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 咽》
——紫砂创作中的诗意

2019-09-24范惠萍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器物桃子紫砂

范惠萍

引 言

宜兴是一座有着七千年制陶史的城市,“紫砂”便是一种产生和发展于此的手工制陶工艺,亦是水、火、土的艺术。《天工开物》云:“水火既济而土合”。泥土即大地,人类与大地有着无法言说却与身俱来的亲切感。这种工艺以手工拍打泥片、拼镶组合成型为特色,传承着人类长达万年的手工制陶工艺,并催生出了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紫砂文化。

传统视野下的紫砂文化

传统视野下的紫砂器,离不开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文人们饮茶习惯与饮茶情趣的改变,影响着紫砂器的发展。他们的介入,给予了紫砂器在设计、工艺、品种类型等多个层面上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赋予紫砂器独特的品格,外加自己对紫砂器的审美情趣与要求,使紫砂器在注重日常实用的基础上,多了一丝“文人气”。

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花卉,或刻印章,写意洒脱的山水情怀,民族精神和优良的品质,取自谐音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这些美好的,传统的,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东西都因为文人的直接参与或理论影响在紫砂器上表现。器物在时代发展,顺应大众的审美特征的同时,也犹如古人的诗句,包含着紫砂创作者们想要抒发的情感,成为了他们匠人精神的物化载体和对传统文化的依托。

浅谈《香咽》的创作

在传统手工艺与新时代文化交融的环境下,紫砂器的创新性创作是宜兴紫砂发展的必然。将传统文化与紫砂元素,一直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最在意的,也最想追求的。在《香咽》创作的过程中,我也是想着如何将这点做好,试图对泥土的重新认识,注重创作的过程,通过作品来传我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力量。

《香 咽》

《香咽》是一套“桃”题材的作品。作品本身线条简约,虽是花器,却未在身筒上贴一花半叶,整体的设计和作品命名都没有实体的“桃”出现。盖纽是桃子的梗,壶嘴是桃子尖,壶呈以桃树为题材,整套作品以桃子的各种元素结合,从抽象到具体体现桃子元素的特征,同时运用解构的美学手法,将桃子的截面表现在壶盖与壶呈上,作为整套作品的重心,茶壶与壶呈为一套整体,一物一桃,互相呼应。同时壶呈上的桃形截面也可用作笔舔,一物二用,将传统文房用品与茶具完美结合在一起。我希望人们在使用我做的器物的时候,能有多层次的感官的体验,不仅仅是触觉,味觉,嗅觉,更多的,我想要使用器物的人能真正走进作品内,去感受与作品有关的传统文化和美学特征,故作一诗,讲一段故事,把各位带到这套作品中去的同时点明为何取《香咽》为作品名称。

《香咽》

桃李芬芳又一年,燃香品果心有念。

昨日墙头抱桃去,凭栏唯有余香咽。

“咽”字有充塞、塞满的意思,我将它引申为弥漫。指的是香气的弥漫。

故事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又到了一年桃李芬芳的时节,闺房中的仆女翻动着香炉内的炭火,让香料的气息在屋中弥漫。小女主人吃着新鲜摘下的桃子,心里想着昨天下午发生的事情,不禁一笑。原来,家中院子里有棵桃树,结满了果子,昨天一个男孩爬上墙头,在摘自家的桃子。他被发现的样子又生气又好笑,红着脸抱着桃子就跑。女孩吃着桃子走出房门,倚靠着栏杆,昨日的场景历历在目,房内的香气、口中的桃果味道、心中的情愫,在此时统统弥漫开来......

这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想到的故事,自觉浪漫,在这与各位分享。我认为紫砂的创作,不仅仅是器物的创新,泥土的重塑,更是一个紫砂从业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美好的追求。

结 论

紫砂创新,是思想表达和工艺传承的一个集合体。不再是表面的花拳绣腿和简单装饰。它需要所有陶艺创作者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思维,在现代陶艺理论和传统文化体系中找寻适合紫砂器创作的元素,在保持自我审美特征的同时汲取先进思想为己用,从而设计制作出能够展现中国当代文化和价值的陶瓷艺术作品。

古人一向爱紫砂,更是留下许多关于紫砂的诗句。欧阳修说”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米芾说“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苏东坡说“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流传最广的当是梅尧臣的句子:'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器物自古便于文人气结缘,而今的我们虽不每日把酒吟诗,但生活却应当是充满诗意的,紫砂创作更是需要诗意的。我的师父江健翔大师常说:做壶,得师古,师今,师自然。我完全同意,作为一名紫砂花器的创作者,寄情于自然,借物抒情,这就是我这个普通匠人最美好的追求。不仅要在自然中找寻灵感,也要结合传统文化和紫砂元素,将它们更好的表现在作品中,顺应着时代发展的同时也更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猜你喜欢

器物桃子紫砂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刘少白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桃子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
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