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19-09-24贾蓓蕾
贾蓓蕾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呈现较好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显著,其重要表现就是高校学生普遍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与积极乐观的心态。但由于客观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主观上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善、价值观尚未塑造完全等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各关键要素的优化组合与研究创新,一方面提升高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 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157-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逐步推进,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作用在面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将立德树人作为全过程的中心环节,着手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四个基本点的拓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得以完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与创新。从另一个层面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自身价值观、完善个人品格、提高职业能力等,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思政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缺乏主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由于某些课堂中师生“零互动”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与积极性,这种情况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其次,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某些辅导员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相关理论还处于比较浅薄、片面的层次上,理论基础不扎实、育人模式不系统、创新机制不完善。再次,实践育人层面相关活动吸引力不足、长效性与实效性不够。实践育人的相关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部分高校中开展的实践活动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意愿,而是一味地追求宣传效应与社会影响力。实践活动还存在缺乏系统规划、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最终导致此类实践活动无法发挥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的长效性与实效性。
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状况试析了问题的原因:第一,课堂吸引力不高。某些思政课教师依然采取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未能设定“有高度”的教学目标、“有深度”的教学内容,且没有营造出“有温度”的教学氛围,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距离疏远。教师无法深层次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更无法接收有效的课堂反馈。长此以往,思政课堂的质量与效果就无法得到保障,学生对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有所下降。第二,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无法积极建立同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联系,没有形成共商合力的双向育人机制。除此之外,高校学生在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内外组织的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都存在与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状况,在当下最热门的高校学生创业创新活动中,也存在脱节现象,并没有较高质量地完成彼此的深度融合。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试析
新时代高校不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要保证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概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深度融合,从而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研究。以“怎么看”与“怎么办”为突破点,创新和完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1.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与实效性
立德树人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亲和力与实效性。第一,设定“有高度”的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量以及较高的授课水平,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三观与社会责任感,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提升实践能力水平,做新时代的新人才。第二,制订“有深度”的教学内容。研究课堂讲授内容,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知识储备量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备课时的首要任务。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真正能有所领悟。第三,创造“有温度”的教学氛围。思政课教师应将“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贯彻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要积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并为学生排忧解难,利用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了解学生的特点、爱好与理想,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形成和谐有效的动态循环效应。
2.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各种微平台在网络空间中的应运而生促使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微信、微博、微视等微平台充斥在学生群体网络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传播之迅速、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几乎无法概括。想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首先必须紧紧跟随时代进步的潮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及时转变与多元化创新。高校应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应用,开拓新兴发展渠道,如通过建立一个官方公众号或微博就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密切沟通。为更好地抓住互联网提供的良好发展契机,在提供充足且先进的网络设备的前提下,搭建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加强校园网上信息平台建设,积极达成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新要求。
3.加强文化育人,提升新时代文化自信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与第一要义,想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准、落实细、落实稳。第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得以蓬勃发展的根基,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并协调好其与时代精神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的关系,也是文化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建设丰富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发掘校园文化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影响力,开展多元化校园文化活动,将每个学生都作为独一无二的客体去了解,提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坚持培养“有爱、有礼、有责”、对社会有担当的有为青年。第四,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及法治教育,在高校选修课中增设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入认识网络,全面辩证地权衡网络之于个人或集体的利与弊,在明确自身网络生活权利的同时,也了解自己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在网络空间中积极引导与适当约束学生的网络语言与行为,提高其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空间安全条例。
4.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培养新时代筑梦者
一方面,积极创新实践育人理念。实践育人理念是实践育人活动的先导性因素,积极创新育人理念,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反作用于实践育人活动,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成为真正的活动主导人。第二,丰富就业指导课内容,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各项因素的实际概况,不断丰富优化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更加多元化,使高校学生能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就业竞争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高雅,鲁宽民.协调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6(1).
[2]鲁宽民,姚鑫宇,易鹏.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