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壁画价值评估
——以苏轼诗文中的古代壁画为例

2019-09-24

文物季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殊兴国诗文

□ 郑 军

一、引 言

关于苏轼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历年来研究他的著作、论文有不少,但鲜有关于其诗文与古代壁画方面的研究,结合现存壁画与之相对应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从这方面入手,在苏轼诗文中找出有关古代壁画的信息,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对所涉及到的壁画的年代、作者、内容、题材进行研究,并通过苏轼诗文中的描写对画师的绘画风格进行分析,为壁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涉及古代壁画的诗文

1.苏轼与佛教

苏轼的一生与佛道联系密切。这不仅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从他的字号中也可以看出,如东坡居士、铁冠道人、苏仙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佛教进入宋代以后以禅宗与净土最为兴盛,当时的士大夫谈禅说佛,蔚然成风。其次从苏轼本身来看,出生在四川地区,当地佛教文化盛行。再加上苏轼的家庭生活中有佛教氛围,其父苏洵和佛僧交往密切而且经常进行佛事活动,其母程氏出生于信佛的家庭,深受佛教影响,其弟苏辙对佛教亦很虔诚,这些都深深影响了苏轼。总之,时代背景、出生地环境和苏轼家庭成员的信仰都让苏轼与佛教有了不解之缘。

2.涉及的诗文

从《苏轼诗集》和《苏轼文集》中的记载来看,涉及壁画的诗文共有7 首。分别为:《苏轼诗集》卷三古今体诗四十八首中的《王维吴道子画》,卷四古今体诗四十六首中的《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卷三十七古今体诗四十九首中的《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卷七古今体诗四十五首中的《甘露寺》,卷九古今体诗六十一首中的《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以及《苏轼文集》第二十一卷赞五十首中的《胶西盖公堂照壁画赞并引》和《兴国寺浴室院六祖画赞并叙》。

以诗文中涉及的寺院壁画的年代为序,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壁画,诗文中涉及的寺院为甘露寺;第二,唐代时期的壁画,诗文中涉及的寺院为开元寺、普门寺和龙兴寺;第三,五代时期的壁画,诗文中涉及的寺院为兴国寺、广爱寺。

三、苏轼诗文中的古代壁画

1.壁画的地理分布

甘露寺位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根据《镇江府志》卷之二十中记载:“甘露寺在北固山,三国时吴王皓所建。”[1]

开元寺和普门寺都是在陕西凤翔。根据《重修凤翔府志》卷之三中的记载:“开元寺,城北街,唐开元时建。普门寺,城东郭,唐时建。”[2]

龙兴寺的地理位置从《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的诗名就可以看出在河南汝州,另外,根据《正德汝州志》卷之四寺观中的记载:“龙兴寺在县东南,洪武初建。”[3]

兴国寺地处河南汴州(今河南开封),根据《苏轼年谱》卷二记载:“(嘉祐元年)五六月间,抵京师,馆于兴国寺浴室老僧德香之院。时大雨。”[4]可知兴国寺位于北宋的开封。另据《开封府志》卷之十九中记载:“兴国寺在延津县东北二十里,石婆固村,唐时建,有古佛一尊。”[5]

广爱寺的地理位置位于河南洛中(今河南洛阳)。《河南府志》卷之七十五中记载:“五代广爱五寺,《尹和靖集》杨凝式墨迹甚多,在洛阳城佛寺中今存者,广爱、长寿、天宫、甘露、兴教,凡五处皆题于壁。”[6]

由此可知,苏轼诗中壁画在地理上多分布于河南陕西一带,只有甘露寺是在江苏地区,这与苏轼的任职和游历有很大关系。

2.壁画的作者和年代

(1)甘露寺

甘露寺内壁画的作者,根据《图画见闻志》卷五《会昌废壁》中的记载:“因尽取管内废寺中名贤画壁,置之甘露,乃晋顾恺之、戴安道,宋谢灵运、陆探微,梁张僧繇,隋展子虔,唐韩干、吴道子画”[7],可以确定甘露寺内壁画的绘制者分别有东晋的顾恺之、戴逵,南朝刘宋时期的陆探微和谢灵运,南朝梁代的张僧繇,隋朝的展子虔,唐朝的韩干、吴道子。

如此看来,甘露寺内壁画绘制者的年代都是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据此可以推断,寺庙内壁画的年代是在魏晋南北朝-唐朝时期。

(2)开元寺、普门寺、龙兴寺

从前文所述苏轼诗文中可以得知,开元寺、普门寺和龙兴寺内壁画的作者有吴道子和王维。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其书画自成一派,后人推崇他为南宗山水画的鼻祖。

因为开元寺、普门寺和龙兴寺内壁画的作者处于唐朝时期,所以寺内壁画的年代也就可以断定为唐代。

(3)兴国寺、广爱寺

从《兴国寺浴室院六祖画赞并叙》中可以看出,兴国寺内的六祖像壁画是由释令宗所绘。释令宗是五代时期后蜀画家、僧人,擅绘佛像、观音、罗汉等,属于禅僧画派。

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壁画作者有朱瑶。并且根据《图画见闻志》卷二“五代九十一人”中的记载:“张图,河内洛阳人,洛中广爱寺有画壁......朱瑶,长安人,洛中广爱寺有《文殊普贤像》。”[8]“僧智蕴,河南人,工画佛像人物,洛中广爱寺有《定光佛》。”[9]因此广爱寺内壁画的作者有朱瑶、张图、释智蕴。

壁画作者的年代是五代时期,所以兴国寺和广爱寺内壁画的年代均在五代。

3.壁画的内容和题材

(1)甘露寺

据《历代名画记译注》中[10]记载,甘露寺内所绘壁画有维摩诘像、文殊菩萨像、神像、行道僧像、十善十恶图、鬼神像、须弥山、海水等,壁画的题材内容均与佛教有关。另从记载中可知,这些壁画并非都是在甘露寺所绘,当时寺内的壁画存留不多,而其他寺庙皆毁,因此将其他寺内留存的壁画置于甘露寺内,才有了文中的记载。这表明壁画的揭取技术在隋唐以前就已成熟,而将其他破败寺院的壁画放于完好寺院的保护方法在当时早已出现。

在文献中提到的维摩诘是诸多菩萨的代表,他一心向佛、教化众生,功德无量。现因甘露寺内壁画皆毁,所以从甘肃敦煌莫高窟内寻幅唐代时期绘制的维摩诘壁画(图一)以作参考。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左右手分别拿青莲花和金刚宝剑,坐骑是头青狮。现因甘露寺内的壁画早已毁坏,所以在敦煌莫高窟中寻幅唐代时期绘制的文殊菩萨壁画(图二)以作参考。

行道僧,又称为行脚僧。多以后背书笈,手持长杖,徒步游行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绘画史上曾一度流行。现因甘露寺内壁画皆毁,所以寻幅唐代时期的行脚僧纸本彩绘(图三)以作参考。

(2)开元寺、普门寺

根据《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八中的记载[11]可知,开元寺中所绘壁画为佛祖的出生、自我修行及教化众生、直至最后涅槃离世等题材内容。《王维吴道子画》诗中还具体描述了佛祖涅槃时众人悲痛欲绝,泣不成声,连飞鸟走兽也如此,只有菩萨泰然处之,没有悲哀之容。

由此可知,壁画的题材还是以佛教为主。因为寺内的壁画早已不复存在,所以找莫高窟内唐代时期绘制的佛祖说法壁画(图四)以作参考。

普门寺中的壁画根据《王维吴道子画》中的描写可知内容主要是佛像等,题材仍以佛教为主。

(3)龙兴寺

龙兴寺内壁画的内容,在《韵语阳秋》卷十四[12]中对此记载得很清楚,在此略为说明。

维摩示疾文殊来问图讲的是维摩诘借生病来讲经说法,佛祖派文殊菩萨前去示疾,两人相见后引经据典,讲经说法,这场论说让文殊知道了维摩诘的道行,众人也通过这次说法而受益匪浅。

太子游四门图,是指佛祖在当太子时期曾出城游遍东西南北四门,看到生老病死,对众人生悲悯之心,便决定出家修行,普度众生。

天女散花图,是佛祖为了测试弟子的道行,让天女将花散出,花到了菩萨身上便落掉,而到了弟子身上便不落了,使弟子知道自己道行不高,以此督促众弟子努力学习。

释迦降魔成道图,是佛祖用智慧、禅定和悲悯化解了魔王波旬的种种袭扰和谋害,最终悟出宇宙之真谛,得道成为智慧和慈悲的化身。

(4)兴国寺

从《兴国寺浴室院六祖画赞并叙》的文中可以得知兴国寺内的壁画是分为东西两壁,所绘内容是六祖像(慧能)和三祖像(僧璨)。

(5)广爱寺

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中可知朱瑶画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另外从上文提及的内容来看,广爱寺内壁画的内容有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定光佛像。这些壁画的题材均与佛教有关。

文殊菩萨上文已有提及,在此不作赘述。

普贤菩萨,是真理的象征,手拿如意棒,坐骑为六牙白象。

定光佛,因其出生时身边光明如灯,所以也叫燃灯古佛,是释迦摩尼的老师。

4.壁画的艺术风格

关于壁画的艺术风格,在这几首诗中只有《王维吴道子画》中有所描述,从诗文中可以看出,苏轼认为吴道子的画具有非常明显的“雄放”特色,绘画时落笔雄厚有劲、气势磅礴,运笔时胸有成竹、笔随心动,画出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足以显示其绘画的造诣。而后面苏轼对王维的诗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犹如“佩芷袭芳荪”,就好比美人佩戴香草,“清且敦”是指王维的画风好比诗风,其中“清”是指清秀、高雅,不落俗套;而“敦”即敦厚、朴实,注重写实。诗中提到王维画作“亦若其诗清且敦”,是强调王维诗画相通,其诗人的特点完全表现在绘画的一起一落当中。

四、结 语

总体来看,苏轼诗文中涉及的壁画年代跨度从东晋一直到宋以前,长达400 多年。涉及的寺庙有6 座,分别是甘露寺、普门寺、开元寺、龙兴寺、兴国寺、广爱寺,除甘露寺在江苏之外,其余寺庙都在中原一带。寺内壁画内容丰富,有佛祖像及其生平故事图、维摩诘像、文殊普贤及各菩萨像、六祖像、行道僧像、鬼像、神像和禽兽、山水、木竹等,绘制最多的是佛祖、菩萨、僧侣三种类别,其中涉及佛像的有5 处,涉及菩萨像的有11 处(维摩示疾文殊来问分记两处),涉及僧侣像的有4 处。这些壁画的绘制者众多,且都是当时的著名画家,有很高的造诣。

因政治生涯多舛,苏轼在他的一生中,任职或被发配过许多地方,拜访过很多佛教禅宗的名山古刹,与众多僧人交友,因此才会有这些涉及古代壁画的诗文。这些诗文中所涉及壁画的内容题材基本以佛教为主,也折射出当时佛教的兴盛及苏轼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1][清]高德贵修,张九微等纂,朱霖等增纂《镇江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5页。

[2][清]达灵阿修,周方炯纂《重修凤翔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8页。

[3][明]王雄编,承天贵纂《正德汝州志》,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12页。

[4]孔凡礼撰《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44页。

[5][清]管竭忠《开封府志》刻本,同治二年(1863),18页。

[6][清]施诚修,童钰、裴希纯、孙枝荣纂《河南府志》刻本,乾隆四十四年(1779),14页。

[7][8][9][宋]郭若虚撰,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33页,51~52页,67页。

[10][唐]张彦远撰,[日]冈村繁译注,俞慰刚译《历代名画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09~210页。

[11][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97年,217页。

[12]葛立方撰《韵语阳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92~193页。

猜你喜欢

文殊兴国诗文
文殊菩萨
兴国山歌中的红色印记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西和赞歌
走遍万水千山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手术病人大多吃错了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