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模式对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2019-09-23常轩玛依拉·吐尔逊
常轩 玛依拉·吐尔逊
内容摘要:传统商品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模式束缚了流通产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双向补偿的商品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及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问题;新的商品流通资源配置模式能够提高社会劳动力的就业弹性和就业总量,并促进商品流通产业结构和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持续提高对劳动力就业的积极影响,还需要加大对流通产业的资本投入与人才培养,并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视角出发进一步优化流通市场资源配置。
关键词:商品流通市场 资源配置 就业弹性 优化升级
商品流通市场资源配置,首先要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原则,发挥出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基础性作用,引入正当的、适度的竞争机制,维护商品流通市场的有序运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流通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因此在流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流通市场的价格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促使商品流通领域的微观经济主体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其次,商品流通资源配置在坚持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政府和宏观经济的管理部门还需要对商品流通市场运行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国家宏观调控能够缓解经济波动给流通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冲击,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流通产业的资源配置更加趋于合理化,也更能发挥出对社会就业的积极影响。
商品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模式的优化升级
(一)传统商品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模式的缺陷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商品流通机制,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只能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并采取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的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模式。依据各地区现有的资源禀赋分布状况,将整个商品流通市场分为高梯度区和低梯度区,为保证高梯度区商品流通市场的优先发展,而将其他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向这些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当高梯度区的社会经济和商品流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将这些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低梯度区调配,带动低梯度区的发展。然而,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流通产业发展高梯度区的生产要素聚集效应远远大于生产要素的扩散效应,促使商品流通产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拉大。由此可见,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的方式难以实现对商品流通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将市场调节方式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对流通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出商品流通产业对社会经济带动作用,及对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积极影响。
(二)基于双向补偿的流通资源配置方案
新的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模式下,资源配置的主体由单一的市场调节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双主体模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通要素的流动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但市场调节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失效,因此政府和国家宏观调控管理部门的适度调节与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双向补偿的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方案,一方面强化流通市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从宏观调控的角度促使各种流通资源要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另一方面,从国家的视角出发,加强对这些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欠发达地区的资源要素承接能力。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商品流通区域之间资源关联梯度场的方式,实现区域之间的流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基于资源配置关联梯度场的强弱,判断地区之间流通产业关联强度的大小,挖掘出流通产业较为落后地区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并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将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资本和人才的优势向流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實现地区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实现流通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部各项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遵循卡尔多希克斯法则,该法则强调区域内部的资源分配要基于一种双向补偿机制,避免区域内极化效应的产生。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商品流通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极化贡献度问题,并基于对称度的大小制定适当的双向补偿政策,缩小地区内部与地区之间的流通经济发展差距。
市场资源配置模式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分析
(一)流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对劳动力就业弹性的影响
社会经济结构和商品流通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会决定社会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弹性,因此可以使用就业弹性指标变动值,衡量商品流通对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社会劳动力就业弹性主要指一定时期内,某个行业的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总人数的增长,用η表示就业弹性,△l表示流通就业增长率,△CGDP表示流通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就业弹性可以表示为:
η=△l /△CGDP (1)
运用弧弹性计算方法统计分析我国近十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餐饮住宿业的就业弹性指标值,如表1所示(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流通产业网和中国统计年鉴):
表1中数据显示,商品流通产业中的三大主要构成部分的总体就业弹性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尽管个别年度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基本能够反映出基于双向补偿的流通配置方案对于社会就业弹性产生的积极影响。再分析新的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模式,对社会劳动力就业总体弹性的综合影响,如图1所示。图1中的数据变化表明,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流通资源配置的优势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劳动力就业的总体弹性为负值;从2010年开始随着流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就业弹性的影响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总体上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到2017年社会劳动力就业弹性值已经超过了2.0,就业带动效应明显,有助于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总量和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
(二)流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对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影响
商品流通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提高流通产业的总产值,拉动宏观经济的增长,而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是社会劳动力就业水平提高的基础。2017年我国流通产业的总产值超过了10万亿元,占我国GDP总值的13.4%,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快速、持续增长。商品流通总量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流通产业本身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流通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业、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岗位数量。目前,商品流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就业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针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即失业率与经济下滑之间的内在联系。奥肯认为失业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要素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如果GDP能够增幅2%,失业率就会降低1%。从我国的流通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地区间流通产业的发展不均衡,产业总体布局不合理,科技和信息对流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各类资源要素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基于双向补偿的流通资源配置方案,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过低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流通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我国流通产业的总体布局过程中,注重市场调节的同时也需要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流通市场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流通产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并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提高。
商品流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还体现在对流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方面。经济一体化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无论是全球范围内还是我国国内范围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密切程度不断加强,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了流通产业的流转效率,也带动了社会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改善。流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既包括产业链内部的变革,还包括跨地区、跨产业的产业之间的融合。流通产业原有的价值就是在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随着商品流通产业链的不断升级,原有的线状产业链结构已经转变成为了网状的产业链结构,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尤其是近些年网络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使商品流通效率大幅度提高,从交易环节到商品支付方式、物流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由于劳动者素质的差异,供应链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还会导致一部分年龄较大、技能较差和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失业。但这种由于产业链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升级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流通市场资源配置带来的流通效率提高足以弥补这些不利影响,增加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就业岗位。
(三)流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流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也可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对社会就业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第三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流通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干预及流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流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可以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λi的概念进行度量,如果设Li /LT为某产业的劳动结构比,Oi /OT为某产业的产出结构比,此时结构偏离度λi可以描述为:
当 λi趋近于零时,表明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最佳水平,此时社会劳动力分布情况正好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当λi大于零时,产业对于社会劳动力的需求较为旺盛,该产业在未来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λi小于零时,证明该产业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为负值,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产业工人面临失业的风险,需要将该产业的一部分社会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分析2008-2017年十年间我国我国部分流通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变化水平,如表2所示。
2008-2017年也是我国商品流通市场变革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和优化的十年,从表2中的λi数值分布变化不难看出,2008-2010年无论是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还是住宿餐饮的总体劳动力吸纳能力均较弱,因为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大环境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总体走势低迷。而从2011年开始我国陆续对流通产业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轉变,并从宏观视角对流通市场的总体走势进行干预和调控,产业结构偏离度情况有了大幅改观,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尽管传统的商品流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高,但随着流通产业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结合度不断深入,对社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此外,随着新的信息技术、仓储物流技术的应用,也需要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流通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还能够催生出更多的产业部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商品流通市场的资源配置会对劳动力就业弹性、就业总量和社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在双向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对流通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并鼓励商品流通企业的创新创造,提高产业效率,更好为社会服务。加大对流通产业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也需要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基础,将各种优惠政策向流通产业倾斜,鼓励商品流通产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而作为商品流通企业而言,首先要适度提高企业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的薪资待遇,降低骨干员工的人员流动率,提高企业人员的稳定性。其次做好流通人才的储备与培训工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定期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做系统的培训工作,引入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具体的培训方式可以借鉴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国际的流通管理技术,提高员工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鼓励商品流通供应链上的企业开展大规模创新、创造实践活动,培训新的社会劳动力就业增长点。首先,政府部门和国家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应对流通企业的创新活动予以宏观上的指导;其次,不断完善商品流通市场的法律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保证流通企业的公平竞争及基本权益不受侵害;最后,应从国家和政府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流通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方面的创新活动予以经济上的支持,提供政策补贴和创新奖励,提高流通企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商品流通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流通技术的进步和大量其他产业资本的流入,进而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在未来,商品流通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社会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改善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迪,陈俭.基于商品流通视域的市场营销学理论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6)
2.崔玉蕾.区域物流能力对商品流通格局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3.郝雨霏,张顺.劳动力就业市场化、人力资本与人职匹配[J].人口与经济,2016(2)
4.杨建成.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互动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
5.刘维芝. 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我国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