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2019-09-23陈晓轶朱永杰索军芳陈国洪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14期
关键词:毛细血管结膜基因突变

陈晓轶 朱永杰 索军芳 王 莉 陈国洪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 telangiectasia,A-T)又称Louis-Bar综合征,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生率1/40 000~1/100 000[1],是累及神经、血管、皮肤、网状内皮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926年SYLLABA和HENNER等首先报道,1988年GATTI等[2]运用遗传连锁分析,将其致病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1q22-23,目前研究认为其突变基因为ATM基因。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小脑变性,肌张力障碍,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肿瘤易感性及放射敏感,生长发育迟缓,性腺萎缩,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3]。本研究报道1例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临床表型、基因突变特点及治疗相关问题。

1 病例资料

纳入2017-09-14在郑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例患者,临床诊断符合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诊断标准[4-5]。患儿女,6岁9个月,神经系统症状起病年龄为2岁,自幼反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父母及一兄均体健。以“走路姿势异常4年9个月,加重半月”收入神经内科病房,1岁6个月开始独走,2岁起出现走路姿势异常,步态不稳,易跌倒,智力发育较同龄儿落后,言语含糊不清,语音偏低,不伴抽搐症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脑性瘫痪”,间断康复治疗,效果欠佳,平素易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余次/a,每次病程持续1周左右,曾因“结膜充血”在当地诊断为结膜炎给予外用药物治疗,半月前患儿再次出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伴低热,热峰37.8 ℃,自行口服药物治疗,体温降至正常,后出现走路姿势异常加重,表现为开始走路时右上肢后旋、左上肢前伸,伴头歪向左侧,脊柱右侧扭曲,易跌倒。患儿系G2P2,无缺氧窒息抢救史,出生体质量3.0 kg,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及手术史,预防接种按计划免疫进行,父母均体健,否认遗传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家族史,一兄,18岁,身体健康。体格检查:T 36.8 ℃,P 96次/min,R 22次/min,BP 96/60 mmHg,体质量14.2 kg,身高116 cm,神志清,精神反应一般,呼吸平稳,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出血点,无鲨鱼皮样斑,背部可见3块牛奶咖啡斑,最大直径为2.0 cm×1.5 cm,球结膜充血明显(图1)。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3 c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各方向活动无明显受限,无眼球震颤。咽稍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暖,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双侧膝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巴宾斯基征及凯尔尼格征阴性,布鲁津斯征阴性,踝阵挛阴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阳性,快速轮替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1)淋巴细胞亚群示:T淋巴细胞(CD3+) 53%↓,T8淋巴细胞 (CD3+CD8+) 20%,T4淋巴细胞 (CD3+CD4+) 17%↓,CD4/CD8 0.84,NK细胞(CD16+56+) 40%↑,B细胞(CD19+) 4%↓。(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33.09 ng/mL(0~16.3)↑,甲胎蛋白118.90 ng/mL(0~7)↑,癌胚抗原12.17 ng/mL(≤4.7)↑。(3)腹部彩超示,双侧卵巢显示不清,肝、脾肾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子宫未见明显异常。(4)头颅MRI显示小脑萎缩(图2)。

2 讨论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 telangiectasia,A-T)又称Louis-Bar 综合征(OMIM编号:208900),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生率 1/40 000~1/100 000[1]。该病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网状内皮系统、皮肤等。其发病机制与ATM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1995年由SAVITSKY等[6-7]克隆。ATM基因(OMIM编号:607585)属于一种DNA修复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q22-23,长度为150 kb,含有66个外显子(4个非编码区和62个编码区),编码一个13 kb长度的转录区,其编码产物为ATM蛋白,属于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分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ATM基因突变具有极高的异质性,突变形式和种类具有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报道984种ATM基因突变与该病相关(http://www.hgmd.cf.ac.uk/ac/gene.php? gene=ATM),多数为复合杂合突变,突变位点遍布基因全长,无热点突变,突变形式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小片段插入/缺失突变、大片段缺失和同义突变等,以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为主[8-10],我国目前已报道20余例存在基因突变,本例患者发现2个复合杂合突变,均为新发突变,36号外显子移码突变c.5435(exon36)_c.5436(exon36)insT;p.A1812Afs*11,该突变来源于父亲,c.8672-1(IVS59)delG,剪切位点上的插入缺失突变,该突变来源于母亲,OMIM、HGMD、Clinvar数据库均未发现疾病相关性报道。

图1 球结膜充血明显 图2 头颅MRI显示小脑萎缩 Figure 1 Bulb conjunctival hyperemia Figure 2 Cranial MRI shows cerebellar atrophy

图3 基因结果Figure 3 Gene results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表型与基因表型密切相关,临床表型与ATM蛋白活性相关,ATM蛋白活性越高、临床症状越轻[11]。神经系统症状常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多在婴幼儿期出现,常表现为独坐不稳,学步期行走不稳。部分患者独走早期阶段正常,5岁之内神经系统症状常无明显进行性加重情况,常被误诊为共济失调性脑性瘫痪[12]。本例患者2岁左右因“行走不稳”在当地诊断为“脑性瘫痪”,间断康复治疗效差。神经系统症状常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学龄期出现行走困难,需要辅助设施完成行走,10多岁时常需轮椅辅助,12~15岁后神经系统症状多不再继续进展。部分年长儿常伴流涎、舞蹈病、手足徐动症、肌张力障碍、肌阵挛样抽动、震颤及其他锥体外系症状,如运动障碍、动作迟缓等[13-15]。该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及视敏度,眼部症状常表现为眼球震颤,斜视等[16-17]。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2/3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免疫球蛋白降低,易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白癜风等。1/4患者存在慢性肺部疾患,呼吸道症状早期干预,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支气管扩张,复发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肺间质疾病等症发生[18]。肿瘤易感性为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重要特征之一,20岁之前患者易患淋巴瘤和白血病。成人常罹患实体瘤,包括乳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目前尚不能明确易患肿瘤的高危因素,然而有研究发现持续淋巴结肿大及不明原因发热是肝癌预警症状[19-21]。该病对放射线敏感,尤其对X线及γ射线敏感,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及其他原因放射线接触均有害,临床诊治时需尽量减少X线暴露次数并降低辐射剂量,儿童期患者易患肺炎,临床医生在怀疑本病时需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治疗,尽量减少X线应用,尽可能降低对患者伤害。多数患者病程中逐渐出现内分泌系统症状,主要表现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智能发育落后,性腺发育不全及青春期发育延迟,女性较男性更为显著,本例患者腹部彩超提示卵巢显示不清,考虑可能与卵巢萎缩有关[22],疾病后期常出现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23-24]。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为该病重要体征之一,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多在5~8岁年龄段出现,然而有些患者出现时间较晚甚至不出现该体征。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常被误认为结膜炎等至眼科就诊,该患儿曾误诊为结膜炎外用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这一点值得儿科医师重视,以免延误诊断。

典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具备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性腺萎缩或发育不全等临床特征,结合血清AFP、CEA、NSE显著增高,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头颅影像学示小脑萎缩等检查结果,临床诊断该病不难,明确诊断需进一步完善ATM基因检查,部分患儿在症状不典型时,需与脑性瘫痪、Friedreich共济失调、先天性眼球运动性失用症、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相鉴别[25]。

该病预后不良,患者多在儿童期或10岁以后死亡,最常见死因为肺部疾病及肿瘤,各占1/3。但随着诊治水平提高,该病平均寿命可延长至25岁左右[26-32],到目前为止该病无特异治疗方案,临床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专业语言、体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但不能从根本上减缓或阻止神经变性过程发生,氯硝西泮、加巴喷丁等可改善肌张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IgA缺乏患者在输注红细胞时需应用洗涤红细胞,以减少过敏反应发生,淋巴细胞减少,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合并肿瘤,需长期应用强的松或化疗药物时,需定期检测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一旦发现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条件致病菌感染。呼吸肌力量训练能提高AT患者呼吸肌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综合合理治理能显著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肿瘤患者可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抗氧化剂及基因靶向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毛细血管结膜基因突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被“夸张”的眼病
老泪纵横可能是结膜松驰症
你可能不知道,眼睛也会长结石!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connexin26基因突变新生儿听力随访及干预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
IPL—Queen皇后光子嫩肤仪对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治疗作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