切的领域,广大农民对其寄予厚望。但是,目前我国的精准农业支持平台尚未建立,导致精准农业推广困难重重,进而阻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因此,我国应着力构建精准农业发展多元化支持平台。

一是构建精准农业咨询平台。目前国内还缺乏一个涵盖农民、农业企业家、学者、政府机构和党组织在内的包容、开放的交流平台,从而导致出现农民的困惑难以得到解答、惠农政策不接地气难以被广泛推广等问题。因此,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为农业提供一个更多元的沟通平台将成为“精准农业”普及的前提。笔者认为,应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各级党委及政府的政策偏好筛选“精准农业”领域关注度最高的议题,由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不同的主题,邀请对主题有研究心得的专家学者、项目投资人、农业企业家和农民代表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深层沟通,解决“精准农业”领域出现的“真问题”,并在实体沟通结束后,建立网络沟通平台或扩大化网络沟通平台,根据议题内容在平台上生成合作项目。

二是完善精准农业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田间信息技术、农田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变量决策技术、田间变量实施技术、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志制度等与精准农业有关的技术平台,使得精准农业具有可推广的技术基础。

三是打造精准农业全产业信息平台。中共中央应该充分运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结合精准农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促进精准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建立囊括田间信息系统、农田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变量决策分析系统、田间变量实施系统、农产品一体化分销系统等具有巨大外部效应的“精准农业”全产业信息平台,为“精准农业”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由于农民对精准农业的认识不足,农村大部分农民都从事着技术含量较低的纯体力劳动。如前文所述,“老人农业”对新技术并不排斥,非常善于“有样学样”。农民群体对“精准农业”的排斥主要源于信息的极度缺乏。因此,要促进“精准农业”在农村广泛应用,首要任务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首先,应该完善当前农村的基础教育,使得农民具有接受新技术的基本素质。其次,需要完善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以多元化沟通合作平台为依托,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高校研究人员、农业技术咨询顾问等纳入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培育一批有志于在农业领域大展手脚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使得这些群体成为精准农业的推广者和普通农民身边的“技术顾问”。最后,需要出台人才支持政策,通过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完善新型农民职业评定等方式提升农民群体的荣誉感,逐步改变社会各界对“三农”的刻板印象,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行业,让农村成为与城市无差异的居住选择,让农民成为有晋升空间的新型职业。通过人才支持政策鼓励普通群众了解“精准农业”,让高科技农业不再仅限于大型产业园,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普通农民心中。

4. 将支农资金由扶贫领域逐步转移到精准农业领域。当前我国农村资源流入的重点是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为了农村工作重点,更多的资源都跟随精准脱贫政策流入农村。2020年,我国将完成脱贫任务,农村工作的重点将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实现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需要保证脱贫人口不返贫。从长远来看,需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精准农业”,并逐步将“精准农业”推广到全国,让“技术红利”福泽广大农村地区。笔者认为,要促进“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除了技术、信息和智力支持外,还需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精准农业领域。一是要深入推进以高新科技和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农村生产发展资金的综合使用,不断加大农村生产发展资金在涉农转移支付中的比重,破除农民“买不起先进设备”“因前期投入而导致的农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等阻碍精准农业推广的因素;二是要完善以创新和绿色为导向的涉农融资政策。由于当前中国农民较为分散,笔者认为,我国可以进一步完善农业合作社融资政策,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民可以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获取资金,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农业合作社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三是要畅通农业投资渠道,鼓励先进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者对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技术、实物、资金投资,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經营发展。

参考文献:

[1] STAFFORD J V.Implementing precision agricu- 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2000,76(3):267-275.

[2] GODWIN R J, RICHARDS T E, WOOD G A, et al.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for precision farming in UK cereal prod- uction[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3,84(4):533-545.

[3] 赵春江,等.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3,(4):7-12.

[4] MARGIT P,LUDWIG T.Adop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by German crop farmers[J].Precision Agriclutre,2017,(18):701-716.

[5] LENCES E, et.Farmers' perception of preci- sion farming technology among Hungarian farmers.Sustainability[J],2014,(6):8452-8465.

[6] 王文龙.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反思及其调整建议[J].经济学家,2017,(1):55-61.

[7] 吴海龙.老人农业运行的要素考察——基于乡土熟人社会的视角[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6):59-63.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
运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推动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构成 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宜昌市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