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2019-09-24李敏梅文润居思霁
李敏 梅文润 居思霁
摘要: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大学,需要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一切工作的全过程;需要建立健全“大思政”育人格局,积极探索“微思政”教育模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落实落细。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路径 大思政 微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017-03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新时代高校要落实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保质保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价值引领、行为养成、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着“生命线”作用。加快推动中国特色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借鉴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思政工作经验,要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弱化问题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需要高校坚持与时俱进,激发创新思维,探寻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更好地落实落细。
一、全面建构“大思政”格局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初步构想。各大高校围绕办学宗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秉持“大思政”工作新思路新理念,形成多方思政教育工作合力,逐步建立健全“三全”大思政育人新格局。[3]工作格局基本已经构建,仍需高校决策者和思政工作队伍继续紧跟新时代步伐,运用创新思维推动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1.加强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
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健全大思政工作格局,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是开展高校工作最根本的保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这是由社会主义特色高校的办学方向和性质决定的。改善和加强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坚持推进教育兴国、教育兴党和教育兴民的需要;二是坚持为改革开放再出发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三是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建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学科和培育一流人才的需要。[3]
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来开展思政工作。一是要明确各级党委的监管职责,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思政工作监督,主导教育方向,统筹协调;二是要促成各级部门协同发力的格局,强化“大思政”思路与理念,形成思政工作线上线下、上下一体机制;三是要增强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意识,坚持從严治校、从严治教,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稳中有进、稳中求新[4];最后要抓好高校党支部建设,用制度改革强化组织作风建设,加强政治纪律,督促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学习,使得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保驾护航”,为继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切实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整体水平。
2.提高师生政治素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高校要定期组织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打牢科学理论基础;要千方百计帮助提高师生的政治素养,组织开展业务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定期培训,培养出一大批学马信马、懂马用马的学科队伍,锻造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师资力量,使思政教师成为塑造学生人格、树立科学信仰的“好先生”;抓好用好思政课堂这个主要渠道,引导学生自觉把人生价值、奋斗目标融入时代主旋律和民族复兴大道上,把共同理想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使学科教师成为科学理论、最新思想、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者,使青年学生成为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思政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善于引导学生用好社会实践这一第二课堂,通过引导大学生投身伟大实践,加深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理解与把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与支持,进而更加坚定党的领导和中国道路自信。通过定期开展以学国史党史校史为主题的教育学习,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穿插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5]传承与弘扬大学精神,培育尚善尚美的校风学风和敬业务实的教风作风,营造求是创新的育人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形成思想共识的重要举措,进而有效创新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
3.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思政工作合力
健全“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把大学的各职能部门单位、把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中来,形成人与环境合力、学科队伍的教育合力,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合力,齐抓共管、联合发力,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如果仅仅依托各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和思政课堂,思政教育供给侧力量就难免过于薄弱,形式难免过于单一。
首先,围绕大学校训精神,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校园环境,传承特色校园文化基因,全体师生对此责无旁贷。其次,强化高校思政工作队伍专业素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思政教育中心点,强化各学院党委、党团组织履职尽责,辐射影响、带动推进周边学院思政工作,探寻各学科教育客观规律,调动师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引导学科老师、学生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投入到思政工作中,形成学科队伍的教育合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能人。再次,高校各部门单位必须自觉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把品德修养、行为养成等贯穿学校一切工作之中,以发扬中国精神、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科学信仰信念信心为己任,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3],使教育对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合力推动高校整体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积极探索“微思政”模式
中国跃上了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世界也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新科技催生新产品,“微思政”因新媒体技术在大学师生群体中的普及应用而应运而生。“微思政”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式、新途径,是教育工作者可加以运用的新产物、新工具,是从微观视角开展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微思政”更加注重细节,体现情感关怀,以教育需求侧体验为核心内容,使得思政教育从以供给侧为中心转向以需求侧为中心。“微思政”打破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为师生提供了即时交流、在线互动的可能,创新优化了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微思政”模式遵循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是将思政工作落细落实的有效路径。探索“微思政”运行模式,高校需要在构建“微思政”话语体系、开发“微产品”、守好“微阵地”、营造“微环境”上下工夫。
1.构建“微思政”话语体系
“微思政”要想落地生根,得有自己的特色话语体系做支撑。首先,建构“微语言”。通过利用媒体平台常见的流行网络语言、表情包、动态图等代替枯燥乏味、教条死板的说教,抓住关注点、提升兴趣点,使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其次,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意。以重大节假日、民生关注点为契机,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以传播正能量、追求真善美为主的时文故事,引导学生表达思想、交流心得,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提高认识、坚定立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正确舆论导向的传播者、践行者。最后,追求实际,加强队伍建设。思政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人文精神,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高校要加强专业素养过硬的思政队伍建设,担负起思政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善用“微语言”,引导学生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走向,在应对不当舆论、舆情中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勇于发声。[6]
2.开发思政教育“微产品”
“微产品”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思想导向。第一,丰富拓展思政教育高质量微产品。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导向,在全校师生中定期举办先锋模范人物评选活动,拍摄以宣扬校训精神、办学特色、校史文化为主题的微电影,打造高品位、高品质的文化微产品。第二,提升学校新媒体技术服務全体师生的功能。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推进教育工作与网络媒体的深度融合,为师生提供多元化和全方位服务。第三,开放媒体平台的丰富学习资源。定期开展专题讲解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著作、优秀理论文章。大力推进网络公开课建设、推行网上网下互动式教学,书本知识点与时政信息点、学生兴趣点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主动性。[6]最后,引导师生用好“微产品”。思政工作者要在推进落实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统工作中,利用好已有资源,如动员师生参与“青年大学习”和“学习强国”在线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增进认识、提升自我、走在前沿。
3.拓展思政教育“微阵地”
守好和拓宽思政教育阵地的意义重大。首先,要主动创新促发展,推进高校主流媒体网络建设。要保证网站信息内容具有科学性、引导性,突出大学精神、特色文化与历史的特点,发挥网站的评论分享功能,增强阵地影响力,激发学生兴趣点、参与度。其次,要拓展渠道求实效,强化网络媒体平台建设。要打造高水平有质量的大学微博微信平台等,重重建构校园媒体立体网络,使官方媒体平台为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党政新思想的有效渠道。[7]再次,要稳中求进谋共享,多方合作促融合。要积极推进二级院系网站与高校思政网、微信微博媒体平台等有机融合,形成纵横深入、多方合作、统筹协调的思政网络媒体格局,实现各媒体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而拓宽筑牢思政教育的“微阵地”。
4.优化思政教育“微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微思政”顺利推进的前提与保障。一要强化思政教育环境的监控。学校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加强监管,协同发力,为“微思政”话语体系的构建形成、“微产品”的开发建设、“微阵地”的创新发展,提供优质环境。二要完善思政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和美好大学风尚,推动构建和谐美好的思政教育环境。三是增进师生交流,实现携手共进。学生是站在教育需求侧一方;教师是站在教育供给侧一方。双方矛盾不可避免,有效化解双方的矛盾,教师要主动引导,多与学生交心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纠正错误思想倾向;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深入学生当中,成为校园舆论舆情的信息采集员,担任思政网站管理员,防止不良信息在校园内扩散,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风清气朗的思政教育生态。
“大思政”育人格局和“微思政”教育(下转第16页) (上接第18页)模式不是相互独立、彼此分割的,而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将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发展。注重发挥“大思政”和“微思政”协同作用,一是要运用“互联网+”技术,以网络平台为媒介,搭建更加宽广的学习交流平台,有机融合大思政和微思政工作思路,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运行机制。二是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激发创新思维,积极适应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摒弃传统教条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探索运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融合“大思政”和“微思政”工作思路,实现有机联动,创新思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优化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是适应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教育兴盛的现实需要,必将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作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保障;必将更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更好地凝聚民族力量,提振国家信心,推动书写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新的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于向东.聚焦立德树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J].红旗文稿,2018(6).
[4]龚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价值的审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5]王天平.构建大思政格局凝心聚力立德树人[N].陕西日报,2017-04-20.
[6][10]刘燕平.高校“微思政”如何推进[J].人民论坛,2017(9).
[7]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3).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