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年教师的成长
2019-09-22张乐乐
张乐乐
一、读好书,增长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可以看到,教师群体已经脱离实践太久了,多数的教师已经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这个职业也自然被“神圣”到无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行万里路”互相补助,综合运用。这里主要包含所教学科的专业专著,增加知识的厚度。以语文老师为例,基本要做到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同时还要关注最新时代潮流信息。要不然知识层次太浅,很难抓住学生的心灵。此外,必读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熟知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熟知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
二、行万里路,增长见识
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所读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三、拜师学艺,偷学本领
具体来说,拜师(或偷师)学艺,要经历“形似”——“神似”——“形神不似”三个阶段。
第一形似阶段。
先从课例研究入手,找来“师父”(或未经拜师,亦可称偶像教师)所有上过的公开课素材(课件、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课例视频、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名家或草根教师网上的评论),以课为单位,建立素材库文件夹。有多个不同版本的课,则以不同的时间顺序排列,并对比研究不同点和变化的意图。
有时间,甚至亲自动手做若干节最喜欢的课的课堂实录。做实录,相当于书法“临帖”。亲手做一遍实录,等于读十遍文字实录。
然后,反复观看视频。一句评价语、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要琢磨;有时,甚至可以点击暂停键,设想自己会怎么处理课堂的某个细节或突发事件,再对比师父的处理,体会其奥妙与匠心。
把课看得烂熟于心,几乎每句话都能脱口而出,你就可以照着上了。
上模仿课,最好全程录像。录完后,用两台电脑,将师父的课和自己的课交替播放,对比研究。想想,哪些环节,学得比较到位;哪些环节,学不到位。不到位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个10-20节课,花两年时间模拟,慢慢地,师父的课,你能仿得惟妙惟肖了。这一阶段,为“形似”初级阶段,相当于“入格”。
当然,模仿学习,不仅仅只是课堂。我们还要读其文,听其报告,了解其一路走来的相关故事、细节,读师父所发表的全部文章,跟着师父不同场合提過的书单,去读;要选择师父的某一领域教学、课程改革,试着做。
渐渐地,你会发现,通过三、五年努力,你与师父渐渐“形似”了。
第二阶段:神似阶段。
不能持续停留在“形似”阶段,那是基础与皮毛。渐渐学像了,就要开始研究师父教学技术背后的“道”。
用微格研究的方法,对师父所上课,进行专项深度研究:文本解读之道、教学设计之道、新课导入之道、提问之道、理答之道、结课之道等。从不同课例中,悟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神似”的必修课。
再接着,通过深度阅师父的文章、专著以及多次与TA深度对话,更深入地了解师父的思想发展轨迹。
渐渐地,你对师父的教学和教育,就有了全新理解。你不再刻意模仿他的一招一式,而是试图理解他(她)的教育哲学观、儿童观、课堂观、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进而与师父在理念与视野上高度融合。
于是,你的拜师学艺,也进入了新境界。你的课,开始与师父的课有些“神似”了。细看,没有一招跟师父是一模一样的;但其课堂神采、神韵,却又是那么酷似。
恭喜你,你学艺渐入佳境,可以出师了。
第三阶段:形神不似阶段。
这一阶段,从模仿,逐渐走向超越。
在前两个阶段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可适当和师父保持刻意的不同。
上公开课,选择文本风格跟师父迥异的内容来上;
在教学呈现上,可以保持与师父不同的风格,力求出新;
选择与师父不同的领域,做自己喜欢的小而美课程;
写几篇能体现自己独立教学主张的文章。
这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了全新的自己。
四、时刻反省,促进提升
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充分利用"博客"论坛,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抓住一切听课和学习的机会,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向优秀教师学习,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此外,要做到"一读"(坚持每天上网或从刊物上阅读有关教育信息、经验文章、名师教育专著),"二写"(每月写两篇教学反思和一篇教育叙事,写一份有价值的创新教案),"三上"(上一节研讨课),"四会"(教学理念会应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研讨会评价、教学风格会创新)。通过这些手使自己尽快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转化。建立读书笔记和个人教育博客,把自己学习中的收获记录下来,真正为我所用。
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无私奉献,只有对事业负责,对学生负责才不会愧对人民教师这一神圣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