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理念下的乡村景观整治设计
2019-09-24翁佳丽闵志坤吴小刚
翁佳丽,贾 真,张 洁,闵志坤,吴小刚
(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然而,在城市化建设模式影响下,乡村景观的建设逐渐走向趋同,大数额资金投入的“建设性破坏”愈演愈烈[1]。 因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降低生态资源的消耗实现乡村景观整治价值的最大化, 是目前在设计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低成本景观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最大化降低前期投入与建设中期、后期经营过程产生的耗能、维护管理等建设运营成本的投入以达到降低景观规划设计成本且维持景观效果长期稳定发展的设计[2]。 景观设计中的低成本其本质不仅仅在于经济学层面上,还包括了对景观美感的追求和生态化景观的维持打造,是针对资金短缺,提出的规划设计造价低并在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景观节约、可持续以及生态效果最大化的设计理念。 本文通过对永安市上坪乡大进村的景观整治案例分析其在低成本理念下的景观整治、建筑改造、生态修复、文化挖掘等,为其它美丽乡村低成本化的整治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1 基于低成本理念的乡村景观整治设计原则
1.1 尊重村庄原有地貌,修复生态环境
尽可能的保留村庄原有资源、地貌、自然的形态,包括苗圃、荷塘、果园、农田、沟渠、山体等田园风光,打造人们心灵的牧场[3],人们的干扰越低,其生态结构就越完整。 对污染的沟渠及荒废的农田进行低成本生态修复,加强村域内部生态结构的完整性。
1.2 以人为本,传承特色民情乡风
乡村景观整治规划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景观实际功能需求[4]。 设计中采用低成本材质和形式进行场所功能的打造,挖掘当地竹石文化并传承特色民情乡风,塑造村民熟悉的文化场所,将村内文化底蕴的塑造性与周边自然环境格局有机协调,形成具有地域象征性、循环高效的文化系统。
1.3 就地取材,保留原有村落风貌
整治设计中尊重地方原有村落风貌,保留当地特色建筑木结构,尽可能多的提取村内已有建材对建筑立面的整治修复,减少大幅度的翻新修建,维持内部生态结构的平衡;挖掘当地潜在资源,节约成本的同时打造出具有本土化气息、整体风格协调更具亲和力的乡村景观风貌。
1.4 减少后期管理维护,提升乡村景观
景观的设计不仅仅在于最终的美与丑,更在于景观质量维持其生命周期的长短[5]。 设计更贴合自然能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降低后期维护投入的成本,同时利用当地的特色提升区域景观可持续,引进旅游事业并带动村庄经济的发展。
2 研究区概况
大进村位于三明市永安市上坪乡,村庄住宅用地主要分布于大进、祭下、铜锣形、程丘田、大岚山和文笔山6 个自然村。 老年人口居多,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收入以种植毛竹,外出务工经商为主,村庄集体经济来源于上级补助。村庄发展基础薄弱,整体环境在20 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受到影响。村容村貌较差,村民无集中活动场所,村民社会生活单调;破损的围墙、路障、堆肥、秸杆杂乱无章,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基础设施老化,道路系统不完善。 但大进村的竹林景观丰富,有“林在溪边,水绕山庄”的空间特色,近年来已经建立了福建竹林科技园区,产业后劲大。
3 低成本理念大进村景观整治设计
大进村整体格局面水背山而建, 中间段以毛竹排立两道划分主入口综合服务区和主要居民点区域,整治设计建立在大片梯田景观与特色的竹石文化基础上进行低成本生态打造新面貌,主要从水渠和防护林生态修复、建筑和景观整治、中水的循环利用、植物选用和配置四个方面进行低成本景观整治改造。
3.1 水渠、防护林生态修复
3.1.1 水渠生态修复
村内水渠壁面种植爬山虎、 炮仗花爬藤植物做低成本软化处理, 整治结合底部现存砂石的优势,在水渠底部增设石料铺层、生态滞留土及过滤织物打造一个自然性生态系统,综合利用各种生态手段:渗透性界面(水、微生物通道)、凹凸界面(鸟类栖息地)、底土缓坡的处理、水生植物的过滤净化。 同时调节水源,通过渗透性界面,在丰水期,河流可渗入河堤的地下蓄水层,在枯水期,地下水通过河堤渗入河流,可用于调节水位,将领水空间与植被空间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图1~2)。 相关藤本软景造价估算见表1。
图1 生态水渠剖面图
图2 生态水渠效果图
表1 生态水渠软景造价估算表
3.1.2 防护林生态修复
大进村以竹林为主外,农田也占据着较大面积,现有耕地1 280 亩,山林地面积28 421 亩,在片区山坡地段仍存在部分区块疏林现象。 整治设计中为恢复山林与梯田景观的有机结合, 通过疏林的种植,调节防风林带的气流,改变林间气场的结构,将外来害风通过空气动力栅、摩擦碰撞消耗风能,维持林耕间的能量平衡。 而防护林对农田小气候的调节,产生的热力效应对土壤的水、热条件均有较大改善,经对建立防护林农田复合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带后距地面1.5 m 距离,1~10 h 范围内的平均温度比对照点减低了0.65 ℃,带后距地面0.5 m 距离,平均温度比对照点减低了0.575 ℃;带后距地面0.5 m 距离,相对湿度提高了2.25%(如表2~3),进一步说明农田防护林带的修复对改善土壤的水热条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表2 农田防护林的温度测试结果表
表3 农田防护林的湿度测试结果表
3.2 建筑、景观整治
3.2.1 建筑
大进村石材较为丰富,建筑整治保留当地原有特色,建筑墙角修复利用村内原材料散块做旧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修建成本;对结构保留完整建筑,在原宅基范围内做修复提升,利用粪便及生活垃圾作为沼气原料及太阳能热水器开发清洁能源,为未来民居区旅游接待提供给需要;对于破损空置闲房,翻新成本高,做拆除处理。 以笋厂修缮为例,其主要材料造价估算表如表4,效果如图3。
图3 笋厂效果图
表4 笋厂修缮主要材料项目与价格估算表
3.2.2 景观
村内对外交通主要道路多为水泥路面,质量较好, 村主入口未修缮砂砾路采用自然块石铺设;村内主路两旁景观质量较差,清除道路两旁杂草, 种植多年生草本矮牵牛和常见草本花卉阿拉伯婆婆纳; 宅前空地清除散置废弃物,采用乔木地被自然配置;主要居住中心荒废片区重新打造休闲娱乐中心公园(图4~5),彰显乡村活力,其中木平台修建宽度2.5 m,长度133 m;主园路修建宽度2 m,长度134 m;次园路修建宽度1.2 m,长度37 m;池塘修建总面积2 281.9 m2;休闲广场修建总面积398.4 m2。
图4 中心片区现状图
3.3 中水的循环利用
中水是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中的优质杂排水(不含粪便、厨房排水)及生活污(废)水进行适当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杂用非饮用水标准,便可以在生产生活、环境、灌溉等范围内使用[6]。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中水一般采用人工和自然结合的方式,利用植物的净化作用改善水质,常用的是封闭式生物性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5]。 封闭式生物性处理系统投入成本较高, 后期管理难度大维护时间长, 在乡村环境整治中不适合采用,而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方式在前期投入的成本较低, 其主要利用水生植物的不同层次依次净化水体,丰富驳岸的造景,同时可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 整治主要在中心公园设计生态水塘用于中水的净化处理,水塘根据原有地形分四部分分级净化,整体高差5 m,通过生态石料层、滞留土、过滤织物及不同水生植物构建多级沉淀与多级生物净化相结合的区域生态系统, 同时在降水季可适当调节雨水量,对雨水的存储和循环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图6~7)。
图5 中心公园平面图
图6 生态水塘净化示意图
图7 生态水塘效果图
3.4 植物选用和配置
3.4.1 维持原有群落结构,再而造景
在对园林绿地整治初期,首先对现场进行踏勘,保留原有地形地貌,维持现有群落结构,其次再在这基础上做适当的修复以及微地形改造,根据自然配置模式在此基础上快速成景,减少工程量和维护成本,对于部分区块地被较差的情况给予适当更换,通过勘测、修复、微地形改造以及多层次植物造景节约成本,丰富整体色彩的同时形成具地域特色的植被景观。
3.4.2 适地适树,优化配置
设计中在保证景观视觉美感的同时,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的选用。 乡土树种是节约型园林造景的首选材料,其适应能力强、病虫害少、苗木资源充足、长势良好、价格低,发挥地域景观名片的作用,可大大降低植物造景成本[7](表5)。 采用幼苗与生长苗、常绿与落叶树种进行配置,避免单一配置模式,维持植物群落生态稳定,提高物种多样性。 自然式的种植方法使植物在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下,提高其抗逆性,也可减少后期的养护管理,节约了成本更使生态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表5 大进村景观整治乔灌种植价格估算表(2017-2018年参考价格)
3.4.3 选用节水抗旱粗养护型植物
节水抗旱园林观赏植物具有低成本、观赏价值较高及品种资源丰富等特点,能从根本上涵养水源,节约绿化用水[8]。 选用抗旱型植物可从根本上解决灌溉用水量问题,粗养护型植物在后期是需要较少的修剪整形处理,对水量、杀虫剂的需求也较低。 美国在道路收边处理上均采用较为粗矿的方式,常以长7~15 cm 厚的锯木屑和稻草用作土壤表层覆盖[9]。 此方式即可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保持湿度,又可大大降低后期人工维护成本。
4 乡村景观低成本整治设计建议
基于低成本的应用理念,结合大进村乡村景观低成本整治设计的相关实践研究,就这一方面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水渠和防护林生态修复,应尽可能保留水渠界面的连续性,保留本土植物的多样性,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到动物生活栖息的基础上, 采用适时适地的乡土植物以零维护的方式对水渠进行生态的修复改造;对于防护林的生态修复,应考虑山林与梯田景观的有机结合,通过疏林的种植,来改善土壤气候条件,以维持林耕间的能量平衡。
二是建筑和景观整治,应采用在地性材料,即选用乡土素材结合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对民居建筑进行修复;对于景观整治,应考虑原地形地貌的原真性,因地制宜,尊重场地的长期演变过程,结合公众的需求度,综合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对其规划设计。
三是中水的循环利用,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中水一般采用人工和自然结合的方式,利用乡土植物的净化作用改善水质,以前期低投入方式来获取较大的生态效益。
四是植物选用和配置,应首要考虑原有群落结构的维持,适地适树,进行优化配置,结合乡土气候,尽可能选用节水抗旱粗养护型植物,做到后期的零成本管理维护。
5 结束语
在国内,低成本景观设计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相关探索层出不穷[10],真正在乡村环境整治设计上的应用研究也为数较少。 低成本作为可实现景观效益和生态最大化的一种新方法,在前期资金投入紧张,又考虑生态环境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风貌的乡村景观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大进村为例的低成本景观整治设计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用最低的资源消耗、最少的成本、最小的环境干预结合村域特色地貌、生态资源、民俗风情实现生态环境和景观成效最大化,通过低成本设计方法恢复乡村原有大地完整生态景观,盘活村域的经济做到可持续发展,也为我国其它乡村景观整治建设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