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稳定视阈下内蒙古大学生“校园贷”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9-09-24韩澍乔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稳定校园贷互联网金融

韩澍乔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校园网络贷款平台为大学生的消费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稳定视角出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校园贷”问题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在校大学生展开调查,指出“校园贷”有需求市场、校园网络贷款机构经营不规范、不良借贷平台“挖坑”逾期后“暴力催款”、校园网络贷款机构间未形成信息共享机制等问题,从而提出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学生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理财习惯和学生应自身抵制,提高个人风险防范意识等对策。

关键词:社会稳定;“校园贷”;内蒙古;互联网金融;大学生

一、“校园贷”基本概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对物质需求水平的不断增长,尤其是新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校园消费网络贷款等借贷平台也风靡一时,为大学生的消费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样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校园贷”全称为校园网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是以P2P网贷为主要业务的平台,也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借入者和借出者均可利用网络平台,从而实现借贷的在线交易方式。

2016年,大学生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成了P2P金融发展中的后起之秀,目前学术界对校园借贷平台的定义与分类并没有较为清晰的界定,本文通过分析归纳将其分为三类:(1)分期购物平台,以个人贷款和分期付款为主要形式的消費方式,如趣分期、分期乐等;(2)P2P贷款平台,以个人小额借贷交易为主,如爱学贷、名校贷等;(3)传统电商平台拓展的新业务,信贷形式上主要是信用卡(分期)和消费贷款,如京东校园白条、支付宝、蚂蚁花呗等。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于2016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8.77%的大学生会通过校园贷款的渠道获得资金,其中小额信贷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另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6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61%的大学生能够接受分期付款消费。“校园贷”原意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或者为其日常消费提供便利,但随着一些不良商家不法借贷行为的出现,屡屡出现“学生因欠巨额债务跳楼”“裸条事件”“暴力催收”等乱象,使得大学生、家长和老师们“谈贷色变”,内蒙古自治区也出现了诸多的大学生不良“校园贷”问题,如2017年3月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某学生从某平台借款1200元后却总是还不完欠款;2017年4月内蒙古赤峰市出现不法分子利用校园贷款平台对889名大学生实施诈骗的案件,其涉案金额达900余万元;2017年7月内蒙古的60余名学生因贪图贷款后的高额返利陷入校园贷案件,涉案金额80余万元。随着校园欺诈、高额利息、裸贷等校园贷问题的不断爆发,社会群体“闻贷色变”,这些问题对我区的社会稳定和校园稳定产生了诸多的不良影响。

二、内蒙古大学生“校园贷”现状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内蒙古大学生“校园贷”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内蒙古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对“校园贷”的认知程度、存在问题和相关看法等进行了评估和探讨。参与此次调查的有效大学生人数有526人,涵盖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为我们了解不同阶段的内蒙古大学生消费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经调查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校园贷”的现状如下:

1.“校园贷”有需求市场

调查问卷中的第6-12题,主要用于了解内蒙古大学生的消费内容、对“校园贷”的认知情况等,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从表格可以看出,目前内蒙古大学校园内的网络贷款平台宣传方式多样化,宣传手段丰富化,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无孔不入。此外,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都更加超前化,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观助长了“校园贷”发展。如今的大学生基本属于“95后”,他们往往存在着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例如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浪费、情绪化消费等行为,这些不合理的消费观念为不良网络贷款平台商家们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而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借贷后主要用于娱乐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40.5%的大学生借贷用于娱乐消费,包括购买高档电子产品、高档化妆品、品牌服饰等,21.7%的大学生用于补贴生活,15.4%的大学生借贷后用于满足自己的奢侈性消费,仅有17.7%的同学是用于创业。

2.校园网络贷款机构经营不规范

调查问卷的第13、14题主要用于了解“校园贷”的规范程度,其结果显示如下:

校园网络贷款机构瞄准的是有强烈消费需求的在校学生,目前,内蒙古很多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贷款平台经营不规范,主要体现在:第一,申请门槛低,手续简单易于操作。诸多平台都以“无须任何手续、当日放款”等噱头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此次调研中,49.8%的被调查者表示借贷手续十分简单,借贷者只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学生证正面照片、借款人父母或任何一位教师的联系方式,并且不需要经过担保人同意、只需要在相应APP上进行简单操作,就可以贷到自己想要的贷款金额。第二,审批程序过简、核实方式形式化。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中63.5%都认为校园借贷平台的贷款审批程序较为简洁,只要借贷人按要求关注其微信公众号,按步骤操作即可借贷成功;部分平台只需填写身份证号码、学生证号码以及贷款人所在的学校、学院和班级信息即可贷款,平台既不会联系学生家长也不会联系其老师或其他担保人核实相关信息,导致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贷款的现象频发,部分不良贷款平台的核实方式过于形式化,从而引起种种纠纷。

3.不良借贷平台“挖坑”逾期后“暴力催款”

在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光鲜旗帜侵入校园后,一些不良借贷平台开始频频“挖坑”。他们利用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心理抗压能力差等特点,在借贷过程中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及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条款,给借贷学生们造成认知错误,但事实却是陷阱频频。调研结果显示,许多网贷平台实际的利息计算方式暗藏玄机,有些校园贷的年息高达20%以上,但却未超过24%,不良借贷平台钻金融监管的空子,诱导学生放心借贷并且无法寻求法律的帮助。因为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的前提下,如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双方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人民法院予以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不良网贷平台正是利用大学生们法律意识淡薄的弱点,将年利率定的极其不合理,但却未违反相应法规,致使借贷学生投诉无门。而大部分不良校园借贷平台的理念是:不怕借款人逾期,甚至期待借款人逾期,因为一旦逾期,就能够按天计息,利滚利使得欠债金额越滚越大,不良校园借贷平台才会更加受益。逾期后借贷平台开始使用各种催款手段,比如:威胁学生、“高额罚息”、“裸照”、恐吓、“暴力催款 ”等迫使借款人走上不归路,最终导致消失甚至自杀的情况,这极大地威胁了借贷人的人身自由和安全,给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及生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定和谐和社会稳定。

4.校园网络贷款机构间未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内蒙古地区的校园网络贷款机构众多,但彼此间尚未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也就是意味着校园网络贷款机构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只有盈利,没有信息共享。在这种缺少统一信息共享机制的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投机取巧”的情况,其一是借款人恶意借款。恶意借款人可以充分利用借贷平台机构间的信息不共享缺陷,重复向多个网络贷款机构借贷,获得超过其信用能力数倍的贷款金额,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并且可能助长借款人随意攀比和不合理消费的观念;其二是网络贷款机构出于市场渗透的需要有意识地纵容借款人在无力偿还借款的情况下,“连环贷”,借款还贷,通过为借款大学生介绍其他不良网贷平台,从而抽取好处费,最终多个不良网络贷款平台合力压榨网贷学生,造成学生贷款金额庞大,无力偿还,影响其学业、成长甚至家庭稳定。

三、内蒙古大学生不良“校园贷”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危害

社会稳定是指社会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大学生“校园贷”的现状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提高了高校风险,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风险可能导致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

1.校园失稳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社会风险的加大

行业内的一些不规范平台,借校园网贷的名头打擦边球,将校园“高利贷”穿上了“校园网贷”的华丽外衣,蒙骗不谙世事的大学生,最终导致借贷学生面临着高额的还款数字,为了还清高额债款,不得不在多家平台贷款,“拆东墙补西墙”,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更有甚者还会留下不好的互联网征信记录;一旦借款学生发生逾期行为,不良借贷平台还会通过公布借贷者私人信息、威胁恐吓等方式催款,這些都会引发校园失稳情况,而校园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间接加大社会风险发生的概率,破坏社会的和谐安定。

2.校园贷易诱发群体性信任危机

当有学生发生不良“校园贷”事件时,学生家长经常将原因归咎于学校,认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存在缺陷,这种情况可能会诱发校园矛盾与冲突,进而发生失稳事件,加大校园的组织性风险,造成学校的公信力下降,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借款大学生因为陷于不良“校园贷”问题,易引发其对社会的信任危机。不良网络贷款平台审核方式的形式化简单化,使得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贷款的现象频发,这易于引发同学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学生的信任危机虽是学生个体对同学、学校、社会的不确定行为产生的焦虑、怀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但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严重干扰学生的正常人际关系,容易引发冲突,提高了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风险系数,从而威胁学校的安全稳定,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3.导致家庭爆发内部矛盾,致使家庭返贫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他们在校期间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他们在借贷平台上贷款时往往需要提供父母的信息作为最后的还款担保,但因为不良网贷平台审核的形式化,所以家长们往往并不知情。当学生个人实在无法还款时,学生家长就会收到网络贷款平台的催款通知,从而成为最终的“还款人”。这种子债父还的现象一方面导致家庭内部爆发矛盾,家庭失和,造成家庭幸福感低下;另一方面会致使家庭陷入贫困,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扩大了负面影响的范围,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消极影响。

四、做好“校园贷”工作的相关对策建议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面对“校园贷”也要进行有区分的精准监管,不能过于简单粗暴,一律取缔。事实上,“校园贷”本身并未带着恶的属性。新时代下,大学生基于拓展学业或者在校创业等情况而产生的资金需求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校园贷”及时、便捷的特点也正好迎合了部分大学生们的需求,只要对校园网络贷款平台进行严格规范的管控,“校园贷”就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合理产物。“校园贷”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同时自控能力低霞,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利用“校园贷”欺骗大学生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对于“校园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既要加强引导,更要对违法犯罪活动实施精准打击,遏制校园贷乱象的蔓延,保障其规范、健康的发展。

1.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

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打击力度。2016年4月,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 各地银监、金融、工商等部门还应该在对“校园贷”的监管上建立起协同的监管机制,同时相关通信部门也应加强网贷平台的监控,应加强对网络借贷业务的整治和监管,加强检查审计力度,把好放贷关。国家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防止大学生在多个借贷平台同时贷款从而累积成大额债务,严格限制学生无指定用途贷款的额度。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严格控制借款的利率,规范借款的业务流程,杜绝仅凭学生证、身份证甚至照片等简单信息就能快速办理贷款业务等问题,防止“变相高利贷”的出现。高校还应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避免借贷平台虚假宣传和误导大学生,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曝光制度,建立学校、学生联动监察机制,当发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后,及时向全体学生发布预警信息,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对不良借贷平台实施打击,建立不良借贷平台的“黑名单”制度。

2.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做好“校园贷”防范工作,高校方面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相关教育引导和管理。高校的职责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应发挥育人的作用。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同时要对校园贷存在的风险开展专项教育,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及自控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金融安全知识相关课程、讲座及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大学生理财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引导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要积极发挥学生“领路人”的作用。平时要通过深入学生宿舍,谈心谈话,真正走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多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异常消费行为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掌握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寓教于乐,提醒在校大学生们注意保护自己,远离不良贷款,帮助学生树立网络借贷的安全意识,提醒学生保护好个人隐私,保管好身份证件,不随意外借。一旦发现学生有借贷逾期问题,应立刻与家长取得联系,协助家长尽早解决问题。

3.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理财习惯

尽管大学生们已经远离了父母,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家长平时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孩子学会理性思考,合理消费,不从众、不攀比,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其次,父母要了解当前“校园贷”的一些陷阱,多与子女沟通,培养孩子合理开支、量入为出的消费方式,如果在不得已贷款时,学会全面思考问题,理性筛选借贷平台,并且要制订详细的还款计划,不给家庭造成过大经济负担。最后,如果得知孩子有贷款或者陷入逾期无法还款困境时,学生家长要理性面对,与孩子进行理性沟通、保持克制,鼓励帮助学生尽快从还贷的阴霾中走出来。

4.学生应自身抵制,提高个人风险防范意识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是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即将步入社会,辨识金融风险和学习基本理财知识,将是其迈向社会后一项较为重要的生存技能。大学生只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消除懵懂的借贷心理,才能理性借贷,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同时,要重视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个人信息信用保护意识,严密保管个人信息及证件,远离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校园贷.互动百科[EB/OL].http://www.baike.com/wiki/校园贷,2017.5.12.

[2]许欣婷,牛晶,赵子媛.高校校园贷应对过程中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J].时代金融,2017(10)

[3]绕武元.社会稳定视角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2.

[4]徐家庆.多维视阈中高校稳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杨玉忠.基于大学生信任危机视野下的校园安全风险探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06)

猜你喜欢

社会稳定校园贷互联网金融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