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再思考
2019-09-20陈美飞
陈美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我们对某区域所有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约有87%的学生,根本没有养成自觉地准确地运用图文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缺乏最基本的图文素养。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读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针对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谈谈自己的想法。
1 激发学生读图兴趣
学生从小就接触图,对图有一定的感观认识和了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的数学信息的呈现更多的以图的形式来表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还要充分挖掘图的趣味性和思维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人教版一上准备课“数一数”中,主题图展现出了美丽校园和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一下子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顺势问两个问题: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从情境图中抽象出“数”的整个过程,初步了解按顺序数数的方法,初步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而非略过本质看现象,渗透实际应用意识。
2 看图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这阶段学生虽已会看图,但总体都处于自发阶段,观察时极其随意,目的性不够明确,往往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只关注到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观察也很肤浅。因此,要避免这种无序无目的看图和局部看图的现象,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到有序、有目的地观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从观察的内容、顺序、方法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地指导。
2.1 观察内容的指导。
2.1.1 观察物体数量的多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图,去收集和处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学生在表述图意的时候,一开始往往会很凌乱地这说说,那说说,其中不乏有些是不含有数学价值的信息。这时候,教师要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要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图的内容。不能只看有什么,还要数出数量各有多少。
2.1.2 观察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图意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所含有的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深度读图的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二下 “解决问题(两步计算)”中,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图意的理解程度,教师这样设计,直接出示图:24个小朋友,想坐碰碰车,每辆坐3人,需要租多少辆?学生回答24÷3=8(辆)。接着出示图:6条船,每条船坐4人,这么多人,想坐碰碰车,每辆坐3人,需要租多少辆?教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所观察到的情况吗?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要想知道这么多人想坐碰碰车,需要租多少辆?就得知道一共有多少人,然后除以3就可以了。教师:和第一次出示的图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学生:第一次人总数已知,第二次要先求出人总数,再除以3。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图中所含有的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了读图的能力。
2.2 观察顺序的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正确有序地观察,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观察与思维要相互依存,在观察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度。
(1)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
(2)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
(3)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4)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
2.3 观察方法的指导。
有些图意,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想充分读懂着实有些困难,我们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将静态图中的情节采用動态的表现形式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将图中的内容转变为可实际动手操作的内容,以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如学生学习“加减混合”的时候,教师可以把静态图分步骤以动态的形式演示出其发展的过程,从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数量之间的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加减法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了解,从而弄清算理。
3 规范语言描述,准确表达图意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常是借助语言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中的图和符号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学生只有通过读图,用规范语言准确表达图意,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读图的目的。
3.1 让学生敢于说、愿意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举手发言,考虑到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一开始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尽人意,说不到点子上去,教师都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3.2 让学生模仿着说。
当学生敢于说、愿意说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教给一定的方法,让学生用特定规范的语言把图意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如,在进行“连减、连加”的教学时,教师一边可以通过动态演示事情的发生过程,一边配合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达图意,可用“有……拿走……再拿走……还剩下……”以及“有……添上……再添上……共有……”的模式来读图。在回答时,引导学生用“我先求……再求……最后求……”或是“左边有……中间有……右边有……共有……”的步骤来进行表述。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样不断地强化训练,渐渐地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语言规范,从而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图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3.3 让学生善于说。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到:“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如何运用简洁明快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图意的时候,我们教师就应该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看图分析,并大胆的用自己已经内化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图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将是学生数学读题能力质的飞跃。
4 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整体了解图意;其次,通过读图收集所有数学信息,做到看正确、防看错,看全面,防遗漏,特别要留意图中所隐含的数学信息;最后根据问题所需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1 排除图中干扰信息,提炼有效数学信息。
这类读图问题,图文所提供的信息多而杂,有些是数学信息,有些不是数学信息;有些是有效的数学信息,有些是无效的数学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解题所需的有效数学信息,排除其它信息的干扰,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
如教学人教版一下“十几减5、4、3、2” 的主题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去观察,问: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接着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是哪几条?从而排除了多余信息。
4.2 挖掘图中隐含信息,运用数学本质解决问题。
有的习题图,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图文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是看似不完整实则隐含在其中,它的提示作用常常不易被发觉,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顺利解决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普通梯形,已知下底是8厘米,高是5厘米,在下底边上找一点(除下底边的两个端点外),这一点和上底边左右两个端点分别连接起来,这就将整个梯形分成了3个三角形,其中以上底边为底的三角形为空白,剩下两个三角形涂上阴影,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这道题梯形上底是未知的,这无疑成为解题的“拦路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本质关系,挖掘出图中隐含的信息,开动脑筋进行想象。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读图教学内容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读图,会读图会析图,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成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台州临海头门港新区中心校)