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起源

2019-09-24张逸人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安县梅尧臣天目

张逸人

张逸人:洛阳紫砂创始人、 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轻工业协会理事、非物质文化张氏陶艺第二十二代传承人、洛阳紫砂艺术研究所所长、洛阳逸人紫砂有限公司董事长、洛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洛阳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新安县第十届政协常委,新安县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我国紫砂文化由来已久,并且在漫长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更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然而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随着紫砂文化的深入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紫砂渊源进行深入探究。

一、宜兴不是紫砂的发源地

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咏欧阳永叔文石砚屏》一诗中:“虢州紫石如紫泥,中有莹白象明月……”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紫瓯」等为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依据。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紫砂界的学者们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考古界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宜兴至今也没有宋代的紫砂实物出现。因此“紫砂壶始于北宋”这一论断在学术界因找不到实物支撑而颇有争议。

《阳羡茗壶系》为我国专论紫砂壶的第一篇著述,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间,作者周高起。该书记述了宜兴紫砂壶替代银、锡、瓷壶的情况。然而,在《阳羡茗壶系》一书中,通篇3500字,也没有找到“紫泥”两字。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光荣先生主编出版的《紫砂品鉴与收藏》一书中111页明确指出:北宋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紫瓯」等不是宜兴紫砂。

二、宋代“紫瓯”不是建安天目瓷,而是洛阳新安天目瓷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紫瓯”是什么。北宋蔡襄的诗《试茶》云:「兔毫紫瓯新,蟹眼轻泉煮。」由此可以得知“紫瓯”是兔毫天目瓷茶碗,对于这一观点,很多学者都已认同。

(“天目瓷”茶盏是北宋年间品味、斗茶用的名品。最早发现于福建省建安的天目山,是一种黑色带有紫及酱色釉彩的瓷器,原指福建的建窑瓷器。约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日本来我国留学的僧人曾从天目山把这种瓷器带到日本,并称它为“天目”,于是后来人们习惯上便把黑釉瓷称为“天目瓷”。

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出他处者’说明一个信息:除建安外,还有其他天目瓷产地。查找资料发现,在吉安、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现宋代的天目瓷窑址。

《花开富贵》

那么梅尧臣诗句中的“紫泥”天目瓷「紫瓯」出自哪里呢?到底是“建安所造者”,还是“出自他处者”呢!

我们不妨先从作者梅尧臣的经历来分析,梅尧臣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也就是说梅尧臣、欧阳修当时都在洛阳为官。由此可以断定,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应该在洛阳周边。

现代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古陶瓷学会会长,深圳大学名誉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先生,早在1979年所写的一篇题目为《河南天目瓷》一文中说:“……解放前,日人小山富士夫曾在焦作市李封村一带收集了一批天目瓷,除素天目外,尚有油滴、白覆轮、免毫花、玳瑁斑等,器形有碗、瓶、罐、钵、皿、壶、器盖等。小山富士夫把这种天目瓷器称之为‘河南天目”。河南发现的宋代天目瓷窑口有焦作李封窑、禹县钧台窑、新安城关窑三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离洛阳最近的新安城关窑!

《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文物》杂志1974年12期载《河南省新安县古陶瓷遗址调查》介绍,新安城关窑遗址距离洛阳约20公里,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270000平方米,其中出土的天目瓷盏造型特点是体型不大,一般高五六厘米,但比较深,底部是小小的圈足;胎体较薄,质地粗硬;有兔毫纹,胎呈紫褐色或黄褐色,沿部有一圈白覆轮。新安县博物馆展示的藏品中,就有一件新安出土的宋代天目瓷茶盏。

通过实物比较,可以发现:建安天目瓷和新安城关窑天目瓷具有明显的区别:“建安所造者绀黑”,新安天目瓷“胎体较薄、胎呈紫褐色或黄褐色”。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形:一、洛阳是宋朝的“西京”,开封是“东京”,是全国的两大经济和文化中心,梅尧臣、欧阳修就生活在洛阳。二、福建建安千里之遥,新安近在咫尺。三、梅尧臣、 欧阳修共用的是“紫瓯”,而不是“黑瓯”;由此可以推断,梅尧臣、欧阳修所用的“紫瓯”不应该是建安天目瓷黑盏,而是出自洛阳新安的天目瓷茶盏。

三、“紫泥” 即新安的“绀紫泥”

「紫泥新品泛春华」中的“紫泥”,应该就是制作‘紫瓯’的带紫色的泥料或矿料。那么“紫泥”这两个字从何而来呢?通过多方了解,我发现这一称谓源于新安民间流传的俗称。

新安当地老一辈的制陶艺人把制作陶瓷的泥料叫“绀紫泥”、“肝子泥”(音译,可能感觉像猪肝的颜色),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的,无人知道,都说上几辈都是这样叫的。并且还有“白肝”“黑肝”“紫肝”“黄肝”等区别,都是老百姓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百度搜索“绀紫”,是这样描述的:“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纯度较低的深紫色。”所以,我认为“绀紫泥”是最符合词意的。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梅尧臣及其所处时代相关背景:梅尧臣为人诚厚,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他在《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一诗中,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反映了梅尧臣对陶工生活的同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制陶技法、和制陶原料方面的熟悉程度。我们假设一个当时的情景:居住在洛阳的梅公,闲暇时到20公里外的新安县体察民情,喜欢品茶赋诗的他,自然会到制作“紫瓯”的城关窑看看,看到用来制作“紫瓯”的深紫色泥料,就问:“这个叫什么?”陶工回答说:“绀紫泥”.....临走时,陶工们还送了梅公几个刚出窑的天目瓷“紫瓯”。于是,后来在和欧阳修、蔡襄等人一起用“紫瓯”品茗时,想到了“绀紫泥”,也就有了这句「紫泥新品泛春华」的问世!

《容天壶》

证据二:梅尧臣在《咏欧阳永叔文石砚屏》中再次提到“紫泥”:“虢州紫石如紫泥,中有莹白象明月”从“虢州紫石如紫泥”这一句分析,在梅尧臣眼里“紫泥”肯定是经常看到的,肯定比虢州的紫石熟习,才会这样比喻。大家知道,虢州就在新安县西部。“虢州紫石如紫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虢州的“紫石”像新安的“紫泥”一样,中间有象明月一样的莹白色的斑点。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紫泥”是北宋时期产自新安一带、俗称“绀紫泥”的紫色矿料。

四、洛阳新安的“绀紫泥”就是中国最早的紫砂

那么,新安县的“绀紫泥”是不是紫砂呢?为了验证上述观点,我们在新安西部的黛眉山系地层中,采集了各种矿料。其中,“紫泥”化验结果为:氧化铝含量为25.9%,二氧化硅含量为62.5%,氧化铁含量为9.3%,氧化钙+氧化镁含量为0.38%,氧化钠+氧化钾含量为0.35%;矿物构成、化学成分极为合理,和宜兴的“紫泥”对比,各项指标与宜兴明清时期的矿料类似,经无数次实验后,2010年制作成功了第一把“洛阳紫砂壶”,经测试具备宜兴紫砂的所有特点。

“洛阳紫砂”制作的成功,已经可以证明:新安县的“绀紫泥”就是紫砂!虽然推断合理,佐证成立;但是,还缺少一件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宋代的实物证据!

新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存,新安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陶土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是河南省陶瓷原料的主要聚集地。新安陶瓷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全县发现的宋元时期古陶瓷遗址有10余处。新安甘泉村更可谓我国制陶业鼻祖,至今甘泉古陶瓷遗址仍是每年各地陶瓷业同仁聚集朝拜的圣地!为了寻找宋代紫砂实物,我踏遍了新安的山山水水,一找就是八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8年底,终于让我找到了宋代紫砂实物!

这是在甘泉古陶村沟西,采集的一件白釉黑花碗残片,圈足带“成”字标记,属磁州窑系,当时不在意,回家清洗后,惊喜地发现,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胎体是标准的紫砂!

新安县博物馆有一件城关窑出土的宋代瓷片,也是白釉黑花碗,圈足、碗底有“新安”字样,两者对比,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包括碗底的纹路,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可以断定,这是一件确实可信的宋代紫砂实物!

结合以上,我们可以确定,北宋诗词中所指“紫泥、紫瓯”,就是紫砂,但不是宜兴的紫砂,也就是说,紫砂器不是起源于宜兴,洛阳新安才是目前可知的、中国紫砂器最早的发源地。

猜你喜欢

新安县梅尧臣天目
徐 乔艺术作品欣赏
陈磊作品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新安县
梅尧臣与读书石
ILFE智意扫地机 天目X660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新安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对策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天目药业5次重组均失败仍要重组 公司靠拖欠薪水美化财报“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