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地域博物馆的叙事新策略解析

2019-09-23赵凌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肌理展厅博物馆

赵凌

摘 要:文章借用建筑叙事学的理论,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当代中国地域博物馆建筑新现象进行部件、界面、路径、形态、情节等多层肌理叙事解析,研究理性物质实体下的多层语义的建构策略,为当代地域博物馆的建构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域博物馆;叙事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于1999年应苏州市委、市政府之邀设计苏州博物馆,2006年新馆落成。基于对特殊地理位置诸多因素的考量,结合贝氏独特的设计理解与手法,苏州博物馆呈现出独特的语言形式,并在之后的开馆运营之中,得到了地方以及业界的高度认可。2008年我国著名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开馆,建筑呈现的独特面貌以及厚重的历史语言将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到地域博物馆上。地域博物馆因其收藏本质,将地域文化的传承为己任,在历史舞台上几乎都以庄严宏大的姿态去展现,而这些新馆的出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不失庄重,带入灵韵,不失宏大,兼有意趣,成为地域博物馆发展的新范式。

地域博物馆在诞生之初就明确了叙事是基本职能之一,参观者按照明确的导线逐一观看馆内各展厅以了解地域发展的文明。故事在展览大纲的指导下进行显性的展品表述,属于物理单元体个体叙事。随着博物馆从文物展陈到服务于人策略的转移以及叙事学对建筑学科的渗透,地域博物馆的叙事概念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在空间层面上叙事从展厅扩展到建筑并展开与地域的对话,是多层级的整体性叙事;在表述层面上叙事从“证物”呈现扩展到了情景暗示,叙事由尽量客观真实的写实上升到意象暗示的写意。肌理实现了这种层叠性虚实并置的叙事。

一、叙事与肌理

叙事即叙述故事,它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活动。叙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研究的媒介包括文字、图画、声音等。20世纪末叙事学超越了语言学范畴融入了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发展了跨学科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叙事被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被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伯纳德·曲米是该领域的代表人物。建筑叙事研究聚焦于博览建筑与文化设施类,主要为建筑学在方法论上提供建构意义、整合关联的路径和策略。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物理特征,主要指纹理组织结构。物体的基本质感属性主要通过肌理展现,黯淡或鲜亮,粗糙或是细腻,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加以判断,从而产生对物体的基本感知。肌理不仅可以表述物体的客观属性,还暗示生产方式、加工工艺、审美标准、使用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意识、结构等信息。泥土经过窑火烧制可以质变为陶,表面多微孔而不透水,因为泥具有可塑性便能制造出各种不同的陶器作为生活用具,它叙述了早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水平。木是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的肌理造就了它的韧性和强度。木材的这种物质特性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利用,传统建筑的梁、柱、屋架以及门窗、隔罩和家具都采用木制,传统的木构建筑展现了中国精湛的工艺传统和生命循环往复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绘画对肌理有着独到的表现,二维平面上不同的笔法演绎着各事物的肌理,这里的空间被平面化,没有光影和透视,肌理是物的唯一表现。国画中的皴法是表现山石、树木表面皴折纹理的技法,自然界的山石树木受气候、地理等物理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表皮状态,在皴法上就形成了披麻皴、云头皴、芝麻皴、乱麻皴、折带皴、马牙皴、斧劈皴、雨点皴等16种。不同的皴法又进一步对线型、结构进行变化再组织形成了更多种笔法特征,用于表现山川、树木、杂草等自然物象。肌理的表现有自身的规律,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再现,用强调和虚化笔法处理来进行对象的加工提炼以保留了对象的本质,气韵流动于抽象的物象间,形式肌理在主观的意识空间中层叠交织,叙述属于时代的山水逸事。

二、博物馆的层化肌理

安迪·沃霍尔是把艺术肌理化的领军人,他的画面将具体形象“重复”以产生连续的肌理,呈现无中心、无边界、无图底的均质特征,改变了人们看日常实物的方式。这种均质的肌理视觉特征被带入建筑创作中,赫尔佐格在设计加州多纳米勒葡萄酒酿造厂的墙体采用金属网架中填充石头的做法,形成了与场地相结合的独特墙面肌理。肌理在建筑中的运用从建筑立面的视觉形态出发到现在“整合立面”的概念,将遮阳、采光、通风、保温等技术一并纳入,这是关于墙立面的肌理。这类地域博物馆,从展馆构成来看,没有遵从主次馆和梁柱架构的造型原则而呈现均质化特征,中心广场的情绪酝酿和“高台入殿”恢弘气势的节奏线被宁波博物馆钻山入馆代替。如果仅从柱架梁枋和纹饰雕绘的转译与空间尺度系统的角度进行传统与地域文化传承研究的话显然不合适,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这套语言体系中。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肌理生万物的创作理论与建筑墙立面肌理理论,将地域博物馆进行肌理分层,对每一层进行肌理叙事文化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肌理存在于物体表面,如果从物的角度解析,那么这类地域博物馆可以看作是多层化的肌理综合。单元部件是基础层级,如窗、门、台阶等,重点是材料的自然肌理——木、石、金属、玻璃,感知粗糙、光滑、细腻、冰冷、坚硬和温软等,在建筑物质形态整体中是点的存在方式;界面是围合空间的实体,垂直面的平面二维投影确定了空间的水平界限,水平面在不同高度确定了空间的垂直尺度,空间的形态得以实现,界面特质为人工显性加工的肌理,木石等材料的自然肌理被弱化,显现加工工艺的肌理特征有砖的砌筑方式、石材的垒叠方式、混凝土预制形式、粉刷面层的处理方式等;路径是连接各空间的方式,是第三层级的肌理,属于感知范畴的,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触摸感被弱化,路径的走向与连接是肌理的实质,肌理并不通过视觉和触觉而是通过人在其中运动中才能感知,路径从展厅扩展到博物馆并指向城市;形态是物的第四层级的肌理,也是凌驾于人的视觉和触觉之上的,路径是城市的水平纹理,建筑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的三维肌理,有高低起伏、大小疏密、激烈平缓等特征,需要在城市的视觉尺度之上才能感知。层级元素从單体到群体,视觉尺度从微观呈现到城市之上,每一级元素会参与到下一层级,呈现复合交融的结构体系。

三、层化的肌理叙事策略

(一)部件叙事

局部的构件承担相应的建筑功能,窗是连接空间内外的媒介,风、光与气等通过窗进行室内外交换,视觉可以通过窗观察建筑的内外;门是直接引导人进入或离开空间的媒介;台阶使建筑有高低起伏,非功能性场所构建起到空间营造的作用。构件呈现材料的物理肌理,即构建事件情景或渲染情境,积极参与到事件的构建中。苏州博物馆的窗、门采用黑色石材与黑色钢框边,光泽雅润,触手细密坚硬,既表达出水墨雅韵的地域情怀,又兼具时代理性。功能先行,满足行走采光之外,在形式处理上采用圆形与六边形,取意苏州古园林圆门与漏窗,在门窗自身富含寓意下还有对景借景之妙,苏州博物馆大厅月亮门对景北端的“山水画卷”,其余漏窗对景园中一木点石片竹墙藤,在质、韵、神的表达上是现代地域博物馆处理的典范。

城市博物馆参与到城市中,构件的处理既要表述馆内的设定事件,也应与城市事件进行积极对话。广东省博物馆外形取义中国的藏宝盒,外墙上门、窗的形式处理展现岭南传统工艺珍品层层透雕技艺,在方向上向城市四面敞开,在尺度上放大与城市产生对话,在功能、含义与城市的对应上获取平衡。

(二)界面叙事

界面主要用来界定城市博物馆中的各功能空间。展厅、公共空间、储藏、办公以及研究场域,都是利用不同界面的三维组合获得。界面肌理一方面是个体本身所带来的观感和触感,另一方面是多界面组构的空间营造通过体验获得的感官质感。当代城市博物馆在墙面肌理处理上不仅注重运用当地材料来表现,还会考虑采用地方传统的施工工艺。材料本身的肌理可以呈现当地的自然物产,而工艺技术可以反映劳动生产和价值观,是社会文明的视觉化。

苏州博物馆采用白墙深灰色石材勾边,将地域建筑的墙面色彩意象描摹出来,阳光透过屋顶密布的格栅,在白墙上投下细密的光影,用几何手法生成白墙、黑瓦、树影、流光,是当代语言的古意书写。

殷墟博物馆采用取自当地的水刷圆角豆石作为墙地面,价格便宜、工艺简单的墙面工艺呈现古朴内敛的气质,几乎在现代城市已经不再使用的建筑技艺将城市里纷繁的物质抛开殆尽,几近于虚无,停滞了时间,也磨消了欲望。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采用几十种砖瓦材料,为保证建造的精确性,施工图阶段建筑师为墙体画了彩色立面,并确定了砖瓦的配比与分别,施工期间与工匠之间的不断沟通最终使墙面得以建成。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建筑材料重置,走过它们的时代,在今天又能重新参与到新的建造,也许功能有改变,但是故事和时间是不变的,界面是不同时空的叠合挤压,呈现出肌理与历史的厚重之姿。

(三)路径叙事

在博物馆中参观者跟随路径游走,路径指引参观的顺序,城市博物馆的历史展厅内容多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属基本的时间范式的构建。文物按考证的产生的年代进行陈列,即事件按照先后逻辑顺序进展,参观者根据线性或环形路径渐进依次读取。事件由展厅内部扩展到展厅之间甚至于整个场馆,故事并非是延续展厅的各主题而是形成独立事件,这里的事件是弱事件,不以指代具体年代或个体事件为主,而是烘托性事件,确定总体范畴。内外展厅事件通过路径的接入显现出插叙和并叙的手法,强弱事件的连接使时间错位并富有张力,展厅之外不再是事件的空场和无意识的过程进行。

苏州博物馆采取苏州园林式布局,展馆分布于四周,中心为大片水域。路径处理上采用内外两条叙事路线,主线内观引导室内观展,次线外观引导园中游赏。室内观展主线中除了依次串联起各展厅以外,在展厅之间的路径上会设置次级游览活动,路径以单元游廊形式展开,在相应单元设有观景对象。这里的观景对象根据出现的频率和空间条件设置为大小观两个层级,大观为视线聚向场馆中心水景,视域宽广,取舒畅开阔之意,小观为视线聚焦于室外小景,分布于展廊的相应单元,四面界墙自成天地,其间点缀草木石竹,暗香疏影,细腻自成生趣。两层级的观景在题材上保持一致性,与各展厅内展陈在叙事上采用交叉式设置,强弱故事不停切换营造出游园观展整体性体验过程。

绩溪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分设了3个自然庭院——水院、山院、独木院,各有主题,院中有浮桥、流水、游廊、瓦窗。观者可选择东或西路径前行,院用展厅隔开,用巷连接,巷也是各展厅的连接方式,观众可任意游走在展厅和庭院中,这里提供了多路径选择,观者被给予了相应的自由度,故事可以调整前后展開的秩序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

(四)形态叙事

地域博物馆的形态要暗示内部功能,体现地域文化。形态的设定因为内部历史文化题材要展现庄重感,这是博物馆的集体形式意向。通常庄重感通过对称形体依据轴线展开实现,并通过厚重的材料呈现稳定的形式感,另外通过传统建筑视觉符号再现博物馆的时间主题。这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设计思维,博物馆与城市之间存在时间张力。每个城市会有地域差、文化差,尽管这种差异在一定的范围内很小,但需要让博物馆能确定地点,而不是可以在不同城市间位移。宁波博物馆拟建的计划区域原有的几十个村落已经拆除,建筑间超过100米的间距使得该区变成了无场、无人、无行动的地理位置。博物馆定位的方式是用一座“大山”去缝补场地结构。大山叠合城市模式的研究,高度限定在24米以下。片段性意指24米以下限高的低城,连绵的山型意指有机连绵的城市结构,用被切割的方正边界连绵重建一座城市。

在主题上可以根据地域的建筑文化差异设定,脱开宫殿式或是中国传统一统文化形式的禁锢。结合内部功能与主题,自外向内进行形式生成,让博物馆融入场域肌理,虽然尺度上的缩小与相邻区域肌理的差异,文化符号以隐喻的方式再现,拉近与城市的时间距离。

(五)情节叙事

博物行为早已有之,18世纪西方国家首先明确博物建筑类型和概念,在现代建筑的观念引导下博物馆的收藏与教育功能被强化。随着人文精神的发展,建筑的功能被扩展,从教育扩展到娱乐、休闲、购物等,地域博物馆不仅是地域的文化源地,也成为市民的娱乐休闲场所。亚里士多德说“情节是行动的模仿”,他把情节定义为对事件的安排。事件主要指人物的行动,情节包含了“人物”与“行动”两方面。博物馆纳入中国传统园林意识,在参观(重物质轻感受)中带入游园(物质与情感并重)的情趣,将人与建筑融入自然,重拾“人境合一”的哲学观。

场景富有感染力须由情节带动,情节的题材源自生活与人在生活中的行动,这种行动是有别于一般性的带有个人情感与体验的活动。情节来源于生活,但是人们会对其进行一定的艺术编排从而造就高于一般生活的艺术品质。绩溪博物馆在入口处结合城市广场出设置一个“城市明堂”的空间,取材于徽村村口的水口,水口是村中居民用水的来源,也是他们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公众从博物馆入口对面的假山内部穿行游走,经过高处的游憩平台与过街天桥,到达博物馆南部屋顶平台和观景台,再经过二层游廊向下进入主要庭院——名堂水院。入口一系列的行动:曲折穿行、由下而上、空中游走、下至庭院,讲求进入的行动过程与体验。场地肌理,具有高下、疏密、曲直形式的特质,生动自然之态又能与区域肌理融合为一体。

四、结语

综上所论,针对地域博物馆中特定的一部分从层化的肌理叙事的角度进行分析,因它们都呈现出以下特征:不是以一座建筑的积极形态来呈现的,没有确定的屋顶、屋檐,楼层也被模糊,没有明确的正立面与侧立面之分。它们更适合于被看作是一个复合嵌套的地域肌理存在,每一层肌理的独到理解和诠释方式都表明了人们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关注。其并没有将传统的梁柱比例、纹饰斗拱作为转译重点,而是更多地将地域传统生活方式、技艺、观念等以抽象的方式视觉化,对传统的理解不是通过视觉观照的“看”而是心灵观照的“体验”。

地域博物馆在中国历时不长,却数量颇多,形式丰富,反映了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和重视。从如此异彩纷呈的现象看来,自由的思想和观念是其核心推动力。這里笔者并不是志在囊括所有地域博物馆发展的总体原则,而是其中那些可归为一类的,它们有相似的手法和营造策略,在本质上有着近似的造物观。它们不以宏大气势取胜,不饰传统建筑符号,不对称,不高台,甚至不表明是一座内外界限分明的建筑,却将传统文化的要义融进场地、形态、路径、界面与各构成部件的肌理中,是一种从外表到内质整体文化浸染。它秉承传统,根植地域,以其独特的方式编辑现代语言,使地域博物馆呈现出非常姿态,为当代地域博物馆未来发展指引了一条既震撼又有魅力的光明之道。

参考文献:

[1]常志刚,宋晔皓,冉茂宇.肌理之于建筑[J].建筑学报,2003(10).

[2]张男,崔恺.殷墟博物馆[J].建筑学报.2007(1).

[3]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J].时代建筑,2009(3).

[4]路邵明.建筑叙事学的缘起[J].同济大学学报,2012(10).

[5]李兴刚.留树作庭随遇而安折顶拟山会心不远:记绩溪博物馆[J].建筑学报,2014(2).

[6]郑启皓.樵山石:南海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4(12).

[7]李兴刚.微缩之城:商丘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J].建筑学报,2016(3).

猜你喜欢

肌理展厅博物馆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博物馆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