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在血液病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23刘海波
刘海波
【摘要】目的:探讨雨课堂在血液病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74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液病教学,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取雨课堂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本科生对课堂的满意度、接受度和教学效果。 结果:观察组满意度、接受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雨课堂在血液病教学应用过程中,效果良好,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关键词】血液病教学;雨课堂;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7-0284-02
血液病学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原发造血系统疾病以及累及造血系统的疾病。血液病由于涉及面广,跟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检验学等多个学科存在交叉,血液病学复杂抽象,因此血液病教学既是重点也难点。传统教学模式在血液病教学上存在一定缺陷,不能起到良好效果,亟待寻找一个更优的教学模式。在雨课堂得到应用后,已经在各教学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4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名,女31名。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名。对照组有男22名,女15例。观察组有男21名,女16名。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模式,由老师拟定教学大纲,在课堂上为其梳理知识,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答疑。
观察组采取雨课堂教学模式,内容如下:
①内容拟定:参考已有资料拟定教学内容大纲,各个细节和数据都有仔细核对,确保内容无误,对既往教学阶段中存在的疑问进行分析,尤其是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淆或者难以记忆的内容,要采取相应方式,促进学生的掌握内容,可以适当引入实际案例,让教学接近实际。
②课堂互动:雨課堂的优势在于与互联网的结合,每次上课前将教学PPT通过软件传送到学生手机或电脑上,老师用少量时间讲解基本内容和案例后,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时间还剩1/3左右时,开始进行课堂互动,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老师针对错误解答和无法解答的内容进行补充,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促进整体的融合。
③课后习题:每日根据课程内容制定课后习题,并加入案例进行拓展,学生解答问题,并对案例中设计病症处理方式和最佳处理时间等进行评估,做完后通过软件进行反馈,老师批改并总结其中的问题,下次课前进行分析解答。
④阶段性测试:在课程环节大致完成后进行阶段性测试,题目设置参考课后习题,但是题目主要以填空和解答为主,尽量不设置选择题,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每次测试完成后进行试卷讲解,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⑤素质培养: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医学素养,鼓励其了解外界信息,并对病症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以增加学生对时下的了解度。
1.3分析标准
满意度由学生直接评价,参考标准是自己能否在课程中有所提升。
接受度通过询问学生,问是否愿意再次通过该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效果通过综合检验成绩进行评定,分值在0-100间,统计其分数。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代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P<0.05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和接受度
经过满意度和接受度统计信息,观察组两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信息见表1。
2.2.教学结果
根据综合检测分值数据,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信息见表2。
3讨论
血液病教学在医学教学中占很大比重,其目的在于了解血液系统在人体生理功能运行中起到的作用,血液中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对人体代谢、防御、免疫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任何组成成分出现异常都有可能导致血液功能受到阻碍,甚至引起各器官病变。因此良好的血液病教学质量能够有益于及时分析病症,加快治疗进度。但是其教学一直存在困难,由于血液病内容繁杂、理论性强,学习后不容易掌握,实际应用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寻找良好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主要是针对内容进行讲解,掌握部分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老师对后续巩固所能发挥的效用不是很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进步。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教学工具,具体全面升级课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该模式没有太多局限,只要有软件支持即可学习,学生可以时时刻刻学习知识,老师可以线上答疑,而不需要面对面互动,极大程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研究结果表明,雨课堂模式更易让人满意,并且愿意长期接受方式,学生对知识掌握度有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雨课堂在血液病教学应用过程中效果良好,具有较高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