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条件下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2019-09-23杨蕾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杨蕾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对此,为顺应新时代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英语教学应制定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通过使学生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性,从而培养学生精准表达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高校英语   教学模式   跨文化交流能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明确了新时代的主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的保证这一倡议的实施,我国部分高校将英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想加强我国人才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商务人士之间的交流,就要突破各国语言文化不同的障碍。对此,要培养学生精准掌握并传递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因不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与阻碍,最终实现各国间的互惠互利、良好互信。

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 于1959年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此后许多学者展开了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如史密斯,霍尔,萨默瓦、波特,克莱默,刘扬等都出版了具有影响力的专著。跨文化交际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其研究方兴未艾,从而得出了很多成果,如关世杰对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论证;王学松从第二语言教学方面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青松、阿荣和佘欣然从专著的评介入手,探讨了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贾少宁和贾浅浅则探讨了中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应的导入策略和原则。实际上,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的语言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各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然而,各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语言文化、地理位置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国在商贸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英语作为世界普遍应用的语言,是链接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纽带,也是各国家、各民族互相交流的中转站。所以,英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高校的英语教学,其成为了国际交流的桥头堡。自我国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议以来,其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就要求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和语法能力方面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优化现代英语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构建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新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依然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其大多依然处于“中文式”教学,学生所学知识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实际应用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教学缺乏目的语和本族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均形成了自身的语言文化,只有深入了解各国家和地区文化形成的背景,才能加强与其语言交流中听说的理解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过去很多都是是英语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说的语言除了由殖民国家学习得来,大部分还继承和结合了本民族的语言习俗、地理文化、风土人情、行为方式等。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是为了应对等级考试,其只顾及词汇和语法,从而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不多,这就导致了其在与国际友人的交流中,因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欠缺或对本民族的文化解释不详而出现领会错意的尴尬局面。

(三)教学缺乏对学生多元文化的熏陶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纸质的教材或是资料对各类考试试题进行汇编,学生在学习时缺少趣味性。并且,教师的教学呈现“满堂灌”,仅注重讲授词汇的理解与语法运用,而学生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对表面知识的理解。老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难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无法体验新时代多元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其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多是通过书本来理解和感悟,缺乏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和情境感受,从而难以获得国际交际能力。对此,学生只有通过在生活实践中的锻炼,增加英文对话交流,才能在对话交流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掌握,只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才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仅限于教室内学习,缺少学生出去与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限于语言的交流,还应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只有在实践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才能将对方国家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以及各自国家的价值观以最合适、最精准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教学缺乏完善的跨文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高校学生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跨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校学生学习英语除了学习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更应该深入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地理、历史、宗教等更多方面的知识。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都是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目的语国家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了解不多,难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和目的语国家友人交流时出现沟通误差。另外,要想使学生在与外籍人士进行无障碍沟通,还需要学好本国语言和文化知识。所以,我国的语言教育要系统的开设母语的通识课程,只有学好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才能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达给外国友人。这要求学生在学好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学习中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解释各自文化的内涵,掌握中外文化的差异,才能用英语准确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从而促进国家间友好交流沟通。

构建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经济全球化时代不仅是世界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经济复兴时期。由于我国在早期走了一些弯路,对英语的教育的起步较晚,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放开英语的学习,这导致了我国国民英语学习的滞后。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对高校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活动的巨增,我国对商贸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为适应新时代商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大学英语的教学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大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转变授课方式

在现有应试教育的驱使下,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过级考试,或者是IELTS、TOFLE、GRE的考试,其基本没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把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授课时,学校可在课程题材上广泛选取,可将和英语国家的礼仪、文化、风土人情相联系的内容及英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相关知识纳入课本。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相应的文化信息背景,那么其理解文章就会有不小的困难,对此就需要教师及时将学生学习的难点与其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将文化背景融入课堂教学,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涵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课文Pygmalion就存在许多文化内涵。文中Higgins教授偶然间碰到卖花女Eliza, 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Higgins教授把这个口音糟糕、说话粗俗的卖花女培养成一个跻身上层社会的淑女。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本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萧伯纳的作品特点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还要熟知《Pygmalion》的故事内容、“Pygmalion效应”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Pygmalion》故事中的Eliza由社会最底层的卖花女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蜕为上流社会淑女的经历,以及Professor Higgins 和Colonel Pickering对她的态度变化。如Professor Higgins称她为“You silly girl”,而称呼上层社会的Colonel Pickering为“My dear man”,从这些细节中学生可以很好的了解Professor Higgins对社会底层人Eliza的鄙视来源,以及对Colonel Pickering的虚伪。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在课后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状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文化背景印象更加深刻。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意见,使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辩论,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中引发同学们对社会的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表演英语话剧、英语rap、英语演讲等。在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英语原版电影、阅读英语报纸杂志、查看英语资料,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这也提高了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二)掌握文化差异

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仁、义、礼、智、信”。如,我国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礼貌,因此我国国人在说话做事时较为谦虚,而美国人大都比较直爽,对别人的优点大加赞赏,同样对别人的缺点也直抒己见。对此,在与美国民众谈话中,若如果太谦虚则会导致美国人的误解与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模式,消除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影響因素,加强学生在口语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加强实践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所以学生只有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才能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体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这是体验式教学的内涵。教师设计课堂时,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理解、掌握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将一节英语课设计为一次商务洽谈,这一洽谈可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企业。这就使得让学生必须提前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并阅读本次谈判的文案内容。课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本次课堂的效果。虽然课堂模拟会与实际的商务洽谈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可让学生真切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此外,海外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好方式。我国部分高校和国外高校存在交换和短期留学项目,这种形式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留学国的文化。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不仅能培养双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四)重视信息化教学

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高校的英语教学质量。相比传统的纸质教学材料,现代的音频视频资料更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讲授美国历史文化时,可为学生播放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美国往事》等,让学生在电影故事中体验异域文化风情,而影片中的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或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其对美国的历史文化更加深入了解。在电影故事中,学生可以体会美国人的直率与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而讲授英国历史文化时,教师可结合英国的标志性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当前英国与欧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既完成了教材规定内容,又通过电影音频的播放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切身体会到英语的实际用法。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现状与发展。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全球各国人民进行实时交流,并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改变自身“中式”英语的思维方式。

(五)加强中外文化课程体系开发

学生只有学习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提高跨文化交流时的听说和理解能力,只有更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对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人生价值观等有深入了解。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加强对目的语国家的通识课教育。另外,学生想要准确表达自身意愿涵义、讲好中国故事,这更离不开其汉语水平的提高。母语文化素养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只有做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并重,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精髓,才能使其精准使用英语向外国传达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应注重综合汉语知识的培养,加强中外文化知识的对比。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研究,能够培养学生辨别中外文化中的是非,提高学生跨文化知识的批判意识,让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解释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丰富了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就是要消除文化中心主义,交流时信息传达者应站在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对对方国家文化深入了解了,才能客观、准确地传递自身意愿,从而消除跨文化交流时障碍。对此,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个中心,可通过构建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积极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各自的思维习惯的不同,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理解双方的意思,实现双方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王学松.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青松,阿荣.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8)

3.佘欣然.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新闻爱好者,2018(10)

4.贾少宁,贾浅浅.中华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和原则[J].新闻爱好者,2009

5.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