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潼南大佛维修工程中传统材料及工艺应用

2019-09-24李元涛张俊杰

文物季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原貌胎体发髻

□ 徐 林 李元涛 张俊杰

一、潼南大佛病害产生的原因

潼南大佛位于重庆市潼南区西北1.5 公里的定明山下大佛寺“大像阁”内,为儒、释、道三家共同开凿的弥勒佛倚坐像,高18.43 米,雕刻精美,通体装金。据新发现题刻记载,大佛开凿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宋绍兴辛末(1151年)凿成。历经宋绍兴壬申(1152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同治九年(1870年)、民国 10年(1921年)四次重装金身。被中、外文物专家誉为“金佛之冠”。对研究唐宋石刻造像艺术及宗教发展史,特别是对儒、释、道三教融合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潼南大佛继民国10年维修装金之后,一直未作修缮。由于年代久远,长年累月受到水的侵蚀、光的辐射、空气污染、霉菌繁殖等影响,加上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及保护方法不当等因素,在水蚀发育、溶盐迁移、空间封闭、光照、油烟、灰尘等大气污染等因素和构成材料老化及长期地质营力的共同作用下,从而产生多种严重的病变。出现了渗水、表面积尘、表层风化、底灰层酥粉、胎体表面粉化、空鼓,多层风化、层片状脱落,金箔的变色、破损、起翘、脱落及颜料酥粉脱落等病害。这些病害直接影响金大佛的艺术价值,严重破坏大佛的保存条件,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保护技术与措施以改善大佛的保存现状(图一)。

2009年7月至 2010年1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佛维修项目组对大佛的保存现状开展病害现状勘察、工艺调查、三维激光测绘,查找出大佛的病害及成因,探寻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编制《潼南大佛病害现状及其对策》,为合理保护、科学维修潼南大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工艺及材料的挖掘与运用

潼南大佛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摩崖饰金大佛,对此类文物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包括文物保护、材料性能、操作规程、工艺技术以及各种检测手段运用等。工程项目组按照“恢复历史原貌”的原则,坚持运用传统材料及工艺,在此次的大佛维修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在泥塑发髻、大漆地仗、石刻补塑、髹漆贴金等方面采用传统材料及传统工艺技术,不仅在大佛维修装金工程中充分保留了历史信息,充分尊重和再现了历史原貌。修复之后的大佛,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保护效果良好,获得圆满成功。

(一)采用传统材料及工艺的缘由

1.大佛历次维修均沿袭传统工艺

潼南大佛的开凿跨越了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近现代时期,总体来说经历了佛身开凿,胎体修整打磨、妆銮、施地仗(底灰)、彩绘、髹漆、贴金的过程。胎体处理主要是雕、砌、补、填、镶,表面以贴金工艺为主,辅以彩绘装饰。

根据潼南大佛历次维修资料和前期勘测分析并在施工中发现,潼南大佛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开凿佛首之时,在头顶发髻部位,有石料的情况下就材进行雕刻,在缺石料的情况下,则取用大佛顶楼后面耕土层下面的黄泥,在去除草根树根后再进行补塑造型。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道士王了知续凿佛身时采用雕、砌、补、填、镶的多种技艺,即遇完整的岩石就直接雕刻;在开凿大佛左肩部时恰遇岩层有很大的裂隙,缺失了不少石料,王了知便用从佛身其他地方开采下来的石料进行垒砌;在雕凿腹部时,又遇较大岩穴,则采用熬制桐油石灰作为粘合剂的办法来进行补塑造型;在雕凿大佛右肩和左大腿内侧时,原岩石缺失,则用松散黄泥来进行填充;大佛的眼珠是由楠木制成后进行镶嵌。且历史上的四次装金都是采用的人工打制金箔,用土漆来作为粘合剂。

2.传统做法符合当地气候条件

潼南地处西南地区腹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季节性气候变化较大的特点。而且大佛寺面临涪江,覆护大佛的木结构“大像阁”倚岩而建,殿内空气流动性差,大佛头部与下部的温湿度变化较大。项目组通过多次召开方案论证研讨会和走访民间老艺人,并且在实验室进行多次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分别试验,并将通过实验而认定的传统材料再与现代材料在大佛本体维修工地进行现场原始性实验,最后在多次实验室与现场实验的基础上,选定出了传统材料及其工艺。通过实验和科学分析证明,使用传统材料与技术,适合南方高温高湿气候条件。

3.保持大佛原貌满足群众心理意愿

潼南大佛自南宋绍兴壬申年(1152年)第一次饰金之后,又经清至民国的三次修复并重装金身。大佛的外观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印在广大群众和信众的心底,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此次维修保护装金工程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引起群众和信众的心理反感,心理需要是老百姓心中修复的“原貌”,重塑大佛金身,坚持“有效保护、恢复原貌”原则,保持大佛原真性,符合广大群众、信众的心理需要。

(二)深度挖掘传统材料及工艺

潼南大佛是我国南方典型的石质类文物,建造一直沿袭铁器时代的做法,即人力加上简陋钢钎、錾子、铁锤等工具开凿,加以本地材料进行雕、塑、镶、补。工程项目组坚持传统材料及工艺的挖掘,在前期勘察中就发现开凿佛首之时头顶发髻、左右肩部和左大腿内等部位采用了多种传统技艺;如发髻上半部分是泥塑的,眼睛是用木料镶嵌,历史上的四次装金都是采用的人工打制金箔,用土漆来作为粘合剂等。在此次维修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在泥塑发髻、大漆地仗、石刻补塑、髹漆贴金等方面采用传统材料及修复工艺与技术,充分保留了历史信息,尊重和再现了历史原貌。

1.泥塑发髻

在实施维修装金工程之前,大佛头部原有石质发髻56 个、泥质发髻102 个、石胎敷泥发髻12个。其头顶发髻缺失极为严重,此次维修新塑缺失发髻26 个,如今共计发髻196 个。

对大佛头部发髻的修复,主要用传统泥塑法,编制了《潼南大佛发髻修缮施工方案》,并依据三维扫描图,虚拟修复效果,通过造型考证、比对研究,进行了修复补全试验。

为了使大佛头顶缺失发髻的修复更趋同于历史原型,首先按照大佛发髻缺失部位周围发髻的存在情况及式样走向,制作出发髻初样,安放于缺失部位,由专家组现场调整、定位,在完全认可之后,再拍照、制图,此后再按确定的初样,用细泥翻模塑型,制作出实用的发髻,为下一步的原样修复提供科学保障(图二)。

新发髻的制作,以黄泥、熟石灰、青灰按7∶3∶1的比例分别拌匀后,加入麻筋及适量的细沙,充分加湿拌匀,反复锤打,制作成致密的新发髻。经过自然风干之后,按图索骥进行安装。等待发髻完全干透,还要对其进行表面修饰清理,涂刷用桐油加入炭黑及少量钛白、铁红调制成与原颜色相近的颜料,待完全干透之后,再用大漆对发髻表面再进行整体涂刷,使佛头的整个发髻的颜色保持完全一致。

2.胎体修复

现场勘查表明,大佛胎体在历史上的几次修缮中,均采用传统材料及工艺。大佛左肩顶部用石料垒砌而成,然后用灰塑型,大佛右肩和左大腿内侧大面积使用黄泥来进行填充;为了最大努力保留历史信息,修复人员取用大佛顶左后侧耕土层下面的黄泥,充分浸泡,加入30%的白石灰与适量麻筋,反复锤打成修补用泥,对缺失的肩部进行初步修复。然后,取用大佛本体相同的砂岩磨成石粉,与50%水性环氧拌和成灰胎泥,敷于肩部表层,进行修整塑型。

大佛两腿内侧及其以下部风化脱层极其严重,技术人员先将风化剥蚀面进行清洗、脱盐,并对历史上曾修补过的脱层空鼓胎体进行揭取。然后根据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特将青砖磨成细灰,再用生漆加水,进行充分拌和,调制成漆灰,在剔除风化层之后的干净胎体表面以漆灰打底,补塑造型。对腹部的修复,将揭取下来的脱层空鼓胎体先进行清洗加固,对原基体进行“清基”,即清除其基体的风化物之后,再按原貌填充瓦片、砖块,然后用调制成的青砖漆灰进行多次多层糊平,按原貌补塑造型,进行修复。

3.手指修复

大佛右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拇指及中指被毁坏。1979年,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用水泥将大佛右手拇指和中指进行补塑后涮黄色油漆。为了恢复大佛手指头的历史原貌,工程技术人员对水泥补塑的大拇指和中指进行了现场翻模,选用同类岩石,按照模型人工打制复原,替换水泥部位。新打制的石质手指头,按照原貌测量的距离和角度,在原基体上钻孔,使用2 根一长240 毫米,一长280 毫米的螺纹钢作铆杆固定,以环氧树脂为粘合剂进行复位等接。大佛手指头等接复位之后,再使用水硬性石灰与水性环氧拌和成修复专用灰泥,进行补塑造型,恢复了潼南大佛手指的原貌。

4.大漆地仗

为了达到预期修复效果,有序传承古代传统工艺,对大佛胎体表层的修复,全部使用具有防腐蚀、耐酸碱、防潮绝缘、耐高温、耐土抗性等特性的大漆地仗。在已经全面修复了的大佛胎体表面,先作除尘清洗杀菌处理之后再进行髹漆。

修复人员首先将经过多次过滤的生漆加入一定比例的松节油,对本体进行局部渗透加固,待生漆干透之后,再将漆灰平整地敷平、压实于胎体表面。漆灰干透后,再进行第二遍整体刮灰,干透之后用砂纸砂平,并清洗除尘,之后用生漆整体满刷。生漆干燥之后,用胶片刮上一层薄而匀的漆灰,待干透之后再满刷经过熬制的熟漆两遍。等漆干透之后,再用水磨砂纸,将整个胎体表面全部砂平,并清洗除尘。直至大佛胎体表面一尘不染,异常平整,光洁如镜,以手抚摸,达到犹如触及婴儿肌肤一般的效果。

5.粘贴金箔

贴金是大佛维修装金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大佛胎体髹漆之后,再在大漆地仗层表面施以金脚漆并粘贴金箔,因而把握技术及质量关尤其重要。修复人员首先请教老漆艺人传授漆制作配比收汗干湿程度的经验。并在不同气候、温湿度的条件下,调制好金脚漆,在已髤漆好定制的五尊佛头面部多次贴金实验。选用纯度与大佛身上一致的由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打制而成的金箔。严格按照传统工序的贴金、补金、刷金、压金、走金几个步骤进行。金箔贴好之后还需对漏金或金箔接缝处出现露漆的地方立即补金,保持前后一致。然后再进行刷金,即用软羊毛刷,刷掉金箔接缝处多余的金箔,并使部分漏金的地方补充上足够的金颗粒。尔后,再用自制的棉布包平整地轻轻敲打、压平、压实贴金层,使金箔牢牢地粘接于大漆表面。金箔贴好压实之后,再用酥松的新棉花轻微走金。以进一步压实金箔,填补漏金部位。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技术处理之后,金箔表面更加平整、光滑,金色一致,金光灿烂。

为了科学保护佛身贴金层,在大佛整体贴金完成之后,再在贴金层的表面使用羊毛刷,沾上自制的金箔封护剂,髹于金箔表面,以达到最后封护、增加一层保护层的目的。既大大延缓金箔层的风化,也为今后清洗除尘提供了有效保护。

三、修复效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实施的潼南大佛保护维修装金工程,开展多领域、多学科研究,集合了洛阳古代艺术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金陵文物保护研究所、大足民间漆艺师、北京首华古建公司贴金匠师等全国石刻、雕塑、漆艺、饰金相关专业的精英,历时21 个月,耗资逾1000 万元。修复工程恢复了宋碑所载“路傍石佛几百尺,巍然晃耀如金山。往来无不获瞻睹,合十指掌敬慈颜”、“佛如金山,金碧争光,晃耀天际”的效果,科学地重现了大佛的金身佛光(图三、图四)。

大佛保护维修装金工程,严格遵循文物工作方针,研究与实验分析贯穿始终,实验依据充分,技术路线正确,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结合,多种传统工艺和技术的配合应用,多学科、多部门的通力合作,集合多种传统工艺和技术,以传统材料与技艺为主导,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全面清洗佛身并作脱盐处理,揭取空鼓胎体并渗透灌浆、加固回贴,按原貌补塑毁损部位。在泥塑发髻、胎体修复、手指恢复、大漆地仗、粘贴金箔等方面采用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施工过程精细,工序科学严谨,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历史,充分保留历史信息和传承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修复效果良好,符合文物修复保护原则,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实践证明,潼南大佛保护维修装金工程中传统工艺与传统技术的应用,是非常成功、行之有效的。为西南地区石质文物的修复保护提供了成功实例,对今后类似的历史文物的保护维修提供了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原貌胎体发髻
一种缺气可继续行驶充气轮胎
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体帘布稀线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钴粉包覆的铸造WC颗粒在金刚石锯片中的应用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简述明末清初过渡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及其成因
《官场现形记》官特征研究探析
汉服美人独家
石榴
情人节浪漫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